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电近似熵与双频指数在意识消失时预测概率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近似熵(ApEn)和双频指数(BIS)在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时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方法随机选择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下肢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完善后,异丙酚TCI起始血药浓度为0.5μg/ml,然后以0.3~0.5μg/ml的梯度递增直至意识消失,再递减至意识恢复.每个靶浓度维持12min,双盲记录患者意识清醒·消失时的EEG非线性参数ApEn值和BIS值.计算ApEn和BIS对意识消失的Pk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意识清醒和消失阶段,ApEn值分别为0.84±0.05,0.71±0.06,BIS值分别为80.2±6.2,67.3±7.9.ApEn、BIS对意识消失的Pk值分别为0.97±0.06、0.91±0.1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En与BIS一样可有效地用于异丙酚TCI时意识反复消失-清醒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丙泊酚诱导过程中,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应室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后GCS评分为9~15分,拟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例。所有患者入室后行BIS及心电图、上臂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诱导,靶控效应室浓度从0.5μg/ml开始,当效应室达到设定浓度后增加0.5μg/ml,直到3.5μg/ml,记录基础值及每个浓度稳定时的BIS值、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直线负相关(r=-0.63,P<0.01),回归方程:BIS值=81.2-11.47×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时,MAP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7%。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负相关,可用于评估镇静深度。当效应室靶控浓度>3μg/ml,对轻中度颅脑损伤的MAP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脑瘫患儿七氟醚麻醉时与镇静深度的相关性和预测作用,评价熵指数和BIS用于脑瘫患儿镇静程度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 Ⅰ或Ⅱ级、5~15岁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的脑瘫患儿25例.经面罩吸入5%七氟醚和N2O/O2:70%/30%.记录清醒时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各阶段的反应熵(RE)、状态熵(SE) 、BIS、无创血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E、SE、BIS与mOAAS评分的关系采用Spearman's等级相关进行分析.计算RE、SE、BIS、MAP、HR、SPO2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结果:脑瘫患儿RE、SE 、BIS与mOAAS评分密切相关,明显优于MAP、HR、SPO2.RE、SE、BIS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Pk)值明显高于MAP、HR、SPO2(P<0.01).结论:RE、SE、BIS均可以在脑瘫患儿七氟醚-笑气麻醉中反应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4.
白宁  宋宇龙  秦秦  兰自侃 《医学争鸣》2007,28(16):1488-1490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下小儿脊柱侧弯矫正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 方法:38例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术患儿根据术中麻醉药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丙泊酚组,n=18),Ⅱ组(异氟醚组,n=20). 记录两组麻醉前(T0),诱导后5 min(T1),插管后5 min(T2),切皮(T3),停药即刻(T4),唤醒时(T5),术毕(T6),拔管前(T7),拔管后(T8)各点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 结果:麻醉前、插管前后、切皮、术毕、拔管后两组MAP, HR, BIS值相近(P>0.05). 而唤醒期间、拔管前MAP, HRⅡ组高于Ⅰ组(P<0.05). BIS值插管前后、切皮、唤醒停药时、术毕低于麻醉前(P<0.05),而唤醒即刻、拔管后接近麻醉前水平(P>0.05). 两组比较唤醒即刻、拔管前后等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 唤醒时间Ⅰ组较Ⅱ组短(P<0.05),唤醒成功人数Ⅰ组较Ⅱ组多(P<0.05),对唤醒有记忆的人数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Ⅰ组低于Ⅱ组(P<0.05). 结论:丙泊酚用于脊柱侧弯矫正术,可缩短唤醒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躁动、对唤醒有记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BIS在唤醒试验中监测麻醉深度,能预测术中唤醒患者的指令运动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过程中预测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精确程度。方法40例年龄60~80岁老年全麻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诱导,最初血浆靶浓度设置在0.5μg/L,每隔5 min增加0.5μg/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MOAA/S)评分为0后5 min停止。试验中监测患者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MOAA/S评分、靶控输注系统预测血浆部位浓度值。结果(1)BIS值随M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在MOAA/S评分为0~1、1~2、3~4、4~5时BIS值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在MOAA/S评分3~2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各级MOAA/S评分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IS、MAP、HR与MOAA/S...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诱导期间泵注雷米芬太尼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熵指数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手术患者2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以血浆血药浓度为靶目标进行TCI,丙泊酚靶控血药初始浓度设为1.5 μg/ml,每4 min增加0.5 μg/ml,当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1分时,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静脉泵入0.9%氯化钠注射液和雷米芬太尼0.2 μg·kg-1·min-1,当MOAA/S为0分时给予肌松药3 min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丙泊酚EC、熵指数[反应熵(RE)、状态熵(SE)]、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于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3 min即给肌松药时(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结果: 观察组T1~T3丙泊酚EC均低于对照组(P< 0.05~P< 0.01).2组T1~T3 RE和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T3 MAP和T1~T3 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 丙泊酚TCI诱导期间泵入雷米芬太尼使麻醉深度不变的情况下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血压和HR被抑制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方法 :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都选择气管插管丙泊酚靶控麻醉,治疗组的靶浓度从0.5μg/m 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 L;对照组靶浓度从2.0μg/m 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1.0μg/m L。两组患者都记录了清醒状态时、意识消失时、插管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诱导总量。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分别为3.14±0.12μg/m L和3.14±0.15μg/m L。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分别为224.84±70.84mg,对照组为248.54±62.01mg,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麻醉期间两组的MAP与HR值都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不过治疗组插管不同时间点MAP与HR值都高于对照组。两组清醒状态时的BIS值都明显高于其他监测点,而对照组由于丙泊酚用量的增加,BIS下降的幅度更大,组间对比差异都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可准确地反应丙泊酚的镇静深度,低剂量丙泊酚靶控输注能有有效保持BIS值稳定与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丙泊酚诱导总量,保障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 TCI)时在不同效应室浓度(Ce)下皮肤电传导(S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特点.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手术患者30例,年龄25~55岁,ASA(Ⅰ~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设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在效应室浓度达到3μg/mL后停止靶控;同时记录靶控期间BIS值、SC值、MAP和HR.比较各监测指标在效应室浓度为:0、0.5、1.0、1.5、2.0、2.5和3.0μg/mL时各自的变化差异,以及与Ce的相关性.结果 SC值和BIS随着Ce的增加逐渐变小,MAP和HR无显著性变化;各监测指标与Ce进行相关分析显示,BIS(r =-0.872,P<0.01)较SC值(r=0.766,P<0.01)稍高,HR最低(r=0.136,P<0.05).当Ce在0~1.5μg/mL时SC与Ce的相关系数(r=-0.852,P<0.01)较BIS(r=-0.801,P<0.01)高;当Ce在1.5~3.0μg/mL时,SC与Ce的相关系数(r=-0.791,P<0.01)较BIS(r=-0.890,P<0.01)低.结论 在异丙酚靶控输注下,BIS与SC较MAP和HR更好的反映了Ce的变化;在Ce为0~1.5μg/mL时,与BIS相比,SC对反映Ce的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过程中脑电样本熵(SampEn)和双频指数(BIS)与异丙酚血药浓度及患者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40例ASAⅠ~Ⅱ,年龄18~65岁拟采用全身麻醉行择期肿瘤手术的患者。异丙酚麻醉诱导初始靶控浓度0.5μg/mL,随后每间隔1 min递增0.5μg/mL,直至意识消失。每隔20 s行改良镇静/警觉评分(MOAA/S),并实时记录原始脑电波及BIS值,通过原始脑电波线下进行样本熵的计算。计算决定系数(R2)和预测概率(PK)比较SampEn和BIS与异丙酚血药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异丙酚靶控浓度的递增,SampEn与BIS值均相关性递减,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2-SampEn=0.91±0.15、R2-BIS=0.86±0.0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SampEn与BIS可有效区分MOAA/S刻度上5~2评分(P〈0.05),且SampEn在1~0的评分变化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pEn与BIS基于改良镇静/警觉评分对意识深度的预测概率(PK)分别为0.94±0.01、0.92±0.01,两者间PK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ampEn在反映异丙酚药效变化时表现出等同于BIS的良好相关性,且能有效用于麻醉镇静深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地氟醚对老年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估BIS在地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ASA Ⅰ~Ⅲ级,拟择期在气管内全麻下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例),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例)。环甲膜穿刺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予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后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逐步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观察指标包括MAP,HR和BIS。记录时点分别为麻醉前、注射异丙酚后2min、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 1.0MAC, 1.3MAC时。结果:在地氟醚麻醉期,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2组患者MAP,HR无显著变化(P>0.05),MAP,HR的变化与地氟醚无量效关系。在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BIS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不同(P<0.05)。随着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BIS逐渐下降,但每组患者各浓度间BIS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相关,BIS与地氟醚在老年组、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6(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剂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地氟醚麻醉深度。在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以脑电双频谱指数为指标反映出的麻醉深度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时芬太尼的适宜剂量。方法将择期行骨科手术全麻患者84例按芬太尼不同诱导剂量随机分为4组,即G1组(2μg/kg)、G2组(4μg/kg)、G3组(6μg/kg)、G4组(8μg/kg)。观察麻醉诱导前(T0)、静注芬太尼4min后(T1)、意识消失时(T2)、BIS降到(45±5)时(T3)、静注维库溴铵4min后(T4)、气管插管即刻(T5)、插管后1min(T6)、插管后3min(T7)、插管后5min(T8)时收缩压(SP)、HR、BIS和T2、T3时异丙酚的Ce变化情况。记录试验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G2、G3、G4组患者在T2、T3时所需异丙酚Ce均较G1组低(P<0.01),G2、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T1时BIS均较T0降低(P<0.01),G2、G3、G4组较G1组下降明显(P<0.01)。心动过缓和呛咳反应的发生率G3、G4组较G1、G2组高(P<0.05)。结论芬太尼4μg/kg诱导时对BIS数值影响较少,所需靶控输注(TC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应用于胃肠镜检查中的优势和重要性,观察比较单纯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两种方法在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 132例ASAⅠ~Ⅱ级接受胃肠镜检查的病人(35~68岁),随机分成3组(n=44):单纯TCI丙泊酚组(A组),BIS监测TCI丙泊酚组(B组),BIS监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C组)。A组根据病人意识和血流动力学调整血浆丙泊酚TCI靶浓度,B、C组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和(或)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术中维持BIS值在45~60。分别记录手术中丙泊酚总量,术后清醒和出院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不自主体动、呛咳、呃逆、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与A组比较,B、C组的丙泊酚总量减少,苏醒和出院时间均缩短,术中体动减少(P〈0.05),与B组比较,C组丙泊酚总量减少,苏醒时间缩短(P〈0.05),出院时间和体动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术中发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的概率明显增高(P〈0.05),三组术中呛咳、呃逆,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监测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胃肠镜检查的价值在于可以达到更合理的麻醉深度以减少术中不良刺激反应,且能减少丙泊酚用量,保证术后麻醉快速苏醒,缺点是需要特殊设备并需加强术中呼吸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指导下,评价七氟醚吸入对照丙泊酚静脉输注对脊柱矫形术中唤醒试验影响的差别。方法择期行脊柱矫形术患者40例,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每组20例。诱导插管成功后七氟醚组吸入低流量七氟醚(1L·min-1),丙泊酚组输注丙泊酚4~6mg·kg-1·h-1维持麻醉,2组术中均微泵输注瑞芬太尼0.20~0.50μg·kg-1·min-1。唤醒前七氟醚组停止吸入七氟醚,丙泊酚组停止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调至0.05~0.15μg·kg-1·min-1,唤醒试验成功后,七氟醚组恢复麻醉气体吸入,丙泊酚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mg·kg-1,手术结束前5min,2组患者停止使用麻醉药,手术结束时停止静脉注射瑞芬太尼。记录2组患者手术开始至唤醒试验的时间、手术时间、唤醒时间(从开始唤醒至唤醒成功时间)及苏醒时间(唤醒后清醒时间);观察唤醒试验期间有无不良反应发生;记录2组麻醉前(T0)、术中唤醒前停药时(T1)、唤醒时(T2)、唤醒后10min(T3)、术毕拔管(T4)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及呼吸末七氟醚的浓度(ETsev)。术后1d,随访患者对唤醒试验及术中其他事件的记忆情况及术中有无疼痛等。结果 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唤醒试验,均能按照指令活动双侧脚趾和手指。2组患者手术开始至唤醒试验的时间、手术时间、唤醒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唤醒期间丙泊酚组有1例发生呛咳,七氟醚组无发生呛咳患者。术后随访2组患者无神经损伤表现,对术中其他事件无记忆。术中2组患者唤醒试验唤醒时(T2)及术毕拔管时(T4)的MAP和HR值较其他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在唤醒前停药时(T1)及唤醒后10min(T3)的BIS值较其他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七氟醚组在唤醒前停药时(T1)及唤醒后10min(T3)的ETsev值较其他时间点升高(P<0.05);2组各时间点的MAP、HR及BIS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矫形术麻醉中在BIS监测指导下吸入七氟醚同丙泊酚一样适用于脊柱矫形术;BIS监测对脊柱矫形术中唤醒时间有预测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对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脑状态指数的影响并寻找其在全麻诱导中的合理剂量.方法:44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4组,丙泊酚初始靶浓度设为1.5 mg/L,每4min增加0.5 mg/L,待MOAA/S为1分时1组输注生理盐水,2、3、4组泵注瑞芬太尼,泵入剂量分别为0.1 μ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异丙酚静吸复合全麻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n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AEPindex)的变化,探讨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应用BIS和AEPindex监测麻醉深度的意义.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I1组(n=20)和I2组(n=20),Ⅰ1组异氟醚呼末浓度为0.6 MAC,Ⅰ2组为1.0 MAC.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呼末浓度分别为0.6/1.0 MAC,稳定20 min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从1.0μg/mL开始,以0.5 μg/mL递增,靶浓度稳定在3.0 μg/mL开始手术.记录MAP,HR,BIS和AEPindex.结果:MAP和HR的变化与异氟醚呼末浓度和异丙酚浓度无相关性.BIS和AEPindex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19和-0.832,-0.878;与异丙酚靶控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888和-0.920,-0.923(P<0.001).BIS和AEPindex与插管刺激的相关性为-0.544和-0.728,BIS和AEPindex与切皮和探查的刺激无线性相关.结论:BIS和AEPindex能可靠地监测异氟醚-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深度.在反应气管插管的刺激上AEPindex明显优于BIS,但两者均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监测方面的准确性。方法以20例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方式,从30ng/ml开始,达到效应室平衡后,继续增加靶浓度(每次增加10ng/ml),直到挤压斜方肌有反应,即镇静评分(OAA/S)1级。每次达到平衡后评价OAA/S,整个镇静过程中同时监测BIS和CSI。计算BIS、CSI预测不同OAA/S分级的预测概率(Pk),采用概率分析计算受试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LVC)及意识消失(LOR)时的BIS05、BIS50、BIS95和CSI05、CSI50、CSI95。结果在整个镇静过程中,BIS和CSI均与OAA/S有较好的相关性,随镇静程度加深,BIS与CSI都呈进行性下降。用于预测LVC时,BIS和CSI的Pk值分别为84%和74%;用于预测LOR时,BIS和CSI的Pk值分别为79%和68%。出现LVC时,BIS05、BIS50和BIS95分别为85.5、60.6和35.7,CSI05、CSI50和CSI95分别为82.2、65.2和30.3;出现LOR时,BIS05、BIS50和BIS95分别为79.7、47.6和15.6,CSI05、CSI50和CSI95分别为75.9、43.4和11.0。结论在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时,BIS与CSI都与镇静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且都能预测LVC和LOR,但BIS的预测能力优于CSI。  相似文献   

17.
应用脑电双频指数评估重症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入SICU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病人30例,分为2组,均连续监测脉搏,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分别使用微量泵匀速输入咪达唑仑与丙泊酚维持镇静.均使用微量泵匀速输入芬太尼镇痛.每隔30min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深度,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相关系数,比较相关性.结果:两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不同镇静药时BIS与Ramsay评分均呈负相关,且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同-Ramsay评分时BIS值有较小差异,呈正态分布.结论:应用BIS评估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病人的镇静深度有很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双频谱指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常规经验麻醉下瓣膜置换术病人的麻醉深度(意识水平),观察BIS在伤害性刺激时的变化.方法选择30例瓣膜置换术病人,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哌库溴铵及心血管活性药物对病人实施麻醉;术中监测并有专人分别记录入室(基础值)、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锯胸骨时、缝胸骨时及术毕BIS和MAP,HR各参数值,观察不同阶段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诱导后各参数均明显降低,虽然切皮后、锯胸骨及缝胸骨等强刺激后MAP和HR未见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变,但BIS却显著增高(P<0.01);全部病人锯胸骨时BIS均在60(67.28±8.97)以上,缝胸骨时63(68.46±8.70)以上,而无1例低于50者.结论该组瓣膜置换术病人麻醉偏浅,尤以锯胸骨、缝胸骨及术毕等时段为甚,表现为BIS值偏高,有知晓发生;知晓可发生在临床认为满意的麻醉中;应用BIS监测,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对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深度的影响。方法100例ASA I~Ⅱ级肝癌患者择期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同一水平,B组丙泊酚靶控浓度保持恒定,记录各时间段血压(BP)、心率(HR)、血饱和度(SPO2)、体温(T)、BIS值、丙泊酚用量及麻醉苏醒时间。结果A组丙泊酚用量减少、苏醒快(P<0.05);B组冷冻期体温下降、BIS值显著降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苏醒时间延长(P<0.01)。结论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中体温降低可引起麻醉深度改变及丙泊酚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在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30例,BIS组连接麻醉深度监护仪在麻醉手术期间通过连续监测BIS、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调节给药剂量调控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麻醉期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毕拔管时间、术后1、2 h麻醉恢复和简易智能评分.结果 麻醉诱导期BIS组丙泊酚用量、血压下降的程度、术中低血压发生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S组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后1、2 h简易智能状态(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丙泊酚总用量BIS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控麻醉用药,可预防麻醉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