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卫气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历代研究《内经》卫气运行的基础上,对卫气的运行加以诠释。认为卫气初出于上焦肺,通过肺气的布散与营气同行于经脉内外,周于全身。卫气主要运行于经脉之外,白天主要散行于体表的阳经,夜间主要运行于体内的阴经;卫气由阳入阴,需依靠肾气的摄纳。行于脉内的卫气,按营气的运行规律依次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对卫气运行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试析李杲脾胃与元气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医家李杲从脾胃立论,反复强调脾胃是元气生发输布的根本。阐述元气不足或不能升发输布而出现的诸多病变,其治疗概从健脾升发元气着手。文中所例举的五种疾病的治疗原则,正是这一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心部于表"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一方面指心气布达于体表,另一方面亦指心主宰皮毛肌腠等体表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支配人体视听言动等外在活动。心为阳脏,其气象火,有向外运动之趋势;心主血脉,滋养脏腑百骸及皮表;心藏神任物,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与表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因此治疗皮肤病时,可予"泻心火""调心神""行心血"之法,治疗心系疾患时,亦可配合辛温解表之品以行散寒通阳之功。此外,《黄帝内经》亦有"肺主皮毛"理论以及后世引申之"太阳主表"理论,这3种主表理论在理论基础与认识角度等方面均有不同,各自有其适用范围,需细察详审以用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和方法:对432例住院HB-sAg阳性患者进行分组统计研究。结果:肝硬化组68例,HBsAg滴度均在1∶512以下,其中60例失代偿期患者均在1∶128以下(88.1%);非硬化组364例,滴度在1∶512~1∶262144者308例(84.6%),1∶128以下仅4例(1.4%)。结论:HBsAg浓度变化,对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及估计肝脏代偿功能有很实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经》论胆主决断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薮,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胆腑理论就是其中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胆腑理论研究胆腑的生理特点、病理变化及其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胆腑作为六腑之一的传化之腑,具有泻而不藏的特点。现代医学中,胆囊所具的储存、浓缩、排空胆汁的生理功能,也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6.
《内经》对湿热之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病邪转化及兼夹、病症表现及治则均进行了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湿热理论的基础。《内经》认为热属阳邪,其性炎上,易扰神明,易耗阴津,易生风动血;湿属阴邪,湿邪具有重浊、趋下的致病特点,与脾关系密切。二邪可以从外而感,也可以自内而生,可以兼夹为病,也可以“随气而化”。湿热病的治疗大法为热者寒之、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等。《内经》为后世湿热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首见于《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内经》中提到“活未病”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初把握时机及早治疗,在其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内经》“治未病”思想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深入研究中医“治未病”恩想,并进一步继承与发扬光大,对于促进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医学期刊三线表的使用及其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230种医学期刊的表格形式,三线表已被广泛采用,实例分析了其编制中的不当之处,应进一步加强对三线表特征的认识,提高编制技能。  相似文献   

9.
浅谈“枢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提出了人体内存在的“枢机” ,即 :阴阳之枢———足厥阴肝 ;升降之枢———脾胃 ;出入之枢———少阳。又简要论述了“枢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论教学评估表的现状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教学评估表是评价讲课教师的一个依据。现有的理论教学评估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存在,属于何部门设计已无从考证。由于该表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重新设计一种新的教学评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