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作为江苏省赴四川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应急救援蓥华大队第十五分队进驻该村。方法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作为江苏省赴四川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应急救援蓥华大队第十五分队进驻该村。主要采取了健全村组卫生防疫网络;落实"五个要"措施;组建"小手牵大手"捡拾垃圾队;统一收集,集中填埋垃圾;搭建临时简易厕所;实施灾区灾民心理干预;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找、护、消、管、忌"扎实开展饮用水消毒;加强村民食品卫生及疾病主动搜索;加强村卫生站建设等疾病控制措施。结果致使该村未发生一起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2.
"第一时间"开展心理援助,是此次抗震救灾工作的亮点:地震发生后,上百支心理援助队奔赴灾区开展工作,有效地帮助受灾群众缓解了惊恐、悲伤、绝望、烦躁等应激性反应。但紧张情绪的慢慢平复,并不意味着心理救援行动大功告成。"应激性反应"之后的心灵创伤,可能比地震刚发生时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根据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主要特点,结合以往我国地震灾后群体心理及心理干预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思考:(1)灾区现场的心理干预活动不同于在心理咨询室进行的咨询;(2)灾区现场的心理干预有特定要求,并非所有的心理干预者都适合在灾区现场进行心理干预工作;(3)灾区心理干预工作者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4)应做好对灾区心理干预工作者的援助;(5)心理援助工作者应避免预设立场后开展工作;(6)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要引导整个社会科学地对待受灾群众,防止其被"爱心"所伤;(7)应加强对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及时掌握地震灾区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动态,有效控制病媒生物,防止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方法采取目测法、鼠迹法等简便方法,定期开展蚊、蝇、鼠等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并在评价防治效果的基础上,及时采取并调整防治措施。结果除第一次鼠密度监测结果外,蚊、蝇、鼠密度呈逐步下降且趋于稳定的趋势,杀虫、灭鼠率呈逐步上升且趋于稳定的趋势。结论采取的密度监测方法较好的反映了地震灾区蚊、蝇、鼠等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的变化,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所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可靠的,有效地控制了灾后病媒生物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地震灾区伤病员的心理干预模式.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遵照有关技术规范,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干预工作探索,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Self-rating questionnaire)对地震灾区伤病员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的评估并分析.结果:地震灾区伤病员在心理干预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心理危机干预对灾区伤病员是有效的,其正确的干预措施能预防和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  相似文献   

6.
徐燕虹   《中国医学工程》2011,(2):168+173
基于地震后早期疾病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全面分析了地震后早期疾病流行的原因,认为传染源普遍存在、各种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人群易感性增加等是地震后早期疾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为此应该构建地震后早期疾病应急监测工作模式,即在早期疾病应急监测时开展巡诊工作、配置快速检测设备和通信设备、实现早期疾病监测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完善灾区公共卫生设施等,从而掌握疫情发生和流行动态,及时报告疫情,做好疫情的预测预警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地震后引起心血管疾病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及其机制,并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5.12”地震当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P)的31例高血压患者(地震组)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非地震日进行AMBP的31例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设定14:28(地震发生时间)为时间基点。比较基点前后6小时内2组人群收缩压、舒张压及感知心率各项数据的变化。结果地震组在震后的各项指标与震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震后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震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地震伤员开展心理护理的疗效。方法对青海玉树地震后在我科接受治疗的13名伤员开展创新性心理护理,并分别记录伤员在不同时期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r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价数据。判断心理护理对伤员心理康复的作用。结果13例地震灾区伤员干预后SAS、SDS分值明显降低,干预前与第l、第2次干预后比较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第3、第4次干预前后SAS、SDS分值变化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对地震伤员治疗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心理护理,无论是对伤员专科治疗的配合,还是令其及早康复,融入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惠州市疟疾流行与监测情况调查分析,评价惠州市控制疟疾流行的防治效果。方法对2008年疟疾疫情报告、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三热"病人与流动人口的监测登记等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惠州市经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后,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全市共发生疟疾7例,其中流动人口病例4例,未发生局部暴发流行,也未发生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结论在疟疾基本控制期间,加强基层镜检站的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和开展"三热"病人血检为主的监测工作是控制疟疾传播和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是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习惯于以医护人员为中心,很少能从患者利益和心理去考虑护理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地震前和地震后15 d、30 d汶川映秀镇居民卫生防疫意识的变化,为开展震后群众防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卫生防疫意识调查表,对灾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χ2检验决定差异显著性. 结果:完成有效问卷121份.统计表明震后映秀灾民接受卫生宣教的人数显著增加(P=0.000).理想的饮用水源由震前的山泉水和自来水转变为瓶装水和山泉水.认为粪便应该灭蝇处理的人比例显著上升(P=0.001).认为生活垃圾应该掩埋或焚烧的比例以及便后应洗手的比例都显著上升.当可能出现疫情时,选择提醒他人注意或积极上报的意识较震前显著上升(P=0.001).多数居民选择使用药物喷洒进行蚊蝇防制.对自身疾病关注度加大,等待医疗队送医送药或自己随意服药的意识加强. 结论:映秀镇居民在震后经过卫生宣教后卫生防疫意识较震前提高,但对医疗和消毒服务有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2.
灾后防疫非朝夕之功,科学防疫是重中之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震灾后传染病的流行受基础设施被破坏的程度、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源污染、病媒密度增加、环境卫生恶劣以及当地及输入性病原体是地震后消化道、虫媒和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灾区防疫工作应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3个关键环节展开.同时应重视过度"消杀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灾民进行卫生教育和重建当地卫生防疫力量是长期控制疫病的关键.本文以映秀灾区防疫工作为基础,就目前灾后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10条建议,供后期防疫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10361名0~14岁儿童进行了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共查出各种哮喘病患者86例,患病率为0.83%。3岁以前起病占83.6%。好发季节为9月至次年2月,临睡至午夜为常发时间。发病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占多数,次为天气变化及食物诱发。41.8%患者曾患过各种过敏性疾病。一、二级亲属有哮喘史者达7刀%。据此提出了降低儿童哮喘患病率及控制哮喘发作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手法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骨伤科常见的非损伤性疾病,由于受损的节段和所波及的组织不同,表现除背痛外,临床上还会出现不同的内科症状表现,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严重者还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笔者自1997年9月一2000年4月从师郭宪和主任,治疗此病65例,均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东台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12年东台市2个定点医疗单位上报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病例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且流动性较高的城乡结合部,2012年比2011年同期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发病以散居儿童及幼托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5.44%;男女性别比为1.67:1;病原体以EV71和CoxA为主。结论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年龄、性别差异,为防止聚集性疫情,应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重点机构、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后理县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措施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汶川大地震后有效预防理县灾后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方法 紧紧抓住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采取科学的卫生防疫方法 ,开展疾病症状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可疑传染源;科学消杀,卫生监督,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健康教育,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结果 理县灾后传染病疫情明显低于历年水平,确保理县大灾之后无大疫.结论 采取科学的卫生防疫方法 能够有效预防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自2008年风疹疫苗使用以来重庆市风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Excel软件对2008~2013年重庆市风疹疫情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2010年,重庆市风疹报告发病率从18.97/10万下降至2.07/10万,2011~2012年出现反弹趋势;4~6月为发病高峰时间,6~14岁为发病主要人群;风疹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2012年后达到90%以上,但中小学生接种覆盖率低;5年共暴发风疹疫情100起,报告病例占总个案报告病例数的18.74%,暴发地点多为中小学(91%)。结论中小学校学生为风疹主要发病对象;6~7岁再免有助于控制学龄儿童风疹暴发、流行;应逐步实施适龄儿童以外人群的风疹免疫预防。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依据中医典籍及近年文献阐述了对艾滋病的中医认识,对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以及对艾滋病的辨证分型论治。认为艾滋病应属疫病、伏气温病、虚劳等范畴,涉及的中医病证十分广泛,辨证分型论治方法丰富多样,应开展艾滋病临床调查研究,建立科学严谨的中医证候标准及疗效标准,以指导辨证论治及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烂喉痧出现年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医学界对烂喉痧(猩红热)究意是一种中国自古就有还是从外部传入的传染病一直聚讼纷纭,几乎现有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传统医籍特别是所谓“叶天士医案”展开的,很少顾及当时历史情况。在对医籍所载与历史上发生的实际情况的比照分析分析中可认为:叶天士之烂喉痧医案与叶天士本人无关,系后人借名伪托,雍正十一年苏南发生的大疫,有较大可能是伤寒流行,即使也有烂喉痧,也绝不存在烂喉痧首度流行的事实。实际上,康熙晚期,烂喉痧已被当作过去较少见的疫病在苏南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区2008-2010年学校水痘疫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学校水痘疫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0年广州市番禺区学校水痘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番禺区2008-2010年中小学校和幼托园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11起,累计发病237例,无死亡病例,累计罹患率3.70%。小学及幼儿园水痘暴发疫情10起,占总数的90.91%;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3~5月、10~12月。暴发疫情时间持续最长47d,最短4d,平均6d(中位数)。大部分病例无水痘免疫史。结论 2008-2010年番禺区报告的中小学校和幼托园水痘暴发疫情有逐年减少趋势,水痘暴发疫情防控较理想,但小学幼儿园仍是水痘暴发疫情控制的重点人群聚集场所,需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