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外科治疗选择。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约为6/32。鳞癌高于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1~3枚者也有〉3枚者。所有T3、T4及M1患者均无5年生存率。结论对于N2 NSCLC肿瘤为T1或T2、病理类型为非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4枚者,应积极争取外科治疗。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及肺门和纵隔的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病变分期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所在。术后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病理分期及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病理分期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其5年无瘤生存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病理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余3期患者达76.6%,其余3期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相同分期内Ⅰ、Ⅱ、Ⅲ期患者清扫淋巴结数量大于15枚时生存率显著提高(P<0.05),Ⅳ期患者影响较小。结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时,病理Ⅰ期患者生存率较高,其余3期需综合考虑各类因素。Ⅰ、Ⅱ、Ⅲ期患者清扫淋巴结应保证数量,而Ⅳ期患者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了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自1999年9月至2004年9月间手术治疗224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手术方式和是否术后辅助化疗共7个可能影响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Ⅰa期和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分析同样表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Ⅰa期和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是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姜婷  温广华  董科  傅健飞  赵天涯  张倩倩 《浙江医学》2018,(18):2028-2030,2037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个数对T1aN0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提取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开发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1998至2011年接受手术治疗的T1aN0期(肿瘤直径≤10mm且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淋巴结清扫个数分为3组,即A(0个)、B(1~5个)和C(≥6个)组。随访截止时间为2011年,利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淋巴结清扫个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不同年龄、病理类型、手术范围、诊断年份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89.4%和92.2%,5年生存率分别为77.3%、83.9%和86.7%,10年生存率分别为66.5%、73.1%和77.8%。C组患者预后优于A组(P<0.05);而B与A、C组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性别、分化程度是影响T1aN0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进一步作亚组分析,发现女性亚组中,A、B、C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亚组中,C组患者明显优于A、B组(均P<0.05)。结论对于T1aN0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清扫可改善男性患者的预后,但对女性患者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8年3月-2002年3月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并对病例的临床TNM分期、术后TNM分期、区域淋巴结切除总数目、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大小等5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4例病人中,术后分期改变16例,占47%(16/34);共清扫纵隔淋巴结311枚,平均每例9.15枚;10例N2患者中清扫104枚纵隔淋巴结,32枚淋巴结有转移,其中7例为单区域转移(L1),3例为2个区域转移(L2);淋巴结转移比30.8%(32/104);淋巴结的大小与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应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手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伴远处孤立转移灶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42例经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和在3月内出现孤立转移病灶的临床资料.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类型、原发肿瘤的T分期、术后淋巴结病理N分期、转移灶直径长轴及不同转移部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生存时间及生存率: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7.1个月,1 a生存率、2 a生存率、5 a生存率分别为57.1%,38.0%,16.6%;原发肿瘤分期:T1+T2期患者预后明显好于T3+T4期患者(P<0.05);术后原发灶淋巴结分期:N0+N1期患者预后明显优于N2+N3期患者(P<0.05);转移灶直径:转移灶直径<25 mm预后好于转移灶直径>25 mm(P<0.05);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之间预后没有明显差别(P>0.05);转移部位:不同转移部位之间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科手术结合同期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能延长NSCLC伴孤立转移灶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44v6在5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肺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肺癌分期、类型、淋巴结转移及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与临床病理分期(PTNM分期)成显著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术后5年生存率成负相关.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CD44v6高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检测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及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对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2001年1月-2007年12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术后病理诊断为T1N0M0,且符合完全性切除的117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分为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lobe-specific systematic node dissection,LND)组(肺叶组)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systematic mediasttinal lymphadencectomy,SML)组(系统组)。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及生存数据,探讨两组预后的差异。结果系统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肺叶组(P〈0.01)。两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可以取得与系统淋巴结清扫相同的治疗效果,且创伤更小,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观察组在给予肺切除的同时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则在肺切除同时仅行肺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未见明显增加(P 〈0.05),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系统淋巴结清扫能明显提高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李刚  肖凌  欧袁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59-1660,166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6年5月手术切除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136例,其中传统肺癌根治术68例,自2002年后所有肺癌行根治加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68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传统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1.2%、21.0%,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2.7%、44.4%。结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性切除术后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山东省菏泽市中医院105例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性切除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67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和无瘤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复发相关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本组随访3年内41例发生复发,3年复发率为48.91%,单因素分析年龄、T分期、分化程度、N2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站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转移与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性切除术后复发有关(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N2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多站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转移是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N2淋巴结转移数>3个、淋巴结多站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转移的患者无瘤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差,外科治疗复发率高,N2淋巴结转移数>3个、淋巴结多站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转移的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电视胸腔镜(VATS)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8例,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患者75例(VATS 组),传统开胸肺癌手术患者83例(传统开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总数,并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各区域淋巴结的清扫个数。结果VATS 组患者清扫淋巴结为1257枚,阳性淋巴结数136枚;传统开胸组患者清扫淋巴结1499枚,阳性淋巴结数169枚,两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右肺癌各区域淋巴结清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手术可以达到传统开胸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M23-H1、CD44v6在无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0 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60例手术后病理证实N0 NSCLC组织NM23 - H1、CD44v6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术后5年预后的关系.[结果] NM23 - H1及CD44v6的表达在鳞癌与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细胞粘附分子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79例非小肺癌组织中 CD44 v6和 Paxillin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织中 CD44 v6和 Paxillin的阳性率分别为 60 .8%和 3 4.1%。CD44 v6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与 2年生存率呈负相关 ( P均 <0 .0 5 )。 Paxillin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 P均 <0 .0 5 )。结论  CD44 v6和 Paxillin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434例肺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廓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方式与规律,以探讨肺癌淋巴结合理的手术廓清范围。方法:对434例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并予淋巴结廓清,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结果:手术共清除2198组淋巴结,病理证实有癌细胞转移的749组。淋巴结转移率T1期为16.5%,T2期33.5%,T3期35.6%,T4期52.3%,T1期和T4期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叶肺癌上纵膈与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差异。左上叶肺癌第5组淋巴结有30.6%转移,左下叶和右中、下叶肺癌第7组淋巴结有26.5%转移。结论:除T1期肺癌淋巴结转移仅限于区域性上纵膈或下纵膈外,总体上,上叶肺癌以上纵膈淋巴结转移居多,而中、下叶肺癌则上、下纵膈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左上叶肺癌第5组淋巴结转移和中、下叶肺癌第7组淋巴结转移是上、下纵膈之间淋巴结扩大转移的信号。原发肺癌除T1期可仅行区域性上纵膈或下纵膈淋巴结清扫外,均应行系统性肺门和上下纵膈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16.
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达  刘继先 《吉林医学》2008,29(19):1627-1629
目的:探讨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12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I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9.5%、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IA期、I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5%、1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7.8%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1.4%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CI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 (L MVD)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 75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 ,应用免疫组化双染试剂盒及 FV- - RA和 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在同一张切片上分别对内皮细胞和基膜进行标记 ,在光镜下观察微淋巴管密度。结果 :1非小细胞肺癌癌周组织中 L MVD为(14 .73± 3.5 7)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 (7.5 8± 4 .2 9)。2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组织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转移、P- TNM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等均有密切相关 (P<0 .0 1) ,而与发病年龄、性别、肿瘤的原发部位 ,组织类型无关。 3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高密度组患者 5 a生存率明显低于低密度组 ;与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显著负相关。结论 :微淋巴管密度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L MVD有助于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及指导术后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术对于肺叶切除术中发现微小淋巴结转移(N2期)患者的预后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且术中发现微小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给予胸腔镜下切除治疗,对照组30例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等的差异。并随访3年比较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两组间淋巴结清扫数与淋巴结转移清扫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不张发生率明显较低( P>0.05)。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86.7%,3年生存率56.7%,平均生存时间(35.43&#177;3.54)个月均高于对照组1年生存率63.3%,3年生存率30.0%,平均生存时间(32.74&#177;3.25)个月,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比较均有显著性( P <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治疗N2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可以有效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基因EMMPRIN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EMMPRIN的表达.结果 EMMPRIN在肺癌细胞中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SCLC中,EMMPRIN表达随着肿瘤病理分级和TNM分期增加而有增高趋势.EMMPRIN的表达与有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 EMMPRIN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EMMPRIN的表达可作为判断NSCLC病理分级及转移和预后的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清骨桥蛋白(OP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探讨OPN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9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内科、心胸外科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6例,12例患者病例资料不完整失访,随访截至2010年8月31日,共随访完整资料患者114例,采用ELISA法测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OPN。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分析血清OPN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绘制生存曲线,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114例患者中血清OPN水平高于中位数组的共60例,平均生存时间(14.33±9.79)个月,血清OPN水平低于中位数组的共54例,平均生存时间(12.71±7.8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OPN水平高于中位数组与低于中位数组患者的1、2、3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OPN水平的高低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临床分期是影响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与血清OPN、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OPN水平的高低与其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呈正相关,但单一指标不能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预后转归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