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论》34条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侵者,表未解也。瑞而汗出者,葛根黄羊黄连汤主之。”历代医家认为本条属里热挟表证,其症是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故原文用“表未解也”之词;然笔者临床观察似觉原文有误,现述如下。太阳病桂枝证,本应使用解表法,若失表可化热火里,此例加之医误用下法,引邪入里,化热迫肠伤津,故利下不止,其脉促者,显然是里证明象,接下“表本解也”之语,里应“表巴解也”。加之“喘而汗出”进一步说明表邪入里追肠伤律后,出现的又一里热象征,热蒸则开出,热邪上逆于肺则喘急。所以张…  相似文献   

2.
对《伤寒论》某些条文中“正”的传统释义提出了异议 ,认为“正”一作程度副词 ,表示“最”、“极”之义 ;一作范围副词 ,表“只”、“仅”之义。  相似文献   

3.
<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见解。如杨上善认为:“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王冰认为:“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卫气温则形分足矣……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张景岳认为:“此正言彰之之法,在于药食之气味也……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马莳认为:“此言用药之不偏也,……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八纲起源、繁衍、发展、成熟之源流的基础上,指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的平列,易导致学生对“阴阳辨证”概念产生混淆,对其辨证内涵亦迷惑不解.认为应加强阴阳在“八纲”中的总纲和法纪作用,分述“两纲六要”,即在教材中仍然沿用“八纲辨证”章节之名,但在其下须分述“两纲”和“六要”.这样既可以保证“八纲”的完整性,又能突出阴阳的纲纪作用,充分体现“两纲”与“六要”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5.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6.
论医患互爱     
界定“医患互爱”的涵义,提出“医患互爱是和谐医患关系的保证”,它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实践。认为在中国应倡导的“平等主动之医患互爱”、实现政府之“大爱”、增强其他群体的“爱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1)表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2)表应精心设计,为使表的结构简洁,建议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3)项目栏中各栏标注应齐全。若所有栏的单位相同,应将该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不写“单位”二字。4)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插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5)表中内容相同的相邻栏或上下栏,应重复示出或以通栏表示,不能用“同左”、“同上”等字样代替。6)表一般随文排,先见相应文字后见表。表旁空白较大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60例登革热临床分析,提出对登革热的治疗可分为卫气同病、气分热盛、湿热留连、气血两燔、邪陷心包、瘥后证治等阶段进行,认为本病初起即见卫气同病,故治疗勿拘于“在卫汗之可也”的原则,应在解肌透表的同时,加入大剂清热解毒祛湿之品;对超高热患者、更应“先安未受之邪”,加用紫雪、牛黄、至宝等药,有较好的保护脑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9.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于三阴。阳病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历代注家对其中“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经文的理解存有歧议。吴崑说:“为之,为脾也。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而张景岳以及现今《内经讲义》、胡天雄《素问补识》等都认为是脾亦为胃行气于三阳。然而笔者则坚持认为,此句之释应从吴崑之说。应理解为:阳明胃者,为脾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其理有四:  相似文献   

10.
<正> “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喻嘉言、叶天士温病学说加以发挥提出来的。他在三焦辨证中曾说“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恒,治下焦如权”。因此,“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即是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而立法的。由于吴氏对温病多从《內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温虚甚死”之说,故认为温病多属伏气,其病温者,精气先虚,施治应护其虚。吴氏又本《內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创上焦温病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观吴氏银翘散立方之意,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可去实之能,这是吴氏以温病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