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改进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提高制模成功率。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传统造模方法进行了改进,经口直视下气管插管,同步心电图监测,改良的微创切口,自制的乳胶管垫片阻断LAD,结合心电图、肉眼观及HE检查作为判断结扎成功指标。结果建模48只,成功率81.5%。结论本方法造模成功率高,心脏暴露好、阻断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改进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提高制模成功率.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传统造模方法进行了改进,经口直视下气管插管,同步心电图监测,改良的微创切口,自制的乳胶管垫片阻断LAD,结合心电图、肉眼观及HE检查作为判断结扎成功指标.结果 建模48只,成功率81.5%.结论 本方法造模成功率高,心脏暴露好、阻断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心电图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的心电图变化。方法:选取16只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电图Ⅱ导联P波、QRS波群、T波、S—T段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①造模成功12只。②QRS波群改变:12只大鼠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即刻均出现短暂的R波异常增高;再灌注15—20min出现q波或原有q波加深,随再灌注时间延长,q波逐渐加深、加宽。③ST—T改变:12只大鼠在结扎LAD即刻至20min时S—T段、T波进行性抬高,此后相对恒定;再灌注早期S-T段、T波快速回落,15min内回落〉50%。④心律失常发生情况:13只大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出现在结扎LAD后5—10min和再灌注早期。结论:大鼠心肌缺血20min内S—T段、T波进行性抬高达峰值可作为大鼠冠状动脉准确结扎的标志;再灌注15min内S—T段、T波快速回落〉50%可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改进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确定判断模型成功的综合指标,为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提供更为准确的模型.方法 制备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钝性开胸,结扎冠状动脉,45 min后剪断手术线,实现再通,在此期间观测并记录心电图改变,3 h后颈总动脉穿刺取血,分离血清测CK、CK-MB,摘取心脏做常规病理切片.结果 结扎...  相似文献   

5.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改进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麻醉开胸后,用310医用单丝线穿过冠状动脉,在结扎线下垫聚乙烯管,结扎缝线缺血30min,剪断缝线再灌注120min。可省却呼吸机。【结果】24只SD大鼠,行单纯冠状动脉结扎术模型组大鼠存活率为10/12,再灌注后模型组存活率为9/12。假手术组存活率为12/12。经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IE)染色,梗死心肌和正常心肌组织分界清晰。Nagar Olsen心肌组织特殊染色,光镜下对照组心肌组织染成黄色,而模型组心肌组织可见大片红染的阳性反应区。【结论】采用本方法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成功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创伤小。  相似文献   

6.
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改进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方法,提高模型成功率。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Sham组,n=8)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I/R组,n=8)。缺血过程在人工机械通气条件下完成,再灌注过程在自主呼吸条件下进行,所有操作尽量不破坏动物组织结构,Evan’s蓝和TTC染色分析心肌梗死面积。结果MI/R组结扎心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抬高0.4 mV以上,Sham组手术前后无变化;MI/R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高于Sham组[(53.6±2.3)%vs(1.7±0.6)%,P<0.001]。结论本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简便易行,心脏暴露好、结扎可靠,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7.
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是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基础,复制稳定且高效的动物和细胞模型尤为重要。目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结扎动物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在体模型、动物心脏灌流装置及细胞缺氧再灌注的离体模型,但在模型复制过程中仍存在成功率低、重复性差等问题。因此,该文结合近年研究对该模型的复制和改良方法进行归纳和综述,为复制更为稳定的模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评估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模型建立的改良方法。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快速操作组、常规开胸组和改良组,每组15只。分别采用快速操作、常规开胸造模及改良方法进行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手术造模,收集大鼠心脏进行TTC+伊文思蓝染色观察,分别从造模成功率、大鼠存活率、心肌损伤情况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快速造模和开胸造模组相比,改良方法造模的成功率、成活率均有所提高,且心肌梗死面积厚度统一。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方法改良后的可行性较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水平的变化及卡托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将24只造模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组和卡托普利组,每组6只。对照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0.5cm处位置穿线,不结扎。缺血组:于同一位置结扎4.5h持续至实验结束。再灌注组:结扎0.5h后再灌注4h。卡托普利组:术前0.5h耳缘静脉蠕动泵静脉滴注卡托普利6mg·kg-1,再灌注时改为3mg·kg-1经耳缘静脉蠕动泵持续静脉滴注1h。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组于相应时间内经电子蠕动泵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4组分别于造模前、结扎0.5h、再灌注1、4h经股静脉插管取外周血检测TNF-α、IL-8、IL-10的水平。结果缺血组、再灌注组、卡托普利组结扎0.5h、再灌注l、4h血清TNF-α、IL-8、IL-10水平均较造模前升高(均P<0.05),再灌注组、卡托普利组结扎0.5...  相似文献   

10.
热休克因子1基因剔除对小鼠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和评价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方法麻醉大鼠21只,开胸,穿线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缺血45min、松解造成再灌注180min;记录标准Ⅱ导联心电图、MAP和心肌收缩功能、心肌缺血/坏死面积以及大鼠存活时间变化。结果左冠状动脉结扎后,QRS波增宽、增高,ST段上移,T波增高,与缺血前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再灌注后,QRS波宽和波高、ST段和T波非常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于缺血前水平。与缺血前比较,缺血后MAP、HR、LVSP、+dp/dtmax、-dp/dtmax非常显著下降(P〈0.01),LVEDP非常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变化趋势相同。180min后,缺血区/左室、坏死区/缺血区的的平均面积比分别为34.3%、49.6%,存活率为52.4%。结论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电图、MAP和心肌收缩功能、心肌缺血/坏死变化明显,成功率较高,是一种较好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鼠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几种手术方式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大白鼠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模型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  2 4只大鼠分成 4组 ,每组 6只 ,分别从胸部不同部位进入胸腔 ,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缘支 ,制备缺血模型。结果 从胸骨旁线、锁骨中线、第 2肋间隙部位进入胸腔的 3种手术方式极易造成大鼠死亡 ,从胸部的正中部位的手术方法较安全可靠。结论 从大鼠胸骨正中切口进入胸腔手术方式制备的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最佳  相似文献   

12.
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BJECTIVE: To describe a modified surgical approach to produce ra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odel with intraluminal suture. METHODS: After exposure and ligat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the left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pterygopalatine artery were opened in which a 3-0 nylon suture was introduced intraluminally from the distal end of the ligature of the CCA using a scalp needle. Reperfusion injury was induced by withdrawal of the suture. RESULTS: The length of the suture was about 20.0+/-1.8 mm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model establishment was nearly 70%. The rats developed typical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fter the surgery. CONCLUSION: This modified surgical approach is simple for model establishment and does not require special microsurgical skills to ensure the high success rat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对不同类型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  1995年 12月~2 0 0 2年 11月连续 12 3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内支架植入治疗 ,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植入支架的效果。 结果  12 3例中成功 119例 ,总成功率 96 .7%,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成功率分别为 10 0 %、10 0 %、95 .5 %、83.3%。本组病例 B型以上血管病变占 84.4%,病变成功率 97.4%。 结论 冠脉内支架植入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冠心病 ;应适时对其进行冠脉造影的血管评价 ,以免延误血管再通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4.
大鼠单次完全可逆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改进和完善大鼠单次完全可逆转血/再灌注心肌顿抑的模型。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28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操作简单、损伤小、出血少的手术方法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15min后完全恢复其血流,再灌注2h。同时检测大鼠心电图的变化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后,心电图出现异常,表现为S-T间期延长,T波倒置,而光镜下组织结构正常。结论:该模型符合心肌顿抑的特点;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重复性强,是一种建立在体大鼠单次完全可逆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及存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结扎位置、冠状静脉变异等因素对大鼠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模型建立的成功率以及利多卡因的使用对模型的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4组:低位结扎且冠状静脉不明显组(30只)、低位结扎且冠状静脉明显组(30只)、高位结扎组(30只)以及高位结扎且使用利多卡因组(30只),计算建模后各组死亡率,测定各组心功能及梗死面积.结果 结扎位置较高时模型成功率为93.0%,而结扎位置较低时的成功率为67.3%;高位结扎不加利多卡因大鼠死亡率为43.3%,加用利多卡因后大鼠死亡率则降为13.3%.结论 高位结扎时能明显提高模型成功率,加用利多卡因后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清醒大鼠冠状动脉阻断再通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设计冠状动脉阻断与再通控制技术,用于建立清醒自由活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大鼠麻醉开胸后,左冠状支脉牵拉线穿过胸内一段小塑料管,然后引出体外。清醒状态下,牵拉该线时,可阻断冠状动脉,放松后使冠状动脉再通。结果;心肌缺血30min内,清晰大鼠16(16/25)只存活,而麻醉开胸大鼠9(9/10)只存活。利多卡因使清晰大鼠缺血性室颤降至8.3%(2/24),而不影响心肌梗塞范围。清晰大  相似文献   

17.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设假手术组(n=8)、缺血再灌注组(n=8)及缺血后处理组(n=8).全程监测心电图,再灌注结束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各组Cx43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RT-PCR显示,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Cx43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Cx4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监测心电图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P<0.01). 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抑制由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室肌Cx43 mRNA降解,从而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与血浆β-内啡肽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针刺5d后麻醉捆绑,记录心电图。空白组同期捆绑对照;假手术组开胸挂线不结扎;模型组、轻手法针刺组和重手法针刺组开胸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20min,再灌注40min。造模后颈动脉取血,测定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血浆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明显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高于轻手法针刺组、重手法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IMA、β-EP含量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轻手法针刺组和重手法针刺组与之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手法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电图ST段电位值、IMA和β—EP含量均低于轻手法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能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β-EP的升高,减轻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而重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效果优于轻手法针刺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型查尔酮(FMC)(3''-甲酰基-4'',6''-二羟基-2''-甲氧基-5''-甲基查尔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重复性好、梗死部位恒定、成功率高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水溶性的FMC溶液腹腔注射,观察FMC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脑梗死范围以及脑组织的含水量、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 术后出现追尾征及特殊体态,于2h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缺血。脑组织TTC染色均匀,出现梗死的脑组织面积相对于全脑百分比为27.96%±9.45%,动物模型成功率为78.6%。FMC组的脑含水量、MDA显著降低,SOD显著升高,梗死率降低。结论 本方法构成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大鼠体重和年龄、麻醉剂应用、栓线直径和插入深度、控制出血和术后护理等是模型制作成功的关键因素。FMC可能通过降低脑组织水含量、MDA水平,升高SOD水平,减少梗死体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