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臭虫及其防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臭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 ,与人类关系甚为密切。其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臭虫属 ,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在臭虫属中以吸人血为主的只有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两种。温带臭虫广泛分布 ,但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 ,而热带臭虫只见于长江以南地区。臭虫长有一对臭腺 ,能分泌一种异常臭液 ,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之用 ,臭虫爬过的地方 ,可留下难闻的臭味 ,故名臭虫。虽然臭虫在传播疾病的作用上尚不十分清楚 ,但由于其频繁叮人吸血 ,扰人睡眠休息 ,影响广大军民的健康和工作 ,故必须加强防制 ,积极消灭。1 臭虫的习性臭…  相似文献   

2.
臭虫名字的由来?臭虫是一种红棕色扁平的小昆虫,因为它的后胸腹面有一对半月形的臭腺开口,分泌出的油状物质具有奇臭,因而得名。臭虫对人有那些危害?臭虫是传播在人体上的外寄生虫,以吸食人血为生。臭  相似文献   

3.
三灭虱、灭蚤、灭臭虫现在一谈到虱子、跳蚤、臭虫等体外寄生虫时,大家便会联想起有很多传染病是经过这些害虫传播而发生的。例如主要的:虱子能传播斑疹伤寒和回归热;跳蚤能传播地方性斑疹伤寒和鼠疫;臭虫虽然还没有肯定能传播哪些疾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等电点聚焦电泳技术报导了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生活史各期蛋白质和酯酶的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蛋白质带谱:温带臭虫雌成虫、若虫和卵各呈现28、30和29条;热带臭虫雌成虫、若虫和卵各呈现32、33和29条。(2)酯酶同功酶谱:温带臭虫雌成虫、若虫和卵各显示12、12和11条;热带臭虫雌成虫、若虫和卵各显示18、12和11条;(3)热带臭虫生活史各期的蛋白质及酯酶带数目皆比温带臭虫生活史各期为多。(4)两种臭虫若虫期的蛋白质带数皆比各其它生活史各期为多。在我国嗜吸人血的臭虫有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两种。虽然臭虫在自然界的传病作用尚不明瞭,但它频繁的叮咬、吸血和骚扰,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温带臭虫主要分布于世界温带地区,也遍布我国各地;热带臭虫的分布以热带、亚热带为主,在我国则以粤、桂、闽诸省为多见。两种臭虫的形态相似。生态习性基本相同,防制措施亦差别不大。本文试用等电点聚焦电泳技术,初步分析两种臭虫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和酯酶的变化,以便今后进一步开展臭虫的生物化学、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根据省卫生防疫站统一部署,为摸清我区虱、臭虫的状况,我们选择辖区内德州市、临邑县为调查点,于1990年4至5月进行了调查: 虱:在两调查点各选择小学一处,分别检查100名学生的头发、内衣等,将采到的标本固定保存,并填表登记  相似文献   

6.
<正> 臭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嗜吸人血,与人类关系密切,是对人类造成极大骚扰的吸血害虫。经常活动于人们居室的臭虫有两种,即热带臭虫(Cimex hemipterus)及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两种臭虫在我国均有分布,前者以热带、亚热带为主,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笔者记录),贵州及四川等省。后者抗寒力强,分布更加广  相似文献   

7.
<正> 福州市灭鼠、灭臭虫、灭蟑螂经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专家组考核,检查鉴定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灭蚊蝇工作达标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一项要求。为作好市领导  相似文献   

8.
<正> 青岛市60年代臭虫为害严重;70年代通过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臭虫侵害得到控制并根治;1992年对城区进行抽查,未发现虫害。1996年8月相继发现臭虫踪迹,一是一居民家中发现臭虫;二是某宾馆发生臭虫叮人事件。臭虫的出现在居民中引起较大反响,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调查,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控制了虫情,报告如下:1 采用的对策1.1 对某宾馆的臭虫侵害情况深入调查,新闻媒介跟踪报道,及时反馈此事件的进展情况。1.2 市爱卫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臭虫监测和控制的通知》,要求将臭虫危害消灭  相似文献   

9.
本项目属医药卫生、预防医学科学技术领域,旨在研发一种特效的防止蚊、蝇、蚋、扁虱叮咬的复方中药驱蚊喷雾剂。蚊、蝇、蚋、臭虫等除干扰人们的睡眠外,亦是许多疾病的传播媒介,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黄热病和登革热等疾病。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已发现的化学类驱蚊有效物质进行合成路线研究、合成产品毒理研究,而对自然界驱蚊  相似文献   

10.
马虱属Ratemia原为多板亚科Polyplacinae下的一个属(Ferris,1951),最近Kim和Ludwig(1978)将之提升为一个科,马虱科Ratemiidae。本属原仅有一个种,小鳞马虱R.squamulata(Neumann)。至1958年Fiedler和Stamps才描述了第二个种,即R.bassoni.两种均寄生于非洲的斑马Equus burchelli,但小鳞马虱并曾发现于乌干达的家驴上。本文描述的新种是本属的第三个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