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总结上颌窦囊肿的治疗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方法:对51例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58侧)上颌窦囊肿,其中鼻腔外侧壁切开下鼻道开窗35侧,15侧上颌窦自然开口,同时在窗口中、下鼻道边。结果: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平均12个月的随访,无复发,内镜定期回顾显示上颌窦口畅通无阻,鼻黏膜下平滑,对上颌窦腔黏膜恢复良好。结论: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上颌窦囊肿。  相似文献   

2.
王正 《中外医疗》2011,30(16):80-80
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术后气囊扩张法对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鼻内窥镜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气囊扩张法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后鼻内窥镜检查鼻甲与鼻中隔无粘连,上颌窦开口顺畅.病变无复发.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气囊扩张法能有效改善,防止气流对上颌窦直接冲去,防止术后粘连与复发,对霉菌性上颌窦炎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上颌窦腔冲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预防鼻腔黏连和筛窦腔黏连闭塞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36例、6 9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应用硅胶扩张管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未见上颌窦自然口黏连闭锁 ,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及筛窦腔闭塞。结论 :术中正确置入硅胶扩张管是预防上颌窦自然口狭窄闭锁、鼻腔黏连及筛窦腔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保留钩突,使鼻窦、鼻腔生理功能得以维护.方法 对25例慢性上颌窦炎患者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例患者左侧鼻腔为试验组,右侧为对照组,试验组施行经鼻内镜保留钩突上颌窦开放术,对照组行经鼻内镜切除钩突上颌窦开放术.结果 25例上颌窦炎患者均随访>6个月,试验组钩突仍维持正常解剖学形态,上颌窦开口引流通畅,窦腔粘膜形态正常,且0度镜不能直视上颌窦口.对照组引流通畅,窦口开放,0度镜可直视窦口.结论 保留钩突的上颌窦开放术,可避免鼻窦受吸入气流的直接撞击,以及术腔粘连,可达到与切除钩突的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彩霞  强云 《甘肃医药》2012,(4):286-287
目的:讨论鼻内窥镜在鼻窦炎手术中的手术技巧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间连续92例鼻内窥镜手术,其中65例上颌窦病变,接受了上颌窦开放引流术;27例合并筛窦炎,接受上颌窦和筛窦开放引流术;术后随访了7月至36个月。结果:92例患者中,鼻腔鼻窦引流通畅的69例(75%),改善121例(22.5%),无效2例(2.5%)。结论: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炎是治疗鼻窦疾病的有效方法;对于鼻窦疾病患者,采用鼻窦开放引流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窦口引流问题,有助于鼻窦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采用鼻内窥镜行中鼻道开窗术61例98侧,同时切除鼻腔息肉及筛窦病变。手术后鼻腔宽敞光滑,鼻通气良好,引流通畅。48例的患者头昏。头痛症状消失10例,症状明显改善,7例术后3-6个月息肉复发,上颌窦阻塞,再次手术后通气良好。该手术可清除筛窦病变,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鼻窦粘膜及开放窦口,有利于鼻腔及鼻窦生理功能的维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7.
贾文波 《海南医学》2003,14(12):44-45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 ,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本身的病变情况 ,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 ,使扩大的窦口直径 >1cm。结果  42 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 6个月的随访 ,窦口开放率为 86.4%闭锁率为13 .6%。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 ,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理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82例采用不同途径寻找上颌窦开口并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开口方式与处理方法。结果:随访6个月,发现窦口开发率为84.22%(574/682例),闭锁率为16.88%(106/682)。结论:上颌窦口的处理方法是鼻内窥镜手术重要步骤,也是影响疗效与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零兴勤  何中杨 《微创医学》2010,5(3):238-239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上颌窦自然窦口不同处理方法对术后效果的影响,为鼻内镜术中如何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提供参考。方法 106例193侧有上颌窦炎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于鼻内镜手术中针对上颌窦自然开口采取不扩大自然窦口、四个方向环形扩大窦口、保留下缘的前后缘扩大三种处理方法。分为A~E组。术后6个月对窦口及窦腔内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检查时行上颌窦口扩大开放组有13侧(9.5%)窦口瘢痕或黏膜水肿增生,致窦口狭小;4侧(2.9%)窦口闭锁;上颌窦下缘未被破坏组窦腔内分泌物潴留少(4.0%);被破坏组分泌物潴留比例较高,达31.2%和22.2%。结论上颌窦自然开口下缘是上颌窦纤毛传输的重要途径,手术中应注意保护,除非病变广泛或病变严重,应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窦腔分泌物潴留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后用塑料管扩张上颌窦口避免上颌窦口闭塞及术腔黏连的临床效果。方法:为106例1、90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鼻内窥镜术后应用塑料管扩张上颌窦口。结果:随访12个月以上,根据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治愈率为87.9%(167/190),好转率为12.1%(32/190)。无1例术腔黏连及上颌窦口闭塞。结论:鼻内窥镜术后用塑料管扩张上颌窦口方法简便,效果满意,可作为常规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术腔清理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在行鼻内镜手术后术腔清理对鼻窦结构和上皮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7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完成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后第4天进行第1次鼻腔清理,术后第1个月每周清理1次,第2—3个月每2周清理1次,第4—6个月每月清理1次,随访至少6个月至术腔基本上皮化。结果7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有11例、24例和23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术腔基本上皮化;8例出现术腔粘连;5例出现窦口闭锁;在鼻腔清理时进行处理,这些并发症均消失,4例术后复发,总有效率为94.3%。结论术腔黏膜的再上皮化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鼻窦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手术后规范化的鼻腔清理能早期发现并处理黏膜病变、术腔狭窄及窦口阻塞,因而术腔清理对提高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36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彻底切除,患者完整随访4~12个月,无复发,无鼻腔干燥、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术眼的溢泪,经眼科会诊考虑泪总管阻塞,给予置管处理后缓解.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可保留鼻腔正常结构、减小手术创伤、彻底清理上颌窦腔内病变,降低手术复发率,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灶的一种可靠的微创入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鼻窦炎的原因及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原因,总结其手术体会。方法:对168例(225侧)复发性鼻窦炎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均实施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中鼻甲部分或完全缺失95例(121侧),上颌窦窦口狭窄阻塞51例(75侧),鼻腔粘连85例(117侧),钩突残留48例(57侧),筛窦骨质增生38例(65侧),鼻中隔偏曲25例。106例(134侧)痊愈,40例(56侧)好转,22例(35侧)无效。结论:病变残留、鼻腔粘连、窦口狭窄闭锁、钩突残留、筛窦骨质增生、鼻中隔偏曲是实施修正性手术的主要原因。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术前鼻窦CT检查、选择好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解剖参照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梁婵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055-1056,1047
目的:探讨鼻腔冲洗对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83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滴鼻、上颌窦穿刺冲洗。实验组在滴鼻、上颌窦穿刺冲洗的基础上,配合鼻腔冲洗。结果:对照组(92例),1期愈合50例,延期愈合21例,迁延炎症15例,无变化6例;实验组(91)例,1期愈合68例,延期愈合13例,迁延炎症8例,无变化2例。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鼻腔冲洗可清除术腔血痂和分泌物,减少术后黏膜黏连,减轻黏膜充血水肿,加快黏膜纤毛摆动,促进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中不同的中鼻甲及上颌窦口处理方式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9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内镜鼻窦手术,术后随访0.5~2.5年。结果治愈328例(83.9%),好转53例(13.6%),无效10例(2.6%),总有效率97.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鼻内镜术中鼻甲及上颌窦口的正确处理、术后综合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手术中鼻甲及上颌窦口不同处理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中不同的中鼻甲及上颌窦口处理方式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9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内镜鼻窦手术,术后随访0.5~2.5年。结果 治愈328例(83.9%),好转53例(13.6%),无效10例(2.6%),总有效率97.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 鼻内镜术中鼻甲及上颌窦口的正确处理、术后综合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蒋锐明  魏锐文  范敏  袁洛花 《四川医学》2011,32(8):1236-1237
目的对比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及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炎的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8月本院3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患者,按不同术式进行分组,E组18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E+W)组21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术后常规换药、1%H202冲洗。结果随访6个月~4年,E组治愈12例,好转2例,复发4例;(E+W)组治愈17例,好转4例,无复发患者。其中E组复发者经再次经鼻内镜手术+下鼻道开窗术清除病变组织,反复换药及冲洗术腔后治愈。结论两种术式均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下鼻道开窗术能更好的暴露术腔,有利于完全清除病变组织,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FR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FR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生命质量[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48/49),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鼻塞、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Lund-kennedy、SNOT-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FRS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鼻黏膜形态,提高其生命质量,效果优于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柯-陆(Caldwell-Luc)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3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5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简称开放式手术);B组15例,采用开放术联合柯-陆手术(简称联合式手术),术后用1%H202及生理盐水冲洗,不用抗真菌药。结果:随访1~3年,开放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5例,术腔完全上皮化,症状消退;好转4例,局部有迁延性炎症,少量脓性引流,开口缩小;复发6例,窦口闭塞,窦腔内再次出现真菌样沉积物堆积。联合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12例,好转3例,无真菌性炎症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尖牙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双径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优势在于清除病变彻底,使鼻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引流通道,彻底改变了真菌生存的低氧环境,且能保存上颌窦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避免传统方法引起的狭窄、闭锁、引流不畅以及上颌窦通气不良、功能恢复不佳等缺点。此术式创伤小,能真正达到根治、微创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收治的41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霉菌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1年,37例自觉症状均消失,4例症状缓解,后经上颌窦穿刺鼻腔冲洗后症状消失。鼻腔、鼻窦黏膜及窦口开口光滑,引流通畅,无分泌物积存。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手术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特别是在处理筛窦、蝶窦病变时,术中能彻底清除病变且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对上颌窦真菌病根据病变情况酌情采取鼻内镜或与Caldwell—Luc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