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希氏束电图显示,1例为希氏束远端阻滞;1例为多层阻滞,即房室结完全性阻滞(A-H 中断)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和Ⅰ度左后分支阻滞(H-V 延长);1例为希氏束近端阻滞。希氏束远端阻滞者心室率均<40次/分,均有昏厥史,2/4病人 QRS 波<0.12″,但Ⅲ°A-VB 者QRS 波未见明显延长,尚不能排除希氏束远端阻滞的可能性。4例希氏束远端阻滞者心室起搏未见室房逆传现象,可能远端阻滞的Ⅲ°A-VB 的室房逆传现象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预激综合征并束支阻滞、房室阻滞对PJ间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典型预激综合征并束支阻滞或房室阻滞患者有典型预激表现时和消除旁路传导(消融旁路10例,间歇性2例)后心电图:测量PR间期、QRS时间(形态)、PJ间期,分析旁路传导和旁路部位对PJ间期的影响.结果 (1)12例(并束支阻滞8例、一度房室阻滞4例),在消除旁路传导后PJ间期均延长(0.28~0.36 s).(2)旁路前传(典型预激)时,12例PJ间期均较消除旁路传导时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缩短0.02~0.12 s);一度房室阻滞4例缩短后的PJ间期仍>0.26 s(0.28~0.30 s);并束支阻滞则与旁路位置有关:旁路位束支阻滞同侧(6例),PJ间期均缩至正常范围(0.22~0.25 s),位异侧1例缩为0.27 s,1例为0.25 s.结论 (1)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可掩盖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同时能不同程度的缩短延长的PJ间期:(2)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提示并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但PJ间期正常不能排除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电生理检查(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EPS)记录希氏束至心室(His bundle-ventricular, HV)间期,识别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的阻滞水平及程度,判断病情预后及决定治疗策略。方法:Ⅰ~Ⅲ度AVB及束支传导阻滞17例患者,EPS确认阻滞水平位于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 AVN)或房室结下(结下),并按HV间期进行分组:≥70 ms为一组,>55~<70 ms为二组,≤55 ms为三组;结合临床症状及病情进展评估HV间期与治疗的相关性。结果:一组结下阻滞4例予永久起搏器(permanent pacemaker, PPM)治疗;二组HV间期延长伴临床症状3例予PPM治疗,无症状4例予随访;三组AVN阻滞2例及结下阻滞1例予PPM治疗,阻滞在AVN的无症状Ⅲ度AVB 3例予随访。结论:HV间期可确定AVB的阻滞水平及程度,结下阻滞多进展为高度AVB且需PPM治疗。  相似文献   

4.
分析1例左束支阻滞伴房室阻滞表现"多变"(房室传导8:1→1:1)的心电图,指出房室(束支)阻滞表现(房室传导比例)不仅取决于不应期病理延长的程度,同时受PP间期、逸搏间期和隐匿传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Liu RG  Xu ZL  Zhang YJ  Sun K  Wang GP  Chen Q  Guo F  Lu Z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2):1547-1549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能否缩短PJ间期及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根治的显性单旁路预激综合征143例,按房室结前传经路(正路)有无房室和束支阻滞分为A,B两组.A组为正常组132例(按旁路部位进一步分10个亚组),B组为并I度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组11例.各组分别对照分析有无旁路传导心电图.结果 (1)A组右后和右后间隔亚组PJ间期较消融旁路后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6±18)ms vs(236±19)ms和(221±18)ms vs(238±31)ms 均P<0.05].(2)B组11例旁路前传均不同程度缩短正路阻滞引起延长的PJ间期:I度房室阻滞(4例),PJ间期虽缩短但仍大于正常范围;束支阻滞(7例),有4例PJ间期缩短到正常范围.结论 预激综合征在正路传导正常时,旁路前传不延长PJ间期,且可能缩短PJ间期;在正路传导异常时旁路前传能缩短延长的PJ间期;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提示并房室或束支阻滞,但PJ间期正常不能排除并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6.
<正> 1990年12月至1992年11月,我院开展心脏起搏7例(临时起搏4例,永久型起搏3例)。男5例,女2例;年龄 19~84岁,平均 49岁。临时起搏中心脏骤停 3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1例;永久型起搏中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窦综合征1例。床边临时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双心室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探讨其适应证、禁忌证和方法学要点 .方法 :11例难治性CHF患者 ,男 7例 ,女4例 ,年龄 4 9~ 74 (49 3± 8 1)岁 ,其中扩张型心肌病(DCM) 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EHD ) 2例 ,冠心病(CHD) 1例 ,风湿性心脏病 (RHD) 1例 .所有患者均有房室和 /或室内传导阻滞 ,表现为PR间期延长、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穿刺锁骨下静脉 ,将冠状窦电极或剪去一侧羽翼的普通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的上游分支实现左心室起搏 ,失败者改用螺旋电极在右室…  相似文献   

8.
应用气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 ,具有不需搬动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的特点。报告如下。1 材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  38例中 ,男 31例 ,女 7例 ,年龄 2 0~ 83岁。严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率 <4 0 /min) 15例 ,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双分支阻滞、三分支阻滞等 )伴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或严重脑缺血症状 17例 ,外科手术前心动过缓需临时性保护性起搏治疗 6例。随机法选择股静脉途径 15例 ,锁骨下静脉途径 18例 ,右颈内静脉途径 5例。1.2 方法 应用Seld…  相似文献   

9.
房颤伴房室阻滞(AVB)或束支阻滞常见,但房颤伴AVB及相性室内双支阻滞少见,现报道房颤伴Ⅱ°AVB、3相性右束支阻滞、4相性左束支及左前分支阻滞1例如下。 患者 男性,78岁。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ECG(见附图)示房颤,QRS分4种形态: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QRS时间0.12s,发生周期为0.38s~0.94s,如aVF R4及V1b前周期分别为0.38s和0.94s;②QRS正常化,时间为0.08s~0.09s,前周期为1.00s,如ⅠR3、V1aR3、V1b R2、V5R3和V5R8的前周期,同时aVL R3、aVR R2前周期分别为0.97s和0.98s,ⅢR2、aVF R6、V1a R6前周……  相似文献   

10.
<正> 我院于1991年至1995年安装VVI起搏器64台,现将心电图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龄19~85(平均62.7岁)。病因:冠心病30例(合并A型WPW1例、B型WPW1例、双径路1例);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28例;心肌炎4例;心肌病2例。起搏指征:病窦综合征37例;Ⅱ°Ⅱ型一Ⅲ°·A—VB23例;束支阻带4例(包括不完全三分支阻滞,交替性左右束支阻滞伴  相似文献   

11.
车贤达  徐耕  屈百鸣 《浙江医学》2003,25(4):209-211
目的 观察单剂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对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心内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对反复发作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明确诊断为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且诱发出房室折返型室上性心动过速(AVRT)者,单剂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剂量按0.25mg/kg体重计算)转律,观察其转律效果、用药前后心内电生理的变化。结果 对心内电生理的影响中除H—V间期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外,P—P间期、A—H间期明显延长,对房室结的传导功能有明显阻滞作用,而对室房旁道阻滞点无影响,对心房有效不应期(AVNERP)和房室结有效不应期(AVNERP)的增加也非常明显,单剂静注地尔硫卓转律的成功率为73.3%,且AVRT中止于房室结顺传。结论 除H—V间期外,地尔硫卓对心内电生理的影响显著,且能有效转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其折返中止于房室结,对房室旁道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连续361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发现4例有心脏传导的裂隙现象。其特点表现为激动传导方向上远端平面相对不应期(RRP)长,程序刺激中先出现传导延缓,随后近端平面也进入RRP使传导变为延缓,激动经过近端平面延缓传导后,到达远端平面时其已脱离了RRP,使已经在远端传导延缓的情况变为传导正常,与经典的裂隙现象相比,这种裂隙现象的发生机制,与心内电图的表现均有不同,暂定名为变异性裂隙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瓣膜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疗效和患者术后心脏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行TAVR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国产的J-Valve或Venus-A瓣膜进行TAVR术,评估TAVR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TAVR术中和术后新发心脏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心律失常恢复情况。根据出院时是否存在心脏传导阻滞,将患者分为心律正常组和传导阻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情况和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结果 共入组16例患者,心律正常组12例、传导阻滞组4例。TAVR术后脑钠肽[(1 114.87±802.32)pg/mL vs(530.39±276.26)pg/mL,P=0.026]、主动脉瓣跨瓣压差[(83.06±37.76)mmHg vs(24.14±9.73)mmHg,P<0.001;1 mmHg=0.133 kPa]和主动脉瓣最大跨瓣流速[(466.00±82.30)cm/s vs(249.30±43.98)cm/s,P<0.001]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5.41±0.83)cm vs(4.93±0.52)cm,P=0.010]。术后无或仅有微量至少量主动脉瓣反流,2例有肾功能不全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恶化,其中1例予以血液透析治疗。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共有4例(25.00%)患者出现新发心脏传导阻滞,其中1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住院期间恢复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为室内传导阻滞,住院期间发展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另2例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这4例患者出院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未恢复。无住院期间需要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律正常组和传导阻滞患者术后肝肾功能、血红蛋白水平、脑钠肽水平及左心室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国产介入瓣膜的TAVR术能有效降低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且并发症少,术后可能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心脏传导阻滞,但此类传导阻滞在术后短期对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长RR间期发生于夜间或睡眠时,患者无明显症状;3例伴有头晕、一过性黑朦、晕厥的患者均发生在白天活动后。电复律后食管电生理检查,19例房室结功能正常,1例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机制较复杂,动态心电图和症状结合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侍导阻滞或病态窭库结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普通电极导管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在急诊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普通电极导管对91例心律失常急症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其中严重窦性心动过缓46例,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0例,心脏骤停11例,室速3例。结果起搏成功89例,占97.8%;窦性心动过缓者、房室传导阻滞、室速者全部成功,11例心跳骤停9例成功。结论普通电极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心律失常急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AMI患者共240例分为AMI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240例AMI伴发RBBB 26例,占10.8% ,与不伴RBBB比较,其磷酸肌酸激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 < 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 短暂性RBBB为11.1% ,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 vs 88.9%, P < 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地基础上,应用不同剂量美托洛尔治疗68例心脏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目标为:(1)有意义的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2)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结果 观察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者2例,Ⅰ度AVB 4例,Ⅱ度Ⅱ型AVB 1例,Ⅲ度AVB 1例;对照组Ⅰ度AVB 3例,Ⅱ度Ⅱ型AVB 1例.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心脏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钙血症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6例新生儿低钙血症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儿中,男14例,女12例,发病年龄在生后1—20d。母亲患甲状腺功能亢进者6例,母亲患糖尿病者8例,新生儿窒息12例。26例中有4例合并低镁血症。26例患儿中,22例患儿经过积极补钙及对症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心室率逐渐恢复正常,2例由于经济原因放弃治疗,2例反复出现2:1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死亡。结论:新生儿低钙血症临床较常见,但引起房室传导阻滞者并不多见,因此在新生儿心率较慢时,特别是心率〈80次,min、临床应用增快心率药物效果差时,应注意动态复查电解质,及时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1,25-(OH)2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双支传导阻滞患者围术期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指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术前合并心脏双支传导阻滞及1例特殊病例的围术期处理作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能评估和测评房室传导功能将40例患者分为2组:术前预置起搏器组(P组,n=25)和未置起搏器组(N组,n=15),分析两组麻醉手术期间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的工作状况和心动过缓时阿托品的治疗效果.结果 40例双支阻滞患者麻醉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时均对药物治疗有效,无1例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前近期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患者暂缓麻醉和手术,最终因抢救无效短期内死亡,提示有心肌严重损害.结论 术前无症状不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慢性双支阻滞患者不必常规安装临时起搏器,食道心房起搏对评价房室传导功能有量化效果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