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蓉  贺光辉  宋磊  尹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131-132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析,探讨两者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各3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D-二聚体量测定。结果各组间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内膜粗糙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两者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D-二聚体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D-二聚体能较准确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8例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检测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梗死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其他两组;高血压性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有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而这一反应在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中更明显。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及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抗炎治疗或许会有助于脑梗死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塞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的血清CRP和IL-6含量;2组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析2组血清CRP和IL-6的水平变化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组血清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稳定性不同的斑块血清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IL-6与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hs—CRP与IL-6水平较正常人群高,增高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B超检查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IMT)及斑块面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比较: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和氢氯吡格雷联合应用较单用阿托伐他汀钙有更强的调脂作用和抗炎、抗血栓的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01—2012—01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109例,行颈部超声和血液检测。根据颈部超声分为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比较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结果:选取109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92例,其中稳定性斑块37例,不稳定性斑块55例,劲动脉无斑块患者17例。血生化检查提示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P〈0.05),而两组冠心病、吸烟的比例和血脂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道顺 《吉林医学》2009,30(1):46-4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异常检出率为78.0%,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3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掺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1例,31.88%)、稳定斑块组(43例,26.88%)和不稳定斑块组(66例,41.25%),比较三组的一般情况及血脂、hsCRP、FIB值。结果无斑块组年龄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FIB、hsCRP水平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相关性。hsCRP、FI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次日凌晨采血测定血清中的HCY、hs-CRP水平、血脂水平,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将17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狭窄组103例(轻度狭窄33例、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34例)和无颈动脉狭窄组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1.46%)、颈动脉狭窄检出率(57.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重度狭窄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水平在预测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家盆  仇圣刚 《右江医学》2013,(6):810-812,81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cy、hs-CRP测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hs-CRP及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组Hcy、hs-CRP、IMT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y与hs-CRP、IMT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Hcy、hs-CRP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黄帆  杨静  仲飞  徐雪  马中富 《热带医学杂志》2008,8(12):1238-124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张敏  李卫征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292-229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DMCI患者44例,非糖尿病脑梗死(CI)患者58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的稳定性,并检测hs-CRP和Hcy水平。结果 DMCI组hs-CRP和Hcy水平与C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86.4%)与CI组(6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hs-CRP和Hcy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hs-CRP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hs-CRP和Hcy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检测hs-CRP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观察不同年龄段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级别颈动脉斑块及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加,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有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级别2级以上的患者其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组较非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hs-CRP水平能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脑梗死早期检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骆黎  徐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524-52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21例)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为B组(10 mg组,25例)和C组(20 mg组,22例),B、C组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脂、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各项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其斑块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B、C两组TC、TG、LDL-C、HDL-C、hs-CRP、MMP-9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C、TG、LDL-C、hs-CRP、MMP-9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及一定程度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以20 mg剂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郝攀  刘宁  陈军 《西部医学》2014,(2):204-206,209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RP、尿酸与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DMC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7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90例,非糖尿病脑梗塞组137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行头颅MRI检查,行NIHSS评分,并测定超敏CRP、尿酸含量.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超敏CRP、尿酸含量高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M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神经功能中重度缺损组和轻度缺损组、大面积梗塞组和小梗塞组相比,超敏CRP、尿酸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敏CRP、尿酸水平可反映DM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塞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20.
吴海荣  蔡毅  曾超胜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238-239,24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确诊中青年急性脑梗死92例住院患者和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同时采用全自动化仪分别检测其血hs-CRP浓度;将脑梗死组依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非脑血管病为对照组,对所检测结果分析各组间的检出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hs-CRP相关性。结果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脑梗死3个亚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有其相关性,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