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治病必求于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根本原则,对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对于“本”的理解及其与标本之本的关系,历代医家各执己说,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一、治病求本,本于什么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治病必求于本”,弄清“本”字所指,是其关键,古今对“本”  相似文献   

2.
咳嗽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止咳并不是治咳大法,历代医家早已提出"勿见咳止咳",在跟师临床实践中对此略有体会,认为治咳当从咳嗽的病因、病位入手辨证论治";勿见咳止咳"是"治病必求于本"这一思想在治疗咳嗽这一方面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新安医家治疫方药规律与辨治思想。方法 收集新安医家治疫处方并构建疫病方药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分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103首处方,涉及中药140味,累计用药826次;关联规则得出二项组合6个,三项组合15个;通过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各自得到8组核心药对;复杂网络核心处方主要由小柴胡汤、二陈汤加减组成。结论 新安医家治疫以和解少阳为根本大法,兼顾养阴清热,发挥固本培元思想,扶正驱邪,清化痰饮水湿,调畅气机,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4.
甘温除热法治疗发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源于金元医家李东垣,他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确实为医家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对“阴火”正确认识,才能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气虚发热的本质,用升阳补气之法,达到阴火消、热自除。这有力地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源于金元医家李东垣,他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确实为医家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对“阴火”正确认识,才能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气虚发热的本质,用升阳补气之法,达到阴火消、热自除。这有力地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从肾脏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使官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虽然冠心病的病位在心,但与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痰、气、瘀为致病之标,肾虚是致病之本。历代医家,多以痰瘀论治,这只是治标之法,不仅难以杜绝成痰之源,而且不能使痰无由化生。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应重视补肾,通过补肾以达到治病必求于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体内正气不足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无论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或是受到外邪侵袭后,由于失治、误治而致正气亏虚,形成正虚邪恋之证等,均应树立顾护正气为本的观念,并创立扶正解表之法,即根据患者的气血阴阳虚实情况以适当地滋阴、扶阳、益气,调动机体正气以抗邪,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医家之李东垣的代表作,其倡导的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从《脾胃论》观点浅析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认为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基础,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因,湿热、气滞、血瘀为病理因素,治疗应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以补脾益胃为本,兼以清湿热、疏肝气、养胃阴、行气血,虚实兼顾,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9.
"治病求本"概念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通过分析各种对病“本”的认识,提出治病求本的概念可以描述为:治病求本,是指临床时寻求出病证的本质,然后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径》。“本”是指机体的正常生理,“正”是机体对“邪”的防御功能。李中梓根据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论点提出“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