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背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背叶为广西民间常用草药,原植物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别名白鹤叶、白面戟、白面风、白桃叶。其味微苦、涩、平。其叶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血的功效。近年来对白背叶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就1998年以来国内外有关白背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 var. nuda Nakai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白背叶楤木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硅胶、ODS、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后,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白背叶楤木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2,5-二甲基己基)二酯(1)、(9E)-8,11,12-trihydroxyoctadecenoic acid methyl ester(2)、methyl (9S,10R,11E,13R)-9,10,13-trihydroxyoctadec-11-enoate(3)、capillasterolide(4)、二十六烷(5)、(-)-loliolide(6)、 methyl hematinate(7)、对羟基苯乙胺(8)、(S)-methyl 2-acetamido-3-phenylpropanoate(9)、异香草酸(10)、vanillic acid(11)、p-hydroxybenzoic acid(12)。结论 化合物1~10为首次从楤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为首次从白背叶楤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新乌檀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明新乌檀化学成分,寻找新药目标分子或先导化合物.方法利用现代分离方法和1H-13CNMR、EI-MS等分析方法研究新乌檀(N.griffithii merr)化学成分.结果从新乌檀(N.griffithii merr)枝干部分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鉴定其中4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苯甲酰胺、苯丙烯酰胺、原儿茶酸、东莨菪亭内酯.结论以上4个化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红树林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法分离,用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木果楝种子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过氧化麦角甾醇(Ⅰ)、木果楝素G(xylocarpin G,Ⅱ)、木果楝素H(xylocarpin H,又名granaxylocarpin B,Ⅲ)、xylogranatin C(Ⅳ)、3β-detigloyoxy-2′-methylbutanoyloxy xylogranatin B(Ⅴ)、木果楝亭D(xylogranatin D,Ⅵ)、硬毛鸕鸪花醇(hispidol B,Ⅶ)、东莨菪亭(Ⅷ)、β-谷甾醇(Ⅸ)和胡萝卜苷(Ⅹ)。结论 化合物Ⅰ、Ⅶ和Ⅷ为首次从木果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东茛菪内酯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东茛菪内酯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常压耐缺氧法、对抗特异性心肌缺氧法、对抗脑缺血缺氧法、游泳实验法观察东茛菪内酯对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东茛菪内酯能明显延长小鼠在常压缺氧,特异性心肌缺氧、脑缺血缺氧及游泳条件下的存活时间。结论:东茛菪内酯具有明显的耐缺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 var. nuda Nakai)乙酸乙酯部位有机酸衍生物及甾醇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反相RP-18、凝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MS、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白背叶楤木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4个有机酸衍生物及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五烷醇(pentadecanol,1)、三十四烷醇(tetratriacontanole,2)、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3)、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4)、二十烷酸(arachidic acid,5)、balansenate Ⅰ(6)、壬二酸二甲酯(methyl azelate,7)、α-亚麻酸甲酯(methyl linolenate,8)、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9)、十六烷酸(palmitic acid,10)、豆甾醇(sitosterol,11)、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α-spin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2)、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3-O-β-D-glucopyranosyl-stigmasterol,13)、 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 化合物1~8、11~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11~13为首次从楤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12~13为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白背叶Mallotus apelt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高根二醇(2)、羽扇豆-20 (29)-烯-3β, 30-二醇(3)、对羟基苯甲酸-2α-羟基油桐酸酯(4)、α-香树脂醇乙酸酯(5)、油桐酸(6)、槲皮素(7)、3-甲氧基-4-O-β-D-葡萄糖基苯甲酸(8)、勾儿茶素(9)。结论 化合物14689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 3-O-β-D-galactopyranoside,1)、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 3-O-β-D-galact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2)、山柰酚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 3-O-(β-D-xyl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3)、山柰酚3-O-[2-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 3-O-[2-O-(β-D-xyl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 3-O-β-D-galactopyranoside,5)、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 3-O-(β-D-xyl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6)、槲皮素(quercetin,7)、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8)、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9)、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capillarisin,10)、脱镁叶绿酸甲酯(phaeophorbide,11)。结论 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白背三七Gynura divaricata的地上部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应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葡聚糖凝胶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应用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白背三七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紫云英苷(2)、烟花苷(3)、山柰酚-3,7-O-双-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5-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4-羟基-5-羟甲基-γ-丁内酯(6)、β-谷甾醇葡萄糖苷-6′-O-十七烷酸酯(7)、β-谷甾醇(8)、豆甾醇(9)、胡萝卜苷(10)、正二十烷(11)。结论 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苍耳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研究苍耳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用NMR和MS等方法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苍耳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被鉴定为:β-豆甾醇(1)、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羽扇豆醇十六酸酯(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东莨菪内酯苷(5)及二十七酸(6).结论:化合物3~6为从本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白背叶根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白背叶根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技术筛选D-HBV阳性3日龄广州麻鸭40只。将麻鸭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白背叶根高、中、低剂量组和拉米夫定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用药前、用药第7、14、21天及停药第7天,取各组麻鸭静脉血,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血清D-HBV DNA含量;治疗前后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拉米夫定组于用药后,血清病毒水平迅速降低,但停药后存在反跳现象。白背叶根高、中剂量组分别于治疗第14、21天其血清病毒含量明显下降,低剂量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的抑制病毒作用。停药后,白背叶根高、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仍表现出一定的病毒抑制作用。白背叶根高剂量组对肝脏炎症的改善作用较拉米夫定组明显。结论:白背叶根有抑制体内D-HBV复制的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剂量及用药时间相关;其治疗作用较拉米夫定弱,但作用维持时间长,且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戟科野桐属植物滇黔野酮Mallotus milliettii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RP-18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对滇黔野桐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其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3-methylbutyl-6-O-β-D-apiofu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Ⅰ)、nudiflorine(Ⅱ)、bergenin(Ⅲ)、ascleposide E(Ⅳ)、ascleposide D(Ⅴ)、icariside B5(Ⅵ)、corchoionoside C(Ⅶ)、cis-syringin(Ⅷ)、3,4,5-trimethoxy-phenyl-1-O-β-D-glucopyranoside(Ⅸ)和6-methoxy-7-hydroxy-coumarin(Ⅹ)。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滇黔野桐苷,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山苦茶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山苦茶的水蒸馏液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等六种试验菌无抗菌作用。但山苦茶的水提取液对大部分试验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山苦茶干品的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1:1水提液抑菌环直径为11 mm,最小抑菌浓度1:32;对福氏志贺氏菌的效果次之,抑菌环直径为11.5 mm,最小抑菌浓度为1:8;对铜绿色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差,纸片法未见抑菌环,稀释法测得最小抑菌浓度为1:2。抗病毒作用研究用CPE法观察,对慢病毒Maedi病毒1011株无作用,而观察到在1:25的浓度时,对SYN羊二倍体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蓼科药用植物羊蹄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和层析法分离、纯化羊蹄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 从羊蹄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Ⅰ)、大黄素甲醚(Ⅱ).结论 分离到的2个单体化合物为羊蹄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和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蒙药复方述达格-4的化学成分,阐明其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Sephadex LH-20柱、反相硅胶等各种柱色谱法及结晶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等光谱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蒙药复方述达格-4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1-苯基-7-(3-甲氧基-4-羟基)苯基-5-醇-3-庚酮(1)、豆甾醇(2)、山奈酚(3)、胡萝卜苷(4)、对甲氧基苯甲酸(5)、熊果酸(6)、齐墩果酸(7)、去氢木香烯内酯(8)、木香烯内酯(9)、去氢二异丁香油酚(10)。结论化合物1和化合物3~10均为首次从复方述达格-4分离得到,为阐明蒙药复方述达格-4的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新疆枸杞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新疆枸杞子含有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经化学方法和光谱数据分析得到7种化合物,其中4种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β-谷甾醇葡萄糖苷(daucosterol)(Ⅲ)、4-羟基-反式-肉桂酸(4-hydroxide radical-antiform-cinnamic acid)(Ⅴ)、芦丁(rutin)(Ⅰ).结论 从新疆枸杞子中分离得到7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Ⅴ为首次从新疆枸杞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蒲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蒲黄Typha angust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蒲黄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二十五烷酸(2)、正十九烷醇(3)、柚皮素(4)、香草酸(5)、烟酸(6)、琥珀酸(7)、胸腺嘧啶(8)、胡萝卜苷(9)、尿嘧啶(10)、香蒲新苷(11)、十八烷酸丙酸醇酯(12)、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13)、蔗糖(14)。结论 化合物2368为首次从蒲黄中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复方清肝明目汤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其活性成分研究提供化学研究基础。方法以水煎煮提取,石油醚萃取,石油醚部位以NaOH,HCl及氯仿萃取纯化,氯仿纯化液再以5%NaHCO3-氯仿及5%Na2CO3-氯仿CCD法粗分,最后用硅胶干柱分离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结果此两个单体化合物经MS、IR及1H-NMR鉴定为大黄素甲醚(physcion)和大黄酚(chrysophanol)。结论此两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得到。  相似文献   

19.
樊子东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4):22-25,27
目的:拟从离舌橐吾根茎中提取分离出倍半萜类化合物,为其资源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粉碎离舌橐吾根茎,然后用乙醇浸取得到浸膏,然后采用真空旋转蒸发仪在低温条件下浓缩得到提取物,最后通过硅胶柱和一系列比例不同的洗脱剂洗脱,得到的馏分用薄层色谱法来合并,最终得到单体,再利用TLC来分析单体成分的纯度,利用NMR(^1H、^13C-NMR、DEPT)等色谱方法来鉴别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离舌橐吾根茎中分离提取到3种化合物,一种为倍半萜(化合物I),另两种为十八碳酸类(化合物Ⅱ、Ⅲ)。结论:3种化合物均为从离舌橐吾根茎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