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研究其体外溶出度。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分布、Pd 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了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并比较姜黄素纳米混悬剂溶液、固化纳米混悬剂和原料药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结果: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6.4±67.2)nm,Pd I为(0.369±0.061),Zeta电位为(-16.7±3.5)m V;扫描电镜显示纳米混悬剂粒径均一。姜黄素纳米混悬剂溶液和固化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体外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姜黄素原料药。结论: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工艺简单易行,姜黄素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Genistin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的防治作用。方法:用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玻璃体腔内注射制备兔外伤性PVR模型,并同时将二甲基亚砜、2 μg或40 μg genistin、1mg氟尿嘧啶各0.1 mL注入兔眼玻璃体内,在不同时间点用眼底镜检查眼底情况,进行PVR分级。第28天行40 μg genistin组模型眼及正常眼ERG检查;同天将4组模型眼球取出制作病理标本,行光镜检查。结果:A组第10天出现视网膜脱离,PVR随着时间延长发展至更严重等级。40 μg genistin和氟尿嘧啶组也发生PVR,但其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40 μg genistin组未发现明显视网膜形态改变,视网膜电图检查也未观察到显著功能变化。结论:Genistin玻璃体腔内注射是安全的,并能有效抑制兔外伤性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 (RA SLN)并对其药物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 :以具生物相容性的硬脂酸和棕榈酸作为脂质载体 ,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 ;测定其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 ;用透射电镜 (TEM)观察其微观形貌 ;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对全反式维甲酸 (ATRA)的浓度进行定量测定 ,并绘出其随时间降解曲线。结果 :以不同脂质材料作为载体制备的RA SLN ,平均粒径 3 0 0~ 40 0nm ,大都呈完整的球形 ,其zeta电位的范围是 -2 8~ -4 0mV ;所制备的RA SLN分散液中有效药物含量在 15mg·L- 1 左右 ,药物降解速度得到降低。结论 :RA SLN提高了有效药物含量 ,改善了药物稳定性 ,可能成为一种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4.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溶出行为进行表征.方法:以超声-溶剂沉淀法制备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液及其冻干制剂;利用激光纳米粒度测定仪、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其形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透析法研究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剂体外溶出行为.结果: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冻干粉载药量为(14.7±1.1)%,包封率为(88.1±6.4)%.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液平均粒径为(105.8±5.2)nm,多分散指数为0.21±0.08,Zeta电位为-(15.5±0.1)mV,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复溶后平均粒径为(118.5±7.4)nm,多分散指数为0.18 4±0.09,Zeta电位为-(15.9±0.2)mV.伊曲康唑以无定形被白蛋白包裹.药物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36.900 4 t1/2-8.712 2,r=0.997 7).结论: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简便,有望成为其新型注射给药系统. ±6.4)%.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液平均粒径为(105.8±5.2)nm,多分散指数为0.21±0.08,Zeta电位为-(15.5±0 1)mV,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复溶后平均粒径为(118.5±7.4)nm,多分散指数为0.18 4±0.09,Zeta电位为-(15.9±0.2)mV.伊曲康唑以无定形被白蛋白包裹.药物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36.900 4 t1/2-8.712 2,r=0.997 7).结论: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荆制备方法简便,有望成为其新型注射给药系统. ±6.4)%.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悬液平均粒径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钙拮抗剂维拉帕米(Verapamil,Ver)和中性蛋白酶(Dispase)对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防治作用.方法: 2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维拉帕米组(Ver)、Dispase组及维拉帕米联合中性蛋白酶组(VD)组.制备PVR模型后,治疗组立即玻璃体腔注入相应药物,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以评析药物防治PVR的效果.结果: 3个用药组PVR平均增生级别均低于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的抑制作用增强;Ver组和VD组抑制视网膜前增生细胞较Ctrl组和Dispase组有差异,但Ver组与VD组比较无差异,Ctrl组与Dispase组亦无差异;电镜未发现用药组视网膜有毒性反应.结论: Ver联合Dispase经玻璃体腔注射途径对PVR发生发展有防治作用,两者呈一定协同作用,对视网膜无明显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溶出行为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制备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透射电镜对粒径及形态进行表征,通过透析法研究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90.215±7.3) nm,多分散指数为(0.297±0.45);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形态圆整,分布均匀,24 h在质量分数1%吐温-80的PBS释放介质中的体外累积释放率为53%,药物体外释放符合Ritger-Peppas方程,方程式为lnQ=0.284 7lnt+3.128 0,r=0.992 8.结论 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简便,有望成为泊那替尼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7.
活化增视颗粒对实验性PVR中MCP-1和TGF-β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活化增视颗粒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MCP-1以及TGF-β2的影响,探讨活化增视颗粒对PVR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沃丽汀组、活化增视颗粒组,采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巨噬细胞的方法建立PVR的动物模型,各组于3、7、14、21、28 d分别随机处死3只,ELISA检测玻璃体液中MCP-1和TGF-β2的质量浓度。结果活化增视颗粒组在7 d时可显著降低兔玻璃体内MCP-1表达,与沃丽汀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化增视颗粒组在3 d时玻璃体内TGF-β2质量浓度开始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4 d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及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化增视颗粒主要在PVR炎症期及增生早期通过降低玻璃体中MCP-1和升高玻璃体中TGF-β2的质量浓度来抑制PV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招志毅  区显宁  段芳 《华夏医学》2006,19(4):626-628
目的:探讨蛇毒降纤酶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ro liferating ce llnuclear an tigen,PCNA)的影响。方法:对20只兔子采用兔眼后节穿通伤加注血法或/和加蛇毒降纤酶制备实验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20眼)、全血组(10眼)、蛇毒降纤酶组(10眼)。利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实验各组,检测PVR玻璃体腔增殖膜中PCNA的含量。结果:蛇毒降纤酶组增殖膜中PCNA阳性细胞数为30±8,全血组为9±4;蛇毒降纤酶组增殖膜中PCNA的阳性表达低于全血组(P<0.01)。结论:蛇毒降纤酶能够降低PVR玻璃体腔PCNA的表达,抑制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干扰素-r联合氟尿嘧啶对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有色家兔24只随机分为4组。左眼为实验眼,建立PVR动物模型,各组分别于建模第2d在玻璃体腔内注射等体积药物,并在7、14、30d行裂隙灯、眼底、F-ERG、眼B超及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用等体积的干扰素-r或氟尿嘧啶组比较,联合用药组的PVR级别低于其余各组(P〈0.05);视网膜略增厚但未见明显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表面少量纤维增殖;而F-ERG b波波幅则与单独用药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mg氟尿嘧啶联合104干扰素-r对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可起到抑制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独用等体积的氟尿嘧啶或干扰素-r,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理化手段,进行几丁聚糖纳米(nanoparticles)混悬剂制备及其表征。方法2006年07月-2007年06月运用化学酸解、Co-60γ射线辐照、高压、超声波及稳定剂等综合理化手段制备几丁聚糖纳米粒子。应用透射电镜(TEM)和激光动态光散射仪(Zetasizer3000HS)进行几丁聚糖纳米粒子尺寸、形貌及分布的表征。结果制备的几丁聚糖纳米粒子为类圆球形;平均粒径25.3nm,占总粒子数99.1%,粒径分布图形较窄,表明颗粒大小均匀。结论运用以Co-60γ射线辐照为主要手段进行几丁聚糖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是一种简便、快速、无污染、重复性好的方法,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模型眼内的表达及作用,阐明PEDF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的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pcDNA3-PEDF,注射到36只SD大鼠玻璃体腔内(每组大鼠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作为阴性对照眼),大鼠分为PVR对照组(仅在玻璃体腔内注射巨噬细胞诱发PVR形成)、盐水对照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 d后注射巨噬细胞)和转染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脂质体、pcDNA3-PEDF混合物,3 d后注射巨噬细胞),每组12只,应用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视网膜各层结构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PVR形成情况,玻璃体腔注射巨噬细胞后,与转染组比较,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可见玻璃体腔内增殖明显。于注射后1周见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开始出现条索样增殖,2~3周时增殖逐渐加重,并开始出现视网膜隆起,4周见全部模型眼均有明显增殖改变,有条索状增殖物牵引网膜,并出现牵拉网脱;转染组大鼠中仅1眼见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浅脱离,余眼玻璃体无明显混浊,眼底清晰,视网膜平伏。HE染色,转染组大鼠绝大部分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细胞结构清晰,仅发生了视网膜浅脱离的1眼可见视网膜前增殖膜,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玻璃体腔内可见随病程进展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聚集、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最终导致眼球萎缩。结论:大鼠玻璃体腔注射转染PEDF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诱导的PVR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N)对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防治作用,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的毒性.方法防治实验15只健康有色成年兔分为3组(每组5只10只眼):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入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制作PVR动物模型.术后1d,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入溶剂无水乙醇,低剂量组注入含5mgIN的无水乙醇溶液,高剂量组注入含7.5mgIN的无水乙醇溶液.给药后7、14、21、28d分别行眼底检查并记录玻璃体腔内PVR的增殖程度.处死动物,抽取玻璃体及剪取玻璃体中的增殖条带,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400倍光镜下计数各组的凋亡细胞数.毒性实验5只健康有色成年兔共10只眼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FERG)后玻璃体腔内注入含7.5mgIN的无水乙醇溶液,28d后行FERG检查,对给药前后的a波和b波的潜伏期及波幅进行统计分析.处死动物,取视网膜组织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防治实验:术后7d3个组间的PVR的增殖程度无差别(χ^2=6.00P≥0.05),术后14、21、28d,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PVR的增殖程度均比对照组低(P〈0.05),但高剂量与低剂量组间的PVR增殖程度无差异(P〉0.05).高剂量与低剂量组的凋亡细胞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但治疗组间的凋亡细胞数无差异(P〉0.05).毒性实验:玻璃体腔内注射IN后28d,FERG的a波、b波的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降低(P〈0.01).透射电镜示:视网膜有一定的改变.结论吲哚美辛能使实验性PVR模型的增殖程度降低,并能诱导PVR形成时玻璃体中及增殖膜上的增殖细胞凋亡.玻璃体腔内注射IN7.5mg时,对视网膜存在一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注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ong A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46-548
目的 应用阿霉素、地塞米松术中注入玻璃体腔 ,观察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抑制作用。方法 对 4 2眼视网膜脱离伴PVR的患者施行手术加玻璃体腔药物注射 ,与单纯手术组30眼视网膜脱离伴PVR作对比分析 ,并行有关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手术加注药物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 ,术后 3~ 5个月视网膜表面增生膜和网膜下机化膜比术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 :7 1%和 2 6 7%(P <0 0 5 )。两组环扎术均可导致眼部血流动力学改变 ,术后 1~ 2周的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和中央静脉 (CRV)的收缩期最大平均流速分别为 6 3cm/s± 2 5cm/s和 4 8cm/s± 1 4cm/s ,比正常值分别下降 33 7%和 16 7%。结论 提示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注射是防治PVR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MMC)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方法:将健康家兔加只随机分为丝裂霉素组和对照组。丝裂霉素组向玻璃体腔注入RPE细胞后将含有MMC的BSS混悬液和BSS液各0.2mL注入兔眼玻璃体腔;对照组向玻璃体腔注入RPE细胞后BSS液各0.2mL注入兔眼玻璃体腔;评价其治疗PVR的效果。结果:丝裂霉素组中有1只眼发生药物毒性反应,排除试验。药效实验表明;21d及28d,丝裂霉素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12.7%和12.9%。对照组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63.3%和72.1%,两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丝裂霉素对减少实验性PVR的发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招志毅  区显宁  段芳 《华夏医学》2006,19(6):1063-1065
目的探讨蛇毒降纤酶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波形蛋白(vitronectin,VN)的影响。方法对20只兔子采用兔眼后节穿通伤加注血法或/和加蛇毒降纤酶制备实验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20眼)、全血组(10眼)、蛇毒降纤酶组(10眼)。利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实验各组,检测PVR玻璃体腔增殖膜中FN、VN的含量。结果蛇毒降纤酶组增殖膜中FN、VN阳性面积比值分别为0.7323±0.1869、0.4635±0.1071;全血组FN、VN阳性面积比值分别为4.6211±1.1502、1.0289±0.2654。蛇毒降纤酶组增殖膜中FN、VN的阳性表达均低于全血组(P<0.01)。结论蛇毒降纤酶能够降低PVR增殖膜中FN、VN的阳性表达,抑制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外伤性网脱合并PVR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各4例病例的视网膜前膜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表明:3组病例视网膜前膜中均见有MCP-1阳性细胞,其细胞大小、形态无明显差别。提示:MCP-1存在于PVR和PDR的视网膜前膜中,并参与这两种病变的形成,表明PVR和PDR的发病机制与趋化细胞因子及局部免疫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53眼严重眼外伤、视网膜血管疾病所致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冷凝,激光光凝,气体或硅油充填及巩膜外硅胶垫压或环扎等治疗技术,随访1-12个月。结果:52例保存了眼球,占98%。47例视力提高,占88.7%,视力大于0.3者12例,占22.3%。手术并发症以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再出血和视网膜脱离为主。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外伤、PVR、视网膜脱离疗效满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环扎术、眼内注气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视网膜脱离11例11眼,治愈6例,好转2例,失败3例,术后随访6个月,1例复发。手术失败及视网膜脱离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有效地切除视网膜前膜及玻璃体周边部的增殖条索。手术成功率的高低与PVR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