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和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新近引用的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技术对临床怀疑有小肠疾病的15例患者进行检查,经口进镜8例,经肛门进镜6例,1例两端同时进镜。结果15例中13例有小肠疾病阳性发现,疾病检出率为86.7%,其中小肠腺癌2例,小肠克罗恩病2例,小肠血管畸形3例,糜烂出血性回肠炎1例,小肠间质瘤1例,空肠息肉1例,胃溃疡1例,回肠吻合口溃疡1例,空肠柿石1例。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检查小肠疾病的一个可靠手段,疾病检出率高(86.7%,13/15),其观察范围大,图像清晰,视野控制自如,既能发现微小病变,又能同时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耐受性。方法对78例疑患小肠疾病且常规检查阴性的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8例、腹泻待查17例、腹痛待查11例、不完全性小肠梗阻8例、消瘦待查2例、贫血待查及纳差待查各1例。结果检查成功率96.77%(89/93),平均检查时间73±23 min(50~96 min),55例患者经小肠镜检查后发现病变,总体病灶检出阳性率为70.51%(55/78),其中小肠间质瘤9例,小肠克罗恩病9例,小肠多发溃疡8例,小肠寄生虫病7例,炎症性肠病5例,憩室5例,肠结核3例、血管畸形3例、腺癌2例及其他少见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误吸、出血、穿孔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检查后仅少数患者诉轻微的咽部或腹部疼痛等不适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小肠疾病1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54例疑患小肠疾病患者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次经口进镜93例,首次经肛进镜61例;32例患者接受双侧进镜检查。结果 154例患者中检出阳性病变110例,检出率为71.4%,无阳性发现44例。其中非特异性小肠炎症25例,血管病变14例(血管畸形11例,血管瘤3例),息肉14例,克罗恩病12例,小肠间质瘤10例,寄生虫8例,憩室7例,肠结核7例,小肠腺癌6例,小肠淋巴瘤4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2例,吻合口溃疡、十二指肠壅积症、小肠淋巴管瘤、贝赫切特综合征各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4.6%(55/65),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5.6%(42/64);其他临床症状患者病变检出率为52.0%(13/25)。结论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小肠疾病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常规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的146例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腹痛查因阳性率43.75%(7/16),呕吐查因阳性率100%(12/12),黑便查因阳性率100%(41/41),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发现小肠阳性病变146例,其中小肠毛细血管扩张征19例,小肠炎32例,小肠Crohn病39例,回肠多发溃疡8例,空肠脂肪瘤3例,小肠肿瘤24例,小肠血管畸形13例,回肠憩室并出血8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对疑诊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按检查方式将疑诊小肠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即胶囊内镜检查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组,分析统计各组病变检出情况,计算检出率,阳性率。同时分析部分病例进行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病变一致率。结果胶囊内镜组检出率89.1%(49/55),阳性率60%(33/55);双气囊内镜组检出率76.9%(103/134),阳性率69.4%(93/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行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9例患者中,发现胶囊内镜假阴性率为11.1%(1/9),胶囊内镜阳性结果经小肠镜证实率为62.5%(5/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过敏、胶囊滞留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与阳性率,在本试验中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的结合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在临床实践中,可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有消化道症状经电子胃镜、肠镜、全消化道钡餐、腹部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结合手术、病理检查、并发症等分析其应用价值。所有患者均在静脉麻醉及心电监测下进行。结果 37例患者中仅有2例出现因麻醉所致的轻度呼吸抑制并发症,1例因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出现血压持续下降而终止检查,无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36例患者中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有24例发现病灶,病变检出率66.67%,包括非特异性炎症及溃疡8例(22.22%)、克罗恩病4例(11.11%)、恶性肿瘤3例(8.33%)、嗜酸性胃肠炎1例(2.78%)、寄生虫3例(8.33%)、息肉1例(2.78%)、血管畸形1例(2.78%)、淋巴管扩张3例(8.33%),12例未检出病灶。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可以直接检查全消化道,尤其对小肠病变检出率高,同时可以做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0年7月间245例有消化道症状,经胃镜、结肠镜等检查为阴性者,采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进镜方式.结果 244例完成预定检查,1例患者因回盲瓣严重变形,检查失败,小肠镜未能进入回肠.在244例完成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意义。 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间192例疑有小肠疾病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235次,3例患者行内镜下治疗。 结果所有病人均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对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好;对病变整体检出率为64.6%;3例急性出血病人经注射硬化剂治疗出血停止。 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检查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怀疑或证实有小肠疾病的175例患者(女71例,男104例)在麻醉/镇静状态下进行了200例次(经口检查58例,经肛门检查92例,双侧对接检查25例)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并对31例患者进行了小肠镜镜下治疗。 结果175例患者中有125例检出小肠病变,总体诊断率为71.4%(125/175),对其中31例患者共进行了98例次镜下治疗。包括息肉切除87次,镜下注射治疗7次,电凝治疗2次,喷洒止血药物2次。所有息肉均成功切除,镜下成功止血9例,止血失败2例。检查及治疗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可以对全部小肠进行检查,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率,并能提供相关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35例拟诊或需排除小肠疾病的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进行155次小肠镜检查。92例单纯经口进镜,23例单纯经肛门进镜,20例经口和肛门两次进镜。 结果小肠疾病的整体检出阳性率为78.52%(106/135)。其中良恶性肿瘤45例,克罗恩病26例,小肠非特异性炎症14例,小肠淋巴管扩张7例,小肠毛细血管畸形6例,过敏性紫癜2例,小肠气囊肿症、肠套叠、回肠憩室、双回肠畸形、小肠息肉和小肠蛔虫症各1例。对小肠出血的检出阳性率为86.84%(33/38)。经口及肛门进镜耗时分别约30和50分钟。 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目前诊断小肠疾病最有效和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郑鹏  嵇武 《医学综述》2014,(24):4479-4481
人体消化道存在大量细菌,肠道菌群调节着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其功能状态的改变与人体多种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转归密不可分,在宿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总结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与现状,简介肠道菌群的构成以及生理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肠道灌洗法在急性肠梗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术中采用改良肠道灌洗法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肺部感染2例,无切口感染,无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全组无手术死亡,10 ~ 14天均顺利出院.结论 改良肠道灌洗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基本无污染、肠道清洁度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中肠道准备方式.  相似文献   

13.
符策君  董琦  林海  李权 《医学综述》2014,20(19):3638-3640
目的对比分析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71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肠吻合组(30例)采用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治疗,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41例)采用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治愈率高于肠吻合组(100.00%vs 8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病死率显著低于肠吻合组(P<0.05);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显著优于肠吻合组(P<0.05)。结论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能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的手术疗效,是治疗先天性小肠闭锁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肠排列术治疗复杂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5例复杂性肠梗阻病例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单排列组和双排列组。观察术后各组病例首次排气、排便、腹胀消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早期(1~2 d)、中期(3~5 d)、后期(7 d以后)C-反应蛋白变化。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肠梗阻复发情况。结果:三组术后排气、排便及腹胀消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手术组术后复发率为20.7%,单排列组复发率为6.5%,双排列组无复发,单排列组及双排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肠内置管加外固定双排列术治疗复杂性肠梗阻,疗效满意,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有效的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在哺乳动物及人类健康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仔猪的健康生长需要一个动态平衡的肠道微生态环境。然而,在猪的生命周期中,从食管到直肠的微生物分布与组成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健康的肠道菌群具有促进猪的营养代谢,维持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应答,抑制病原菌感染等功能。多种因素对猪肠道菌群的形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分娩方式(经过产道或剖宫产)、幼龄时期饮食(母乳或配方饲料)、抗生素或抗生素样分子的使用等。本文主要从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定植、功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因素等方面论述了仔猪肠道微生物与仔猪肠道健康的关系,从而加深肠道微生物对维护仔猪肠道健康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川芎嗪(TMP)对小肠平滑肌电活动及运动效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进的整体同步记录方法。大鼠以TMP 20mg/kg腹腔注射。结果 肠电慢波频率增加,小肠运动频率亦增加。结论 TMP能增加肠平滑肌的电活动及肠的运动。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20年治疗回顾(附6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类型肠闭锁、肠狭窄的适用手术方式,并对疗效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总结我院近20年经手术治疗的66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总治愈率为77.27%,其中前10年治愈率为67.44%,后10年治愈率为95.65%,疗效有极明显提高.结论①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膜式闭锁或狭窄应首选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术;②十二指肠闭锁(除膜式闭锁)及环状胰腺应首选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③小肠、结肠闭锁(除膜式闭锁)应优先选择近端扩张肠管切除、端背吻合术.TPN的广泛应用、围手术期的综合管理、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材料的改进对疗效的提高起到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评价肠排列术对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67例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施行肠排列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肠瘘占1.49%,术后再次梗阻占2.99%;术后偶有下腹不适感4例,经观察可自行缓解消除。通过住院治疗及术后长达3年的随访观察,肠排列术的II盘床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结论:肠排列术治疗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手术安全、治愈率较高且术后复发率低,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对黑斑-息肉综合征合并肠梗阻、肠套叠的认识,增强临床疑难疾病的诊断能力,对2例黑斑-息肉综合征合并肠梗阻、肠套叠患者的病史特点、临床症状、术后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加以讨论。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为肠套叠,套叠的肠管分别为小肠和结肠。对于黑斑-息肉综合征合并肠梗阻、肠套叠的病例,一经诊断,宜及早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并发症及原因,探讨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8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和再次手术情况等。结果: 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10例患儿术中发现合并畸形,其中合并环状胰腺6例,合并十二指肠隔膜4例。术后发生肠扭转3例(3.7%),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周和3个月时行开腹手术,术中证实肠扭转大部分中肠坏死,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于术后6个月因肠扭转再次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未再发肠扭转。术后发生盲肠穿孔1例(1.2%),术中电刀烧灼阑尾残端过程中阑尾根部结扎处可见气泡产生,可能与局部受热或电灼伤有关。术后发生乳糜腹1例(1.2%),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3例(3.7%),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腹腔镜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加强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