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放射学检查,确立诊断标准,以期为采用牵引下正骨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临床选择。方法:收治颈性眩晕患者72例。对于治疗的效果进行等级评分,其评分的依据为相关影像学检查及功能恢复的程度。选择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患者,采用穴位注射加牵引下正骨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72例患者均获矫正治疗,平均随访1年,随访率100%。72例患者的眩晕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他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失眠)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测试颈椎的功能有了较大的改善;影像学检查fX线)结果示颈椎的生理曲度基本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两侧块与枢椎齿状突间距离恢复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恢复程度为优47例(65%);良19例(26%);一般6例(8%);差0例。优良率91%。结论:牵引下正骨并配合穴位注射用于治疗颈性眩晕,能够有效的恢复寰椎的侧移和旋转,并能够消除错位的颈椎对颈动脉的不良影响,其治疗对颈性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颈椎X线和经颅多普勒(TCD)对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56例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分别行颈椎X线和TCD检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二者与发生颈性眩晕的关系。结果256例中,并发颈性眩晕69例。颈椎X线异常114例(44.5%),TCD示椎一基动脉供血不足201例(78.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与颈椎X线和TCD异常有密切关系。早期行颅脑外伤颈椎X线和TCD检查,对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的影像学改变与病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与病因关系。[方法]对90例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X线、CT、MRI/MR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椎动脉供血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0例X线检查提示:颈性眩晕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81例,占90.0%;钩椎关节增生67例,占74.4%;寰枢间隙不对称(差值〉1 mm)77例,占85.6%;颈椎失稳59例,占65.6%;对其中46例X线片示寰枢间隙左右不等者作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寰椎的侧移和旋转者41例,占89.1%(41/46)。84例MRI检查提示:明显的椎动脉孔左右不等、边缘欠整者61例,占72.6%(61/84)。[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因多与寰枢椎侧移及颈椎失稳有关,其发病机制是寰椎侧移和向前或后旋转扭曲、牵拉引起椎动脉迂曲或受压,或颈椎失稳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反应性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颈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发育不全1例,颈1-2旋转性半脱位1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2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合于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改良的颈椎斜位X线片测量方法测得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确定对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指导意义的X线片测量指标。方法:选取100名成年人动态颈椎斜位X线片,应用ACR-2000i型计算机影像系统行颈椎侧位、双斜位、过屈过伸斜位X线投照。测得椎间孔矢状径(a),同一椎体下缘斜位矢状径(b),并计算神经根管率(a/b)。结果:颈椎动态神经根管率的均数:中立位0.37;过屈位0.45;过伸位0.35。标准差为0.06。颈椎动态神经根管比率的95%理想值范围底限为0.30。结论: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0.30时应考虑有颈神经根管狭窄;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和敏感指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经颅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和颈椎侧位X线摄片的变化 ,探讨其治疗颈性眩晕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患者 16例 ,观察手法治疗的效果及手法治疗前后患者经颅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和颈椎侧位X线摄片椎体间的位移变化 ,并和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16例患者治疗前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 (48.6± 3.1)cm/s ,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群 (P <0 .0 5 ) ;仰卧整复手法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 (39.2± 3.5 )cm/s ,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P <0 .0 5 )。治疗前颈椎侧位X线摄片示C3 ,4间的位移为 (3.18±0 .4 2 )mm ,C4,5间的位移为 (3.4 6± 0 .2 6 )mm ;治疗后分别为 (2 .2 5± 0 .35 )mm和 (3.2 8± 0 .35 )mm ,C3 ,4间的位移明显减少 (P<0 .0 5 )。手法治疗效果评价 :10例痊愈 ;4例显效 ;2例有效。结论 仰卧整复手法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的有效手法 ,其治疗机制与改善椎动脉血流和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是由颈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质病变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笔者近年来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180例颈性眩晕患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患者中,男性88例,女性92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18岁,平均年龄为47岁;病史2天~20年。每位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颈椎X线片等检查,均符合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1]。1.2 临床表现 ①眩晕性质表现为仅诉头晕、头脑不清醒之假性眩晕者42例,占23.3%;表现为旋转感、动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艾灸治疗50例颈性眩晕患者,并对比治疗前后颈椎X线检查结果.结果 治愈25例,占50%;显效14例,占28%;好转7例,占14%;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结论 艾灸治疗颈性眩晕有确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机理。方法:对130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小针刀治疗。结果:术后97例眩晕消失,优良率达74.6%,14例症状减轻,总有转率为85.3%。结论:颈性眩晕大多不是由单一的椎动脉受压所致,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的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对治疗此类型颈椎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作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且对10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了颈椎X线正侧位、环枢关节张口位拍片及脑血流图检查结果,认为颈性眩晕与椎动脉第三段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椎中段失稳诱发颈性眩晕及观察旋牵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整理入住我院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排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寰枢关节病变,椎动脉自身管壁病变等病因,就单独由颈椎体中段失稳引起颈性眩晕,设置临床对比实验,将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药物及旋牵手法治疗。结果:1个疗程后,通过调整失稳的颈椎体中段,95%患者颈性眩晕得到有效缓解,随访半年后,仅5例患者眩晕症状复发。结论:颈椎体中段失稳诱发的颈性眩晕经保守治疗可明显缓解该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并行颈前路钢板固定。结果:30例获随访,平均28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手术有效率为100%(30/30),优良率为93.3%(28/30)。JOA评分平均由术前的平均8分升至16.5分。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应用价值,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颈推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了2004年5月~2007年9月我科42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岁,占同期手术治疗颈椎病例的25.7%。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抖方肌、提肩肿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赞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全部病例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0.5个月,术后疗效为优良33例,可例5例,差4例,优良率78.6%。结论: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定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稳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钟伟洋  权正学 《重庆医学》2012,41(12):1181-1182,1185
目的探讨交感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2例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男8例,女14例,年龄42~76岁,中位年龄(59.68±9.75)岁,病程12~120个月,平均(30.73±31.60)个月。术前22例患者,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均提示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法(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结果 22病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5~43个月,截至末次随访,平均(19.33±12.97)个月,术前交感症状20评分3~8分;平均(5.09±1.95)分;末次随访0~2分,平均(0.64±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3例,良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6.4%。术后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结论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不稳的病理基础,颈椎不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手术治疗退变性颈椎不稳所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 1995~ 2 0 0 2年 1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症状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 ,采用前、后路颈椎手术 ,部分使用内固定物。结果  18例均有颈椎不稳 ,14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自体骼骨植骨融合 ,结合前路钢板固定 8例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 ,不稳节段门轴、小关节植骨融合 4例 ,配合侧块钢板固定 3例。术后随访 8-70个月 ,平均 3 0个月 ,均获得融合 ,治疗有效率 88.9%。结论 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以稳定和减压为目的前后路颈椎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对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VBA)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76例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组(A组,38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8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手法治疗前后VBA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B组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及A组BA流速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间LVA流速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周后,A、B两组LVA、右侧椎动脉(RVA)、BA流速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LVA、RVA流速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疗效优于A组(P<0.05).结论:在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中,穴位推拿对VBA流速的影响较旋转扳法明显,并可能具有比旋转扳法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的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后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称植融合,其中31例于术后6个月至4年再次手术。术后随访5-15年,平均随访时间6.8年。结果;术后功能评价,优118例(48.16%),良71例(28.98%),可35例(14.29%)及差21例(8.57%)。根据40分评分法,36-40分者101例,31-35分者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颈椎疾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颈椎不稳7例,颈椎骨折13例,颈椎椎体肿瘤5例,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Uniplate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9.25±2.13)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全部病例生理弧度恢复,植骨愈合,无植骨块脱落、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形成;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等,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按Odom评分标准,优4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3%。结论 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前路锁定钢板(CSLP)在颈前路砬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3例颈脊髓病、颈椎创伤、肿瘤及结核患者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行CSLP固定并分析其结果。结果:23例患者,切除椎体48个,完成减压71个间隙,平均3个间隙,术后植骨稳定,早期活动。随访6-16个月,平均8.7个月。颈脊髓病患者术前平均JOA评分8.1分。术后14.8分,恢复率为75.3%,优良率为87.5%,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减压融合术后。SAIA分级平均提高1.5级,结论:颈前路锁定钢板能保证植骨稳定,减少并发症,简化手术程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3个椎间隙者34例,4个椎间隙者4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并行颈前路钢板固定。结果 术中硬膜撕裂2例,术后咽痛6例。38例随访平均2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28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螺钉松动、钢板翘起3例。无钢板、螺钉折断等并发症。JOA评分平均提高8.4分,手术有效率为94.7%,优良率为78.9%。结论 多节段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实现彻底减压,对脊髓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