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体健康系统是人体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科学注重整体,从宏观层面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这与中医学唯象理论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因此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可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下的人体健康系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近代系统科学理论之一的协同学及其支配原理和序参量;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与序参量的关系,指出中医体质是人体健康系统的序参量;运用协同学原理构建基于中医体质的人体健康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解释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和体质可调论,为建立中医体质学与近代系统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人体健康系统模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体健康系统是人体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科学注重整体,从宏观层面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这与中医学唯象理论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因此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可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下的人体健康系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近代系统科学理论之一的协同学及其支配原理和序参量;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与序参量的关系,指出中医体质是人体健康系统的序参量;运用协同学原理构建基于中医体质的人体健康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解释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和体质可调论,为建立中医体质学与近代系统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人体健康系统模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琦教授根据中医体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多年来诊治皮肤疾病的经验,提出了"肤-体相关论","肤"即皮肤,"体"即体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体质因素是皮肤类型和表征的重要物质基础,每种体质类型都有特定的皮肤(包括毛发和甲)特征。另一方面,皮肤疾病也与体质类型有关,不同的体质类型罹患不同的皮肤疾病。"肤-体相关论"是以"辨体论治"为主体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运用于皮肤疾病的理论总结与升华,是用于指导皮肤病诊断、治疗及皮肤保健、护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医体质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即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其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我们从中医体质学的三大贡献、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和三个展望展开论述. 1 中医体质学的三大贡献 1.1 为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及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1.1.1 从人体个体差异解读生命本质 古今中外,医学多以疾病为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中医体质学从人体生命个体差异角度认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并通过文献研究、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表型研究和微观实证等系列研究解读生命本质.为医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田智慧  王琦  张妍  王济 《中医学报》2019,34(12):2507-2510
近年来,中韩两国深入关注"治未病"研究。中医体质学形成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层的体质辨识量表及调体方案,覆盖了生命全周期,而且依据体质"三级预防"理念,对"无病""欲病""已病"三种状态实施体质干预,实现慢性病的早预测、早预防、早干预,并以体质辨识为核心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在国民健康管理及养生保健、健康保健产业等得到广泛应用。韩国四象医学对体质辨识工具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且收集体质临床信息、测量信息、仪器信息及生物学信息等,以构建大数据体质信息银行,并将已获得的数据广泛应用在各项体质与"治未病"的相关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神志活动与心理状态作为人体生命过程中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是中医体质学和心身健康共同的重要研究内容。中医体质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关注人类本质的身心健康状态,心理学则对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深入研究,彼此既各具特点,各有侧重,又在研究目的、学科发展、理论构成、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联系,研究领域有所交叉。本文根据中医体质学3个关键科学问题,从“体质可分”的体质类型与心理分型,体质可辨与心理测量,“体病相关”与身-心整体疾病,“体质可调”与心理可易4个方面,比较与梳理两学科的分类方法、形成因素、外在表现形式、测量研究方法、临床应用等领域,认为中医体质学和心身健康互动两分支学科可以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开拓新的交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过敏性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其具体机制未明,西医学认为可能与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导致的肠道通透性增高、肠道屏障破坏相关。根据中医理论,可以认为与"肺脏受邪,传于大肠","脾脏受邪,营养受限,微环境骚动"和"肝脏受邪,风气内动,微环境骚动"3个原因相关,根本原因在于"邪气凑之,正气必虚"。结合中医体质学的4个基本原理"生命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探讨肠道菌群研究给中医过敏体质研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旨在阐述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优势,促进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概况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论述单细胞测序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可应用方向。运用单细胞测序方法进行“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中医体质关键科学问题和“禀赋遗传”等中医体质基本原理的研究,拓展中医体质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探索中医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中医体质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徐灵胎所著《医学源流论》中关于中医体质学的论述。[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认真研读《医学源流论》以及关于《医学源流论》的现代文献研究,并结合现代中医体质学说,分析、归纳、总结徐灵胎的体质思想。[结果]《医学源流论》涉及到中医体质思想的相关文章共有25篇,而CNKI数据库中关于《医学源流论》的现代文献研究共有8篇。徐灵胎虽然未明确提出"体质"一词,也未形成与中医体质有关的学术体系,但其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体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关于体质学的论述散见于各论中,内容涉及到体质差异、体质生理、体质防病、辨体调体四个方面,且重视治病求本,[结论]《医学源流论》体质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内涵,而且其学术思想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后辈学习。  相似文献   

10.
目前,以体质类型为依据,探讨体质形成机制、体质与病证的关系及体质干预方法等逐渐成为中医体质研究的热点领域。痰湿体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体质类型,自20世纪70年代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较多的研究。文章从痰湿体质的类型、体病相关、体质干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1.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共生菌群,其中大部分寄居在人体肠道中。定植于宿主肠道内的菌群与宿主、环境3者之间构成了呈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对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以及菌群结构紊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用微生态干预手段引导宿主向健康方向发展。而中医学之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由于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诸多方面的生命活动,菌群的变化可以反映宿主的生理病理状态,采用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体质,将对个体化诊疗产生重要意义。中医体质理论的4个基本原理和3个科学问题与肠道微生态学基本理论互相存在着很多关联性和阐释性。根据现代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成果,将中医体质理论与现代肠道微生态理念结合起来,对中医体质的4个基本原理和3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微观阐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以及体质与证型关联性,为冠心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新疆阿克苏等5个地区10家医院收集生长于新疆或在新疆居住20年以上且经西医确诊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或)中医辨病为胸痹的住院患者660例,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其实施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证型分类,分析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均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主,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痰湿质、湿热质与汉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60例冠心病患者秽浊痰阻证387例占58.63%,非秽浊痰阻证273例占41.37%;③秽浊痰阻证以兼夹、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两组体质比较其中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秽浊痰阻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性明显(P均<0.05)。结论饮食习惯是影响体质形成、证候类型的重要因素;秽浊痰阻证以偏颇体质、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且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阐发后天、后天之本及脾为后天之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肺的生理功能,从人之生死主在肺、气血化生不离肺、气血运行关乎肺三方面论证了"肺为后天之本"的立论依据,并进一步从"调息养生重在肺"及"诸病皆可从肺治"两方面突出了"肺为后天之本"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体质食养学"纲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体质食养是病理体质类型学与传统中医食疗学相结合而成的。中医体质病理学将人类体质分成六种主要类型,即: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质、腻滞质及晦涩质,其中除正常体质外,余者均为病理体质,即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在40岁以上的人群及妇女中病理体质占有较多的比例。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应该吃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身体有利,并可治疗疾病和调整体质;否则,食物可以成为引起多种疾病的病因。体质食养学将是21世纪人类饮食结构改革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紫癜性肾炎患者证候分类与中医体质类型,研究证候与体质的关联性,为紫癜性肾炎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调查体质,中医师专人制定问卷,调查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120名紫癜性肾炎患者中,风热伤络证占32.5%,血热妄行证占26.7%,阴虚火旺证占23.3%,气不摄血证占17.5%;特禀质占21.6%,湿热质占19.2%,阴虚质占17.5%,气虚质占13.3%,血瘀质占11.7%。风热伤络证与特禀质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平和质负相关(P<0.05);血热妄行证与血瘀质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湿热质正相关(P<0.05);阴虚火旺证与阴虚质显著性正相关(P<0.01);气不摄血证与气虚证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紫癜性肾炎中医体质分型中特禀质、湿热质居多,中医证候分型中风热伤络证和血热妄行证居多,风热伤络证与特禀质、血热妄行证与血瘀质和湿热质、阴虚火旺证与阴虚质、气不摄血证与气虚证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a new concept presented in recent decades, the core of which is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application has been given priority. Therefore, the idea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fully demonstrated in the research into the thre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disease" and "adjustment of constitution". Under its guidance, not only was the systematic theory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established, but also th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cale and the Standards of Class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developed, which translates methods of classifying the nine constitutional types into guidance for prevention of disease, management of healt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ve been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public health, establish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l of constitution-diseas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nationwide application of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 has shown good effect. In the futur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vidence-based research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 a research team on comprehensiv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o translate the findings into clinical practice and public health more accurately and quickly.  相似文献   

17.
Zhu YB  Wang Q  Wu CY  Pang GM  Zhao JX  Shen SL  Xia ZY  Yan X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23-1028
目的: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调整体质偏颇、防治肥胖提供依据。方法:汇集我国9省市(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中医体质横断面调查18岁以上人群的数据18 805例。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判定应用判别分析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结果: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者超重(OR,2.05;95%CI,1.79-2.35)和肥胖(OR,4.34;95%CI,3.52-5.36)的危险度均显著增高,气虚质者肥胖(OR,1.60;95%CI,1.30-1.98)危险度显著增高,而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度显著降低。结论:痰湿质、气虚质是超重和肥胖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该书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医疗经验.广泛而系统地论述了许多疾病的病源与证候。同时还非常重视体质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对小儿体质特点及特禀体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促进后世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