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性眩晕的定义争议较多,多是指因颈椎病而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一过性的脑缺血性眩晕,可随颈部位置的复原而缓解。由于没有可靠的检测手段,诊断主依据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标准,X线已成为常规的辅助检查方法。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106例,对其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颈性眩晕的X线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病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化均 《重庆医学》1999,28(1):50-51
由颈肩背部软组织劳损性病变或颈椎退变而引起的次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颈性眩晕病。多被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美尼氏综合症”,眩晕病等。由于治疗不当,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现将颈性眩晕病67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7例,男28例,女39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66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颈椎病所致的头晕中41~66岁有20例,占30%.而预肩背部软组织劳损中19~40岁47例,占70%,因此,颈椎病引起眩晕的好发年龄在40~66岁之间,而颈肩背部软组织劳损性眩晕的好发年…  相似文献   

3.
眩晕的发生机制复杂。除与内科、神经科、眼科及耳科等有关外,常与颈椎病变有关,故将后者称之为颈性眩晕。从1994年6月。2000年5月共收治15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临床诊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的诊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一龙  戴晓莉  卢小强  张爱华 《医学综述》2008,14(15):2379-2380
目的讨论颈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的手段。方法对42例颈性眩晕患者作详细的临床检查,并采取颈部牵引及神经封闭的方法明确诊断。结果34例进行颈部制动4~6周后,病情缓解;8例保守治疗无效,进行了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治愈。结论颈性眩晕应与其他疾病鉴别,试验性颈部牵引及神经封闭是有效的诊断手段;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经颅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和颈椎侧位X线摄片的变化 ,探讨其治疗颈性眩晕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患者 16例 ,观察手法治疗的效果及手法治疗前后患者经颅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和颈椎侧位X线摄片椎体间的位移变化 ,并和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16例患者治疗前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 (48.6± 3.1)cm/s ,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群 (P <0 .0 5 ) ;仰卧整复手法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 (39.2± 3.5 )cm/s ,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P <0 .0 5 )。治疗前颈椎侧位X线摄片示C3 ,4间的位移为 (3.18±0 .4 2 )mm ,C4,5间的位移为 (3.4 6± 0 .2 6 )mm ;治疗后分别为 (2 .2 5± 0 .35 )mm和 (3.2 8± 0 .35 )mm ,C3 ,4间的位移明显减少 (P<0 .0 5 )。手法治疗效果评价 :10例痊愈 ;4例显效 ;2例有效。结论 仰卧整复手法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的有效手法 ,其治疗机制与改善椎动脉血流和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表现 ,常因椎动脉受刺激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引起。有关其X线表现与经颅多普勒 (TCD)血流动力学间的关系报道较少 ,本文旨在探讨两者的表现及相关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5月符合条件的患者 6 5例。男 4 8例 ,女 17例 ,年龄 38~ 78岁 ,平均 5 4 .3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 ,以转头时诱发 ,或伴记忆力减退 ,耳鸣眼花。发作时间 10d~ 7年。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摄取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 ,分别由2位以上医生分析诊断。采用EMS - 90 0 0Ⅱ型TCD诊断仪 ,2MHz脉冲…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疾患所致的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迫),使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故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该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30岁以上人多见,观察随访3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别采用西药治疗、单纯手法治疗及综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自研眩晕引颈试验在临床鉴别诊断颈性眩晕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时的效果差异,研发一种具有特异性的颈性眩晕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7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符合颈性眩晕或BPPV常规诊断标准的眩晕患者各50例.眩晕引颈试验前两组患者行眩晕残障量表评分(D...  相似文献   

10.
颈部位于头颅和胸椎之间。颈部中容纳了丰富的神经及血管组织。1957年Tadow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强调了骨赘形成对椎动脉的压迫。1998年张氏和孙氏总结1998年及之前的中外学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发病机理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重要原因,其病因可能是椎动脉直接受压和梗阻或是支配椎动脉血管壁的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的痉挛。”张氏和孙氏指出:“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的痉挛”导致本病发生的论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颈椎硬膜外阻滞在交感型颈椎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硬膜外阻滞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临床拟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的9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31例:A、B组均先用0.5%利多卡因5ml作颈椎硬膜外阻滞并置管;药效过后重新出现症状后经导管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5ml;A组第2天经导管注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B组不再注入;C组未进行颈椎硬膜外阻滞.3组患者均用颈围制动1个月并进行长期规律的颈项背肌锻炼.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及治疗优良率.结果 A组和B组临床误诊率分别为12.91%(4/31)和16.13%(5/31).A组治疗3个月、1年后优良率(72.42%、89.66%)明显高于B组(43.33%、46.67%)和C组(44.44%、48.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B组和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硬膜外阻滞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颈椎硬膜外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结合短期的颈部制动和长期的颈项背肌锻炼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与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讨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经过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明确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掌握了诊断和治疗方法。结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很多,应视不同病情而决定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症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具有调节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增强稳定性,松解软组织挛缩、黏连,镇痛和减轻椎动脉、椎-基底动脉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或压迫,从而达到正骨整复、理筋顺筋、气机流通、气血调和、脑府得养之治疗功效.临床研究证明,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机制明确,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费用低廉,倍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颈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颈型眩晕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临床实验的方法,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32例颈型眩晕患者作为治疗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颈型眩晕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自治疗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组32例患者,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颈型眩晕患者28例,总有效率50%,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颈型眩晕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可以减少药量,提高疗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牵引下手法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牵引下手法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规范治疗技术。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牵引下手法整脊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加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优于对照组的88.37%(P〈0.05);2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结论牵引下手法整脊,是安全简便且操作重复性强的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合并妊娠的发生率较低,但随着近年来宫颈癌发病逐渐年轻化及生育年龄的推后,宫颈癌已成为妊娠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妊娠期恶性肿瘤关系到母亲和胎儿的身心健康,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在宫颈癌合并妊娠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2 1例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在行B超和CT检查后 ,手术治疗 ,随访 9个月~ 19年 ,无 1例复发。结论 :B超和CT有助于诊断 ,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结合针灸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各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1.7%,总有效率97.8%,对照组痊愈率44.7%,总有效率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情况相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具有优越性,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5年来针灸疗法、推拿手法治疗、牵引疗法、穴位注射、针刀疗法、手术治疗、中药外敷、神经节阻滞疗法及综合疗法等外治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颈椎X线和经颅多普勒(TCD)对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56例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分别行颈椎X线和TCD检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二者与发生颈性眩晕的关系。结果256例中,并发颈性眩晕69例。颈椎X线异常114例(44.5%),TCD示椎一基动脉供血不足201例(78.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与颈椎X线和TCD异常有密切关系。早期行颅脑外伤颈椎X线和TCD检查,对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