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学报》2020,(2):260-262
察舌、切脉都是临床工作中了解病情、确立治则的重要诊疗手段,将两者割裂开,或是单纯地选择舍脉从舌或者舍舌从脉,都是片面的。脉诊以诊察脉动为主,利于观察阳气,同时可以通过观察阳气的变化测阴血的虚实;舌诊以观察静态的舌象为主,利于观察舌苔津液的分布,舌体、舌色、脉络的情况,可直接观察阴血津液的变化,通过观察阴血的敷布以推断阳气的虚实,故舌诊以察阴血为主,能以阴测阳。舌诊与脉诊互参,二者一察静一察动。临床中做好舌脉互参更有利于疾病的辨证论治。但是舌脉互参也有其局限性。寸口居于上焦,舌为胃之外候,同样居于上焦,为了诊查更全面,出现了趺阳脉诊和腹诊,弥补脉诊、舌诊之不足。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应具有多维度的临床思维,科学分析问题,提倡四诊合参,全面详尽地收集病史资料,扩展诊断的手段和范围,综合分析,这样才能辨别真假,有所取舍,准确诊断论治。  相似文献   

2.
察舌、切脉都是临床工作中了解病情、确立治则的重要诊疗手段,将两者割裂开,或是单纯地选择舍脉从舌或者舍舌从脉,都是片面的。脉诊以诊察“脉动”为主,利于观察阳气,同时可以通过观察阳气的变化测阴血的虚实;舌诊以观察“静态”的舌象为主,利于观察舌苔津液的分布,舌体、舌色、脉络的情况,可直接观察阴血津液的变化,通过观察阴血的敷布以推断阳气的虚实,故“舌诊以察阴血为主,能以阴测阳”。舌诊与脉诊互参,二者一察静一察动。临床中做好“舌脉互参”更有利于疾病的辨证论治。但是舌脉互参也有其局限性。寸口居于上焦,舌为胃之外候,同样居于上焦,为了诊查更全面,出现了趺阳脉诊和腹诊,弥补脉诊、舌诊之不足。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应具有多维度的临床思维,科学分析问题,提倡四诊合参,全面详尽地收集病史资料,扩展诊断的手段和范围,综合分析,这样才能辨别真假,有所取舍,准确诊断论治。  相似文献   

3.
望、闻、问、切是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疾病的第一手可感材料的有效手段。中医学发展几千年来,始终重视四诊合参。但不知从何时起,就诊中医的患者大多数都认为,看中医就看脉,所谓中医查病,就是通过切脉来完成的。一旦医生问及病情,患者马上心存疑虑,怀疑这个医生到底会不会看病?  相似文献   

4.
摸脉诊病是中医的传统诊法,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临床观察,单凭脉诊,容易误诊,故历代名医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反对以脉诊代四诊.在四诊中诊断价值最大的当属问诊,故诊病必先问明原由.同时指出脉诊的临床意义及中西医名词术语的不同,并强调中医诊病除四诊外,必须结合现代医学的仪器检查.  相似文献   

5.
不要忘记中医四诊合参 我们知道,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种主要的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中的一种。脉象对中医之于身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认识,对病征辨别、判断,包括对疾病预后的判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脉诊经验,获得了许多独特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四时平脉的特点及表现,提出其应与同名病脉严格鉴别区分,防止漏诊和失治误治。结合经典文献提出三个鉴别点:其一,四时平脉和同名病脉在脉形脉气方面有差异,四时平脉为有胃气之和缓从容脉象,突出"缓"和"平"特征,而同名病脉则为燥急偏胜之脉象,全失缓平之意;其二,病脉伴随色诊亦为病色,即客色常加临而主色不显,而四时平脉则主色占优势客色偶现;其三,结合问诊四诊合参方可全面了解病情。因此,临证必须察色、按脉、听声、写形合而为一方为周全,鉴别才具说服力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脉诊是我国最早创用、至今一直沿用的最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的诊断方法,常被看作是中医临证的缩影,甚至为中医的代名词。在中医学中,脉诊则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脉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是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  相似文献   

8.
脉诊之我见     
脉诊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方法,也是中医用来识别病证的主要手段,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笔者于学习运用过程中,既深感其博大深奥,又有诸多的迷茫困惑,试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脉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0.
90例肿瘤患者中医脉诊信息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恶性肿瘤患者的脉象信息特征。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脉诊理论相结合,运用三探头中医脉诊信息系统及其分析方法,根据中医寸口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对90例恶性肿瘤患者、30例非恶性肿瘤患者、30例正常人群进行双手六部脉象的客观动态采集,采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结果恶性肿瘤组脉象出现明显的特征性改变,其中以涩脉及其变异脉和双峰M波最为典型,整体脉波异常检出率为80.0%,与非恶性肿瘤组、正常人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运用三探头中医脉诊信息系统及其分析方法,可以揭示恶性肿瘤患者的脉象信息特征,揭示相关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脉象与病机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泪囊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泪囊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泪囊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内眦肿物及不同程度溢泪、血性溢泪。经CT检查3例,泪囊钡剂造影、B超、MRI检查各1例。5例中有1例累及筛窦。经手术治疗或联合放射疗法,1例复发再次行鼻侧切开、上颌骨内侧部分切除术;其余4例无复发。病理学检查结果:鳞状上皮细胞癌2例,乳头状移行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各1例。结论泪囊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为血性溢泪、内眦韧带以上的实性肿块,易误诊为泪囊炎。对于累及筛窦者,根据病史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与原发筛窦癌鉴别。治疗应完整切除肿瘤,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射疗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近30年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对耳穴在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概要进行了总结论述。分析认为,临床能运用多种耳穴探查法获得特异性信息,这对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有助于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采用耳穴按压或针刺等刺激方法能有效防治肿瘤相关病症,改善临床症状,尤其对化疗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呃逆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癌性疼痛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脉诊出现“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尴尬境遇的原因,指出脉诊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认知,其过程完全符合人类的心理认知规律,故齐向华教授提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究脉诊过程,以期为脉诊的教学模式打下基础,为脉诊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历代医家和现代临床上对脉诊意义截然不同的两种见解。通过对文献的复习,认为:两种见解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同时对如何客观评价脉诊的临床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介揭开脉诊神秘的外衣,使其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5.
周岱翰教授平素勤于耕耘,耽嗜典籍,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拓展中医肿瘤四诊及“温病学”学术内涵;遣方用药,法师《神农本草经》;认病辨证,倡导“带瘤生存”;辨证施食,推崇中医肿瘤食疗学;学验俱丰,衷中参西,身体力行,推动和发展了中医肿瘤学术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被早期发现。消化内镜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地位。近年来,一些新型辅助内镜,如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已用于早期食管、胃肠肿瘤的辅助诊断,使得我们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表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此外,多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新技术在减少组织损伤的同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方面仍面临一些新问题,如怎样准确判断病变深度、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病理学分型及标本切缘处理的规范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消化科医师、内镜临床医师及病理科医师等共同努力。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小分子物质(Micro-RNA)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或许在未来能协助我们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总之,只有结合内镜、影像学及病理学等多种检查措施,积极开展消化内镜新技术,消化道肿瘤才能更早期地获得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及验证CQ-1肿瘤检测仪对肿瘤诊断价值。方法应用CQ-1肿瘤检测仪与术中冷冻切片诊断技术对术中新鲜标本进行同时检测,并与石蜡切片比对。结果41例试验结果与冰冻切片诊断完全符合38例,与常规病理诊断完全符合36例。结论肿瘤检测仪可对病变组织多点检测,简便快速、准确率高,能有效地帮助术者实施手术,确认病变范围。临床上与冷冻切片诊断同步应用,可以互相印证和补充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是手术中快速检诊的又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服务与新应用的日益丰富,人类社会迎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化时代分析的是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然后对事物做出相关性分析,总结出规律。中医脉诊是总体样本的反映,是全息化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核心。而脉诊心理认知过程更是信息数据的转换,进而向更深层次研究因果关系,最终把脉象的本质反馈出来。  相似文献   

19.
认为原发性与继发性颅内肿瘤的病理特点为虚实夹杂,虽均有痰瘀互结的共同特征,但虚实各有偏重,前者以肝肾亏虚、风痰瘀毒互结为主,后者以气阴不足、毒邪偏盛为主,在治疗上各有侧重。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清标本缓急,因证立方,随证化裁。强调攻补兼施为本病的治疗原则,突出发挥其在综合治疗中减毒增效、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并提出应加强对本病证治方药规范化、系统化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十二指肠肿瘤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17例中腹痛15例,恶心呕吐11例,黄疸3例,腹部包块4例.间断性黑便或柏油样便7例,血便5例,梗阻2例.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3例,降部12例,水平部2例.病理细胞学检查1例为平滑肌瘤,5例为内瘤,11例为腺癌.结论 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首选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和纤维十二指肠镜活检,根据肿瘤部位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