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归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经是我国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不断探索、归纳、总结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药药性理论之一,是建立在脏腑经络学说及药物本身性能等理论基础之上的.归经理论对于完整地阐释药物的作用原理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代医家多年遣方用药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的结果。其中,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是归经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是归经理论创立的重要依据。这种研究中药归经的学术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占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研究归经理论的出发点。经中医文献研究,认为秦汉时期是中药归经理论的萌芽阶段,唐宋时期是中药归经理论的承上启下阶段,金元时期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阶段,明清时期是中药归经理论的成熟阶段,近现代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药归经和受体学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药归经理论的渊源甚长,到金元时代逐渐成熟。归经的归,主要是指药物作用所及或药物效应的定向、定位;归经的经则不是单纯经络、经脉之意,而是以经络、脏腑、脏象等  相似文献   

4.
从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的有效成分对机体的病变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它为揭示中药归经理论的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运用现代科学验证、补充和发展归经理论,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药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七情归经引经等。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某个部分的选择作用;引经是某药将其他药引入特定经脉。受体为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载体是选择性地与药物结合直接作用于靶细胞。现就二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归经理论与受体 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状态下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可产生选择性影响,因此提出了归经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相似文献   

6.
探讨中药归经的概念、源流、依据和意义,对归经的现代研究加以总结和阐述,首次以各脏器组织中cAMP、cGMP水平的变化为指标研究归经问题。实验结果表明:cAMP、cGMP浓度及cAMPcGMP值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对某脏器组织的选择性作用;cAMP、cGMP浓度及其比值有显著变化之相关脏器,与各药归经的关系密切。通过对现有研究归经的实验方法的综合分析比较.认为本法符合中医中药理论特色,有助于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归经是运用脏腑经络学说,对药物功能进行归纳的理论,它既体现了药物对机体部位选择性的作用,更说明每一药物的特殊治疗范围。笔者认为研究药物的归经,对病因、疾病分类及药物的特性和作用将会有更全面、深刻、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药物归经看药物归时和择时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经脉以脏腑为中心,构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营运气血,循环不休。但这种循环不是无序的运动,而是根据“天人相应”规律,是有时间节律往复。从而表现出十二经脉的时间属性,并根据药物归经理论引划出中药的时间属性,为临床“择时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1传统中药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药归经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归经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14C-脱氧葡萄糖代谢测定等方法研究60味中药,在一次用药1h时,不同归经中药对各组织器官机能影响。结果:将器官组织分为11类时,各归经变量之间有最大的显著差异,而器官组织形成的类别最少;不同的药物归经能够作用于可以区别的不同器官组织类别,并且影响器官组织类别的数目不同。结论:中药归经有其形态学基础,且中药归经的作用与多个解剖学脏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肾法为主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等医学数据库中以补肾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报道,以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收录数据进行药的频率,归经和功效的统计分析;并分析方剂中药对的应用规律。结果在62首方剂中,出现了104味中药,出现频次共为622次,在药物核心系数的统计中,黄芪、地龙、水蛭、川芎、当归、牛膝等药物的核心系数较高;在归经的统计中,归肝经、肾经、心经、脾经的药味和积分比较高;在功效的统计中,补益、活血化瘀和平肝熄风类药物的使用次数较高;在药对的统计分析中,黄芪、地龙、川芎、水蛭等药对的使用频率较高。结论利用Internet和计算机技术对中药在组方中的核心系数、归经、功效和药配对的频率进行统计,能发现补肾法为主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用药规律,这能为临床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中药分类是学习、应用和研究药物的一种手段,合理的分类方法有助于促进中药教学、临床应用和科研的发展。自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三品分类法始,如何对中药进行合理的分类就成为历代本草著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对中药理论认识的逐渐深入,古代医家对中药分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促使中药分类更加全面合理。文章通过梳理历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记载的中药分类方法,试图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To explor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CM) by analyzing differences in the origin of philosophy for human health between CM and Western medicine (WM). Methodologically,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M is its systems theory, which is al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M and WM. Since the birth of CM, it has taken the human body as a whole from the key concepts of “qi, blood, yin-yang, viscera (Zang-Fu), and meridian and channel”, rather than a single cell or a particular organ. WM evolves from the Western philosophic way of thinking and merely uses natural sciences as the found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WM is based on human structures, or anatomy, and therefore, research of WM is also based on the way of thinking of decomposing the whole human body into several independent parts, which is the impetu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M. The core of CM includes the holistic view and the dialectical view.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ontain various components and treat a disease from multiple targets and links. Therefor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treat a diseased state by regulating and mobilizing the whole body rather than just regulating a single factor, since the diseased state is not only a problem in a local part of the body but a local reflection of imbalance of the whole body.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中药传统组方理论,结合现代理学研究成果,改进了的药物加工工艺,单味药物功效研究知识,探讨新的中药组方思路 。  相似文献   

15.
以气相—质谱法分离、鉴定了白豆蔻、草豆蔻、高莨姜挥发油的组成以及各自在油中的相对含量。同时以不同极性的填充柱,相同的程序升温方式,分离挥发油,以得到的色谱图比较三种挥发油之间的同异。挥发油所含成份与原药材所属性味以及归经之间的内在联系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三阴三阳系统与药性理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的核心理论,是中药学发展的基础,是中医和中药联系的纽带。本文从阴阳学说出发,在阐述三阴三阳系统的内部作用机制及其与中医基础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以及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的方法学基础,从而为中药组分配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形式,并为中医药基本原理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用药的最主要形式。中药研究由单味中药已转向复方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被采用,新科技成就已经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科研当中。随着生物技术的兴起,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建立表达谱数据库,从而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各种靶基因及分析手段。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封中药复方的研究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一氧化氮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风病中经络组与中脏腑组及正常对照组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及其在中风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UV-754分光光度计测定一氧化氮。结果:中风病中经络组、中脏腑组一氧化氮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中脏腑组与中经络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of)。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血中一氧化氮含量升高。中脏腑组尤为明显。提示一氧化氮在中风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临床可早期使用中药抗自由基。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中药药理数据库表和中药性能表,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来研究中药药性与药理作用之间关系,首次从整体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富有启发性。作者认为用中药药理作为工具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具有较广阔的前景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受传统中医“形神相关”思想和现代“身心相关医学”的影响,结合作者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简明实用的“神器分治理论”。本文主要内容:(1)介绍了“神”、“器”的概念;(2)指出了“感知”和“器状况”相互关联四种情况的诊断和治疗意义;(3)指出了“欲望”和“器状况”相互关联五种情况的诊断和治疗意义;(4)介绍了“神器”调治选药经验;(5)举例说明了“神器分治理论”在临床疑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