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38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正宏  梅林 《四川医学》2011,32(6):880-882
目的了解7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急诊科复苏的238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患者ROSC成功组占8.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 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科对心血管病人心跳骤停的抢救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门诊就诊时发生心脏骤停(cardica arrest,CA)并在急诊科抢救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共42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的持续时间,除颤开始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是否有急救协作小组(医护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参与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66.67%,脑复苏成功率为45.24%,2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从发生室颤到开始除颤的间隔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协作小组参与的CPR成功率显著高于无参与组(P〈0.01)。结论CA发生后尽早CPR、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和急救协作小组参与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常规心肺复苏(CPR)与超长CPR对心搏骤停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根据CPR程度将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救治的共393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常规组(190例)和超长组(203例),分别给予常规程度CPR和超长程度CPR,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生地点、第一目击者及首次心率),回顾两组的CPR救治情况(到达现场的时间、停搏时间、复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及成功率)、预后(30 d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及病因情况。结果超长组的复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分别为(60.1±26.2)min和(16.3±8.7)mg,均高于常规组的(25.1±8.2)min和(8.4±4.9)mg,超长组的救治成功率为9.9%(20/203),低于常规组的27.4%(52/190),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救治成功的52例患者中出院存活14例、30 d存活12例,而超长组救治成功的20例患者中出院存活3例、30 d存活1例,超长组的出院存活率(1.5% vs.7.4%)和30 d存活率(0.5%vs.6.3%)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的主要首要病因均为心血管疾病,其余病因分布较少,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毒、外伤、其它及不明原因。结论超长CPR的复苏时间长、肾上腺素用量多,但救治成功率较低且预后较差,可能与病情较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12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125例完整心脏骤停病例分为复苏成功(A组)51例与复苏未成功(B组)74例,分析发病地点、CPR开始时间、除颤、药物等因素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CPR病例中,心脑疾病是首要病因,严重心脑疾病影响CPR成功率(P<0.05).两组比较CPR开始时间(P<0.001)、除颤开始时间(P<0.01)、平均年龄(P<0.001)、药物使用(P<0.01)、院内院外抢救成功率(P<0.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CPR持续时间(P>0.0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有效、持续的心脏按压,及早除颤,合理应用胺碘酮、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重视基础疾病和发病年龄对CPR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组和失败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心搏骤停环境、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及肾上腺素用量等相关指标。结果心肺复苏(CPR)成功率10.46%,两组性别、年龄和肾上腺素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心搏骤停环境、胸外按压开始时间和电除颤开始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尽早CPR、电除颤能显著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崔耿  徐华 《海南医学》2016,(13):2138-214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中山巿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80例实施院前或院内CPR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性别、年龄、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的差异,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老年患者中CPR成功25例,失败55例。成功组患者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早期进行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并使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诊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病例的疾病谱和复苏成功率、存活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5~2010年在我院急诊科经历过CPR的病人病史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及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21~50岁年龄段构成比增长显著,而10岁以下病例逐年减少。6年间"院前死亡"病例数量超过心脑血管病而跃居首位,各种外伤连续6年保持在第2位。除"院前死亡"患者外,损伤、神经和循环系统是主要急诊死因。6年来心脏骤停到CPR开始时间逐年缩短,CPR的成功率及短期存活率较前提高,但远期存活率无改变。全组病例CPR成功率15.19%,远期存活率3.3%。CPR成功率与心脏骤停时间、初期复苏地点等有关。结论 6年中急诊CPR病例数呈增加之势,CPR成功率较低,远期成功率则极低。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和急救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重视脑复苏,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和管理,是提高CPR成功率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晓兰  张舒 《四川医学》2014,(9):1219-1220
目的 分析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院前发生心跳骤停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比较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现场目击者、心脏骤停至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其组间院前复苏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三因素其组间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目击者、心脏骤停至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其组间复苏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发现者或目击者在第一时间参与CPR,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心肺复苏成功病例92例,总结心肺复苏成功的经验,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复苏成功患者的年龄、病因构成比和抢救措施.结果 心跳骤停后复苏开始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在复苏功成的病例中,主要是意外创伤事件和心血管疾病.结论 尽早CPR、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合理使用肾上腺素, 向社会公众普及CPR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心肺得功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103-107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过程中各因素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为院前心肺复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年南京市急救中心接诊的3053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统计,院前实际救治1313例,共计48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PR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初始心律、有无BLS、是否使用心肺复苏机、除颤、肾上腺素、气管插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PR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初始心律、是否除颤,有无BLS、气管插管,以上因素对ROSC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谨规范的院前急救措施能显著提高ROSC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的影响,提高CPR成功率。方法纳入2011-01/2013-01月作者医院内发生的63例CA患者,分为A组(标准CPR)、B组(CPR+临时起搏器)、C组(CPR+胺碘酮+临时起搏器),比较3组间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率。结果全部CA病例中ROSC成功共21例(33.33%),其中C组成功率最高(47.06%),B组最低(12.50%),A组(36.67%)。C组ROSC成功率高于B组(P=0.036)。结论院内CA患者单纯使用临时心脏起搏无助于ROSC的提高,早期使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增加ROSC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ICU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收集ICU心搏骤停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病例157例,分为ROSC组(n=43)和自主循环未恢复组(non-ROSC组,n=114).分析可能影响ROSC的相关因素.结果 157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有43例(27.4%)ROSC成功,ROSC组的年龄低于non-ROSC组[(59.7±15.2)岁 vs.(64.8±12.4)岁,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为脑源性疾病不利于患者ROSC(OR=4.255,P=0.031),而原发病为心源性疾病(OR=0.133,P=0.009)、可除颤心律(OR=0.292,P=0.001)、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5 min(OR=0.062,P=0.000)、肾上腺素使用剂量≤5 mg(OR=0.561,P=0.014)是影响ROSC的有利因素.结论 原发病、首次监测心律、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ICU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ROSC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外按压器械AutoPulse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急诊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内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例,依据按压方式随机分成徒手胸外按压组(30例)、先徒手后AutoPulse胸外按压复合组(29例)及AutoPulse胸外按压组(34例),其他抢救措施依据2010年CPR指南进行,监测复苏即刻(0min、10 min、20 min)PetCO2和SPO2测定值.同时依据是否达到自主循环恢复(ROSC),将所有病例分为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分别记录例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复合组与AutoPulse组ROSC成功率均大于徒手组(P<0.05),0 min点ROSC成功组和ROSC失败组PetCO2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min、20min点ROSC成功组PetCO2和SPO2均高于失败组(P<0.05).10 min点复合组与AutoPulse组PetCO2和SPO2均高于徒手组(P<0.01).结论 AutoPulse装置改善了心搏骤停患者的组织灌注,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CPR过程中监测PetCO2和SPO2对心肺复苏有指导和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CPR失败40例、成功17例,成功率为30%。36例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CPR成功15例.成功率为42%;2l例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CPR成功2例,成功率为10%。37例CPR开始时间≤6min者中成功15例,成功率为41%;20例CPR开始时间〉6min者中成功2例,成功率为10%.院内CPR成功率高于院前(P〈0.05);CPR开始时间≤6min成功率高于〉6min者(P〈0.05)。结论:CPR开始时间及复苏地点是影响成败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32例急诊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首发症状、来诊方式、就诊时间和临床诊断等。结果:①本组232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有184例(79-3%)很快在急诊抢救区域死亡,收住ICU或CCU的只有48例(20.7%);②在住院患者中,有28例(58.3%,28/48)出院存活,其中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有9例(32.1%,9/28);③由意外事故所致的出院存活率为38.5%(5/13),高于心血管系统疾病(12.5%,7/56)、神经系统疾病(7.7%,4/52)、消化系统疾病(6.3%,1/16)、创伤组(8.9%,4/45)和消耗性疾病晚期(0,0/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④心血管疾病复苏患者完全康复的比例为100.0%(7/7),高于神经系统疾病组(O,0/4)、呼吸系统疾病(66.7%,4/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完全康复出院的比例还比较低,由心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创伤造成的心脏停搏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薛碧萍 《河北医学》2011,17(8):1057-1059
目的:探讨小儿心跳或呼吸停止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小儿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率与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急诊行CPR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原因及预后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呼吸停止者38例(42.2%),出院时存活23例(60.5%);心...  相似文献   

17.
邵效  邓活 《河北医学》2010,16(8):953-956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在心脏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59例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复苏过程中是否使用1,6-二磷酸果糖将患者分成果糖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及心脏复苏成功率。结果: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糖组的心脏复苏成功率比对照组高(P〈0.01)。结论:1,6-二磷酸果糖能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2月于衢州市人民医院院内或是院外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老年患者186例,对其实施院内或是院前心肺复苏,并对其进行分析,查看影响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老年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肾上腺素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越短成功率越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8min内进行电除颤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8min后再进行电除颤的患者的成功率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心跳骤停的病因不同,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的地点不同,其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主要与患者CPR开始时间、电击除颤时机和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的地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