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38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正宏  梅林 《四川医学》2011,32(6):880-882
目的了解7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急诊科复苏的238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患者ROSC成功组占8.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 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宁 《中原医刊》2009,(18):27-28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吸氧,心肺复苏药物应用等急救措施。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复苏时间、是否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异同。结果不同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因、不同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的早晚、有无气管插管,其抢救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这将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患者的病因、复苏时机、复苏措施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诊室心肺复苏失败的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2002年1月在我院急救中心进行心肺复苏(CPR)失败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年中共有140人进行心肺复苏,其中108例死亡(108/140,83.0%)。主要的死亡病因依此为心血管疾病(30.1%)、创伤(20.6%)、神经系统疾病(17.2%)、呼吸系统疾病(10.3%)。心跳呼吸骤停到CPR间期越长,复苏成功率越低。心跳骤停时心电图显示电机械分离,直线,复苏成功率低。结论 加强急救队伍建设,缩短心跳呼吸骤停至CPR的间期,对室颤患尽早行电击除颤,积极纠正心跳呼吸骤停的诱发因素,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正>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偶有自行恢复,但通常会导致死亡。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率达40%~60%,但最终出院率仅10%,复苏后综合征是影响其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而防治复苏后综合征是脑复苏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导致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临床特征以及脑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而CPR患者生存率和自主循环恢复与冠脉再灌注有关,其中胸外按压是再灌注压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传统的CPR因医护人员的技术、体力等因素可影响接压的效果,而萨勃复苏器的使用能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及通气量,提高脑灌注.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显示,机械CPR装置能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心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1例心搏骤停患者,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病急救指南予以CPR,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CPR成功组与CPR失败组,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15例复苏成功,46例复苏失败,CPR成功率为21.13%.在CPR影响因素方面,复苏成功组的年龄低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短于失败组,院内复苏比例较高,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以可电击心律多见,与复苏失败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结论 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超长心肺复苏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肺复苏(CPR)持续时间超过30min者称之为超长CPR[1].超长CPR能使一些心搏骤停(CA)时间较长的患者挽回生命[2,3].我院急诊科从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为63例因院前及院内发生的CA、常规CPR失败患者实施了超长CPR,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庆东 《中原医刊》2011,(21):41-42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以便指导急诊抢救。方法收集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间12例复苏成功患者,分析其影响CPR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CPR的成功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选择CAB复苏程序,呼吸衰竭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及时建立气道易于CPR成功。结论早期CPR、持续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早期电除颤是CPR成功的关键。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CPR程序,加强围心搏骤停期的监测,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01-2008.01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呼吸、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226例,根据有无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分为选择顺序组及常规组,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顺序组复苏成功56例(47.5%),高于常规组24例(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做到早期CPR,并根据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选择适当的ABCD顺序,这将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徐月文 《安徽医学》2014,(9):1329-1330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0岁,体质量68 kg,身高171 cm。2013年6月9日参加划龙舟比赛,突发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立即予以心肺复苏术,约10 min后恢复自主心律。120急救转送我院,途中监护仪显示再次出现室颤,约20 min到达我院。患者全身紫绀,双侧瞳孔直径5 mm,光反应消失,心电图仍见室颤波,立即予以电除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用肾上腺素、胺碘酮等药  相似文献   

11.
106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结果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年龄、基础原发病、心搏停止时同以及电击除颤的早迟将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结论院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发生率较高,当患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要做到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CPR),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基础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钱祥锋 《黑龙江医学》2011,35(10):777-778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中定位抢救与非定位抢救的效果比较.方法 对2006-06-01~2010-06-01间,在我院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06-06-01~2008-05-31间采用非定位心肺复苏抢救的155例患者中,复苏有效率15.5%;2008-06-01~2010-06...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院外心肺复苏的基本情况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7年124例院外心肺复苏临床资料。结果:124例中成功复苏26例,失败98例,复苏抢救成功率21%。结论:建立急救网络和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是在当前条件下提高急救复苏成功率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使用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和人工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122例院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对照组采用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循环、呼吸恢复情况,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脉搏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1±1.8)min和(15.2±2.3)min,P<0.05〕;试验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70.8%和33.3%,P<0.01);试验组24 h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4%和23.6%,P<0.05)。结论 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在循环、呼吸恢复情况,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方面优于人工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5.
赵广阔 《中外医疗》2013,32(26):18-19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时影响心肺复苏因素及心肺复苏结果,总结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治疗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急诊科2010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在TCA、TC及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因素较多,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正确把握电除颤时间,配合气管插管、联合用药对成功心肺复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总结经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136例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厨陛分析。结果 院内外两组复苏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直接影响复苏成功率;球囊面罩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指导下复苏成功率较2000年指南指导下显著提高。结论 复苏开始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在早期复苏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通气方式;应用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CPCR)的成功因素。方法:通过对我科1997年1月至1998年6月间19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心肺脑复苏成功患者中,13例完全康复出院,6例因脑部原发疾病留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后遗症。结论:①时间是主宰CPCR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因素;②缩短基本生命支持(BLS)至进一步生命支持(ALS)的过程能取得更好的心肺复苏(CPR)效果;③脑复苏是CPCR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探讨提高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及其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11年4月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23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院内1例,发病至施救时间<4 min,复苏成功;院前22例,发病至施救时间10~20 min者5例,≥20 min 6例,无目击者、时间不详者11例,均未复苏成功。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发病至施救时间非常重要,应积极普及推广心肺复苏技术,使第一目击者能够熟练实施高质量的单纯胸外按压;同时应对心搏骤停的高危人群积极防控,避免诱发因素,从而降低心搏骤停发病率,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积极规范的复苏技术对心脏骤停患者早期干预的有效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连续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共88例。根据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是否超过8 min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9例)开始抢救的时间小于8 min;B组(39例)开始抢救的时间大于8 min。结果:A组中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34.69%,B组中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2.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脏骤停早期患者是否规范复苏,对复苏的成功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研究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组织硝化应激,探讨白藜芦醇预适应对ROSC后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采用经食道交流电刺激致颤的方法诱发心脏骤停,诱发前15 min给予干预。获得ROSC的大鼠分为溶剂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只给予等体积溶剂),白藜芦醇2.3 mg/kg、0.23 mg/kg、0.023 mg/kg干预组,并设假手术组(不诱发心脏骤停),分别于ROSC后0.5 h、1.0 h、2.0 h、3.0 h和4.0 h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于ROSC后4 h处死实验动物,测定心肌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蛋白表达、心肌组织过氧化亚硝酸盐水平和心肌组织硝基酪氨酸盐含量。结果 ①采用经食道交流电刺激法诱发心脏骤停成功率100%,总的ROSC率72.7%。白藜芦醇组大鼠ROSC率无显著提高。②各干预组ROSC后早期心率、血压下降,随后心率逐渐上升,接近基线值,血压仍进行性下降。白藜芦醇对血压、心率无显著影响。③ROSC后各组心功能呈下降趋势,白藜芦醇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其中白藜芦醇0.23 mg/kg和0.023 mg/kg组改善最显著。④ROSC后心肌iNOS表达、过氧化亚硝酸盐含量、硝基酪氨酸盐含量明显升高,白藜芦醇组明显下降,低浓度组较高浓度组更明显。结论 ROSC后大鼠心脏功能下降,白藜芦醇干预后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此效应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硝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