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切除手术.结果 83例病人经Visck分级标准进行手术效果评定,其中I级44例,Ⅱ级30例;Ⅲ级7例;Ⅳ级2例.讨论 胃大部切除术的术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操作技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积极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尤其要掌握手术技巧.确保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1977年来共行胃大部切除2481例,无一例出现术后残端瘘、胃瘘、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1999年2月至2007年12月,我们对胆囊坏疽、瓷化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的60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一峰  王爱东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76-1077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以机械性梗阻行开腹手术,1例术后小肠瘘,经胃空肠造瘘肠内肠外营养治愈,其余17例均行保守治疗,15天 ̄42天内胃肠功能恢复。结论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可靠的方法,耐心的非手术综合疗法是治疗PGS的可取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和疗效。方法对2008年-2012年术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2例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于2-7周内治愈。结论胃瘫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消化道的重建、手术创伤、术前基础疾病、精神因素与本病相关性较高。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透视和胃镜对诊断有价值。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1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胃瘫11例,发病率5.1%,所有病人均予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术后残胃及近段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胃瘫的主要原因。采用促胃肠动力药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一峰  王爱东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076-1077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以机械性梗阻行开腹手术,1例术后小肠瘘,经胃空肠造瘘肠内肠外营养治愈,其余17例均行保守治疗,15天~42天内胃肠功能恢复。结论 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可靠的方法,耐心的非手术综合疗法是治疗PGS的可取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胃大部分切除术后11例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临床表现为胃潴留,而无明显腹痛,大多数肛门排气正常。消化道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均发生于术后4~14d。病人经保守治疗,69%于术后2周内治愈,37d内全部治愈。结论术后胃瘫的发生往往是综合因素所致,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排除存在机械性梗阻后应积极采取非手术治疗,尤其是胃肠动力促进剂的应用,再次手术应谨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我院1972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胃大部切除术617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认真贯彻全国针麻会议精神,一九七五年,我们根据湖北省针麻协作组规定的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术统一处方进行了临床研究。共开展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手术130例,成功率92.2%,其中Ⅰ、Ⅱ级率为51.1%。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强 《当代医学》2011,17(16):70-71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临床治疗及对并发症的处理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年12 月~2 010 年12 月间收治的60 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和手术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 60 例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并发症4 例,占6.67 %,无死亡病例.结论 胃大部切除手术时间长,操作较复杂,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操作精细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因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的并发症较少,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可能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2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全部经保守治疗后胃功能恢复。结论PGS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采取多措施非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应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胃瘫(gastroparesis)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见于胃手术后,本文对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院在1994~2003年间共行胆囊切除术3081例,其中28例患者有胃大部切除史,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刺麻醉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三关” (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和腹肌紧张)问题。针刺镇痛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乙酰胆碱是胆碱能神经冲动的递质,在外周血液中,乙酰胆碱又是一种致痛物质,胆碱酯酶又与乙酰胆碱有密切关系。我们对针麻胃大部切除术病人针麻前后全血胆碱酯酶的活力进行了测定,初步探讨针麻效果与全血胆碱酯酶活力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静卓 《大家健康》2013,(15):111-112
目的:对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PGS)的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患者40例,依据术后情况分为两组,甲组患者20例,没有胃瘫发生;乙组患者20例,发生胃瘫。结果:乙组患者年龄、毕Ⅱ式吻合手术比例、术前流出通道梗阻比例显著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治疗,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针对年龄较大、术前存在流出通道梗阻及采用毕Ⅱ式吻合手术患者,应预防胃瘫的发生,同时对发生胃瘫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处理,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身体上的负担,对根治性为胃部分切除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淼  王其玉  夏俊 《安徽医学》2008,29(2):185-186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 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与手术本身、患者营养状况、内环境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手术术式有关,保守治疗的疗效可靠。结论 术前制定完善的手术计划,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调整好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内环境,对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较关键。不可盲目再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临床体会。方法:近年来收治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病历等临床资料统计残胃癌患者患病率与首次手术方式的关系;并统计对残胃癌的治疗情况,分析治疗方式与疗效。结果:采用毕罗氏-Ⅱ式手术患者残胃癌发病率24.74%,高于采用毕罗氏-Ⅰ式手术9.10%,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未手术患者2~8个月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5.1个月;行探查术患者2~10个月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6.9个月;行根治性手术1、2、3年生存率88.5%、73.1%、53.8%高于行姑息性手术71.4%、42.9%、14.3%,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相对最有效的手段;根据残胃癌发病原因,控制好手术方式及做好防治工作,对于残胃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永俊 《中原医刊》2006,33(17):44-45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寻求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2005年施行的256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12例,发生率4.7%,均发生于手术后3~12d。所有病人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8.33%于1周后治愈,66.67%2周内治愈,91.67%3周内治愈,所有病人均于32d之内治愈。结论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693例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 illrothⅡ式和B 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 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