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口服吸收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收过程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C aco-2细胞模型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体外吸收模型,已迅速发展成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必备手段,并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作药物筛选模型。值得关注的是,用C aco-2细胞模型来研究中药复杂成分的吸收有助于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了解。以国内、外近期文献为依据,对C 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口服吸收及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及其可能的广阔前景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吸收动力学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药口服制剂的开发及评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评价药物肠吸收动力学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①体外试验法;②在体试验法;③体内试验法。目前中药肠吸收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为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Caco-2细胞模型和血药浓度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黄酮类、皂苷类及生物碱等单一活性成分,而中药整体或复方的研究甚少。现介绍中药肠吸收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中药肠吸收研究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体肠灌流模型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体肠灌流模型及其近年来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探讨了应用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规律从而为中药新药设计及制剂处方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口服是中药的主要用药方式,需要克服肠道吸收屏障网络作用,发挥其药效。综述了肠吸收屏障网络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对完善这一体系并使之适宜于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建立适合于中药特点的肠吸收屏障网络研究技术平台。从肠吸收屏障网络角度,探讨中药炮制机制、中药复方配伍机制、中药与化学药联合用药对药物吸收的促进作用及其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为研究中药组分胃肠渗透性,设计现代中药剂型提供依据。从肠吸收屏障网络研究中药,具有广阔的前景,必将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caco-2细胞单层的形态和功能特性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是研究药物吸收、转运的一个重要模型。近年来在许多单体及配伍的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caco-2细胞在中药成分吸收机制的研究报导进行归纳,评价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成分吸收机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药直肠给药制剂的研究应用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药直肠给药制荆的研究与开发前景;方法 从直肠的解剖、生理特点出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与开发;结果 中药直肠给药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均比口服高,血药浓度高、起效快,可避免或减少肝脏的首过作用,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结论 研究与开发高效、速效的中药直肠给药制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推动中药剂型改革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uman 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Caco-2)细胞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用于研究和评价中药化学成分的肠吸收。方法:通过电镜扫描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aco-2细胞单层细胞形态学特点,并通过测定跨Caco-2细胞单层细胞膜电阻、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易吸收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难吸收阳性对照药阿替洛尔的转运特性等指标对Caco-2细胞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Caco-2细胞模型完整性、紧密性和通透性等良好,各项指标的测定值与文献值一致。结论:建立的Caco-2细胞单昙模型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可用于研究口服中药化学成分的肠吸收及其转运的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标准化计算机编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国内外中医药术语的计算机标准化编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采用Mesh词表的树型结构。根据中药功能和主治来归类,参照中医药全国统编教材1995《中药学》以及《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将中药分为大类进行编码.希望能为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药物经皮吸收技术及方法研制的一类起全身治疗作用的中药外用制剂。中药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虽是古老的给药方式,但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药透皮吸收的研究情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述,旨在为中药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浅谈21世纪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为中药鉴定与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方法文献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药现代化及中药鉴定发展的趋势。结果现代新技术的应用是中药鉴定与中药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结论中药在本世纪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通过发展中医药理论,建立中药生产规范与质量标准规范,充分吸收应用生物技术,引进现代新技术,开发中药信息系统,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口服药物吸收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口服药物吸收模型进行综述,介绍各模型的研究方法、特点和应用进展,为药物吸收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翁榕安  李小曼 《医学综述》2009,15(2):269-270
药物于胃肠道的吸收是口服给药产生体内活性的先决条件,决定着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因而尽早了解药物在小肠的吸收性能,对于新药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研究药物小肠吸收的常用方法,对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较为详尽地分析比较,为研究药物的吸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口崩片体外崩解时限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药口崩片体外崩解时间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筛选重现性、分辨率、体内外相关性好的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自制和常用方法测定实验样品(空白和中药口崩片)的体外崩解时间,与口腔内崩解时间比较,评价不同方法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分辨率、体内外相关性等。结果:不同方法测定同一类型口崩片具有不同崩解时间。量筒静态法、崩解仪改良法均有缺陷,测定结果与口腔内崩解时间偏离较大;自制崩解装置能较真实地测试口崩片的崩解性能,测定的崩解时间接近口腔内崩解时间,终点判断明确,重现性、分辨率均优于其他方法,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结论:自制崩解装置适合测定口崩片(包括中药口崩片)的体外崩解时间,可作为质量控制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TDDS)被设计用于将治疗剂靶向递送至结肠疾病部位,以改善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全身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十分有利。然而,疾病状态下,胃肠道的生理环境改变会影响药物的治疗功效。临床常用的治疗IBD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中药作为其补充和替代药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微米和纳米颗粒因其相对适宜的粒径、较长的药物滞留时间、可控的药物吸收率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IBD的有效工具,文章主要综述影响药物口服递送的胃肠道生理因素,微/纳米制剂的剂型设计和药效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的结肠靶向递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乳化载药系统(SEDDS)是提高水难溶性药物(PWSD)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方法。SEDDS改善药物吸收可能通过多种机制,而高PWSD在消化道内的溶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介绍了预测SEDDS体内溶出的体外评价方法,包括分散实验和脂解实验,并综述了体外评价结合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研究SEDDS中的脂质和表面活性剂的消化对药物在小肠内溶出和吸收的影响,期望对SEDDS的处方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皮给药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后的胃肠道消化反应和肝脏首过效应、注射给药引起的疼痛,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经皮给药吸收效率低的问题阻碍了经皮药物的广泛应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 近年来纳米载体促渗、中药挥发油促渗、物理促渗新方法新技术, 为提高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策略。重点从这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经皮给药的制剂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药物肠道吸收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 vivo)、在体法(in situ)、体外法(in 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药口服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新药审批过程中口服液与澄清度项目检查密切相关,如何改善中药口服液澄清度,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有效成分,成为了中药口服液制备过程中的难点。该文通过对中药口服液澄清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大量实例为佐证,对改善中药口服液澄清度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为中药口服液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口服两种多索茶碱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比观察湖南宏生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多索茶碱片(T)和齐齐哈尔化学药厂生产的多索茶碱片(R)在8名中国男性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其有关主要参数均值,以判定两者是否生物等效。采用二期交叉设计,将志愿者随机分成二组,每组4人,随机确定给药序列,间隔1wk后交叉服药,重复实验。血药浓度用反相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T/R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7%±12.4%,采用双向单侧t检验计算简法计算,供试药AUC、Cmax、Tmax的均值均在参比制剂相应值的80%~120%的范围内,故上述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结果也提示不同个体对多索茶碱的吸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