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雷公藤多甙和IL 10对DC内IL 12p40和DC CK1转录的影响。方法 :通过GM CSF、IL 4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 ,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 ,IL 12p40和DC衍生的趋化因子 1(DC CK1)转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结果 :通过GM CSF、IL 4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可以获得成熟功能性DC ,雷公藤多甙和IL 10能抑制DC内IL 12p40mRNA的转录 ,但对DC CK1mRNA的转录无明显影响。结论 :雷公藤多甙、IL 10可能通过抑制IL 12p40mR NA的转录而干扰DC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雷公藤多甙(Tw)单独和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大鼠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大鼠长骨骨髓中分离培养DC。培养至第7天,单独和联合应用IL-10、雷公藤多甙培养到第9天,分为A组(对照组),B组(50ng/mlIL-10),C组(5μg/mlTw),D组(200ng/mlIL10),E组(20μg/mlTw),F组(50ng/mlIL-10 5μg/mlTw),G组(200ng/mlIL10 20μg/mlTw),观察对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和CD80、CD86、CD40分子表达和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G组较其他各组相比更明显的降低了DC表面免疫相关分子表达,更有效抑制DC的成熟和干扰了DC的免疫应答功能。结论:高浓度的IL-10和雷公藤多甙联合应用诱导的未成熟DC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探讨IL-10对DC炎性成熟过程中的负调节作用.方法通过SCF、GM-CSF、TGF-β1、Flt-3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细胞成熟中用重组人IL-10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RT-PCR检测IL-12 p35、p40mRNA表达;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IL-10可下调成熟中DC表面CD11c、CD83、CD80和CD86的表达,同时可抑制DC内IL-12p35、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结论IL-10可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提示其不仅可调抑DC的递呈抗原功能,且参与了炎症局部微环境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和IL-10对DC内IL-12p40和DC-CK1转录的影响。方法:通过GM-CSF、IL-4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IL-120p40和DC衍生的趋化因子1(DC-CK1)转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结果:通过GM-CSF、IL-4和TNFα体培养体系可以获得成熟功能性DC,雷公藤多甙和IL-10能抑制DC内IL-12p40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探讨IL-10对DC炎性成熟过程中的负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SCF、GM-CSF、TGF-β、Flt-3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细胞成熟中用重组人IL-10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RT-PCR检测IL-12 p35、p40mRNA表达;ELISA法测定IL-12 p70分泌的含量。结果 IL-10可下调成熟中DC表面CD11c、CD83、CD80和CD86的表达,同时可抑制DC内IL.12p35、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结论 IL-10可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提示其不仅可调抑DC的递呈抗原功能,且参与了炎症局部微环境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TⅡ)对体外培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5的抑制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PBMCs,用ELISA法检测在不同TⅡ浓度干预下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L-5的浓度。结果:TⅡ在小于5mg·L1时对IL-5的产生即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TⅡ的浓度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在0.625mg·L1时可使IL-5的产生减少12.1%,在5mg·L1时可使IL-5的产生减少76.8%,与10-6mol·L1的地塞米松相似。结论:TⅡ在无细胞毒作用的浓度下,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PBMCs产生IL-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炎症因子与凋亡细胞刺激下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递呈细胞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7的表达调控。方法: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X射线诱导凋亡细胞对小鼠小胶质细胞和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刺激。采用实时定量 PCR法,检测不同刺激组小胶质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p28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刺激组细胞 IL-2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PS刺激和 LPS与 IFN-γ共刺激的小胶质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p28 mRNA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升高(小胶质细胞:PLPS 0.50 μg/ml=0.029;PLPS+IFN-γ=4×10-7;树突状细胞:P0.50 μg/ml=0.021;PLPS+IFN-γ=8×10-7),凋亡细胞预刺激组p28基因 mRNA转录水平明显低于LPS和IFN-γ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胶质细胞:PLPS+凋亡细胞=1.2×10-4;PIFN-γ+LPS+凋亡细胞=1×10-7;树突状细胞:PLPS+凋亡细胞=3×10-4;PIFN-γ+LPS+凋亡细胞=2×10-7)。IL-27蛋白表达水平在 LPS和 IFN-γ刺激组明显增加(小胶质细胞:PLPS 0.25 μg/ml=0.022; PLPS+IFN-γ=8×10-7;树突状细胞:PLPS 0.50 μg/ml=0.021;PLPS+IFN-γ=2×10-7),在凋亡细胞预刺激组表达下降(小胶质细胞:PLPS+凋亡细胞=9.6×10-5;PIFN-γ+LPS+凋亡细胞=3×10-7;树突状细胞:PLPS+凋亡细胞=0.001;PIFN-γ+LPS+凋亡细胞=1.1×10-5)。结论:中枢抗原递呈细胞在 LPS和 IFN-γ刺激下 IL-27 p28 mRNA和IL-27蛋白表达增加,吞噬凋亡细胞后 IL-27 p28 mRNA和 IL-27蛋白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IL-12p35 siRNA干涉对大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粒细胞-巨噬细胞型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和脂多糖(LPS)体外培养体系,从大鼠骨髓中获得DC,化学合成小型干扰RNA(siRNA),体外转染DC.检测IL-12p35转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DC细胞表面分子CD80、CD40和MHCⅡ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IL-12p35 siRNA转染后的DC表面分子CD80和MHCⅡ表达无明显改变,而CD40表达明显下降.结论:IL-12p35 siRNA的转染不能干扰DC的成熟,但可以抑制其免疫应答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哮喘大鼠支气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鄄1)和核因子-κB(NF鄄κB)的表达、炎性细胞浸润的变化,探讨雷公藤多甙干预后的影响。方法:18只Wistar大鼠分为哮喘组(A组),雷公藤多甙治疗组(T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ICAM鄄1、NF鄄κB在3组大鼠支气管上皮的表达。结果:①哮喘组支气管上皮ICAM鄄1、NF鄄κB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支气管上皮ICAM鄄1、NF鄄κB的蛋白表达与哮喘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③哮喘大鼠支气管NF鄄κB与ICAM鄄1蛋白表达比较呈显著正相关(r=0.832,P<0.01)。结论:哮喘大鼠模型支气管NF鄄κB对于ICAM鄄1蛋白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雷公藤多甙对于哮喘的治疗机制之一可能通过下调受NF鄄κB调控的ICAM鄄1表达,减少肺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IL-10对正常单核细胞分化形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及其前体单核细胞抗原递呈相关膜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采用GM-CSF IL-4方案诱导分化形成DCs,在此过程中加入不同IL-10水平的SLE患者血清或混有IL-10中和抗体的SLE患者血清,联合培养7天后收集细胞,经形态学鉴定,以流式细胞术检测HLA-DR、CD80、CD86的表达。结果:在SLE血清的作用下,DCs的HLA-DR、CD80的表达下调,CD86表达不受影响;中和SLE血清中的IL-10后,HLA-DR、CD80表达能够恢复。其前体细胞单核细胞的HLA-DR、CD80的表达也可被SLE血清下调,用中和抗体中和IL-10后,其表达可部分恢复。结论:高IL-10水平的SLE血清能够抑制DCs及其前体单核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80的表达,对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LH)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良性疾病需行LH术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LH组);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行开腹子宫切除术(AH)且条件相似的患者28例(AH组).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术后病率发生情况,并测定2组术前1 d和术后1 d、4 d外周血IL-10及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水平.结果:①LH与AH相比,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早、术后病率低(均P<0.05).②AH组术后1 d外周血IL-10含量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4 d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LH组术后1 d、4 d外周血IL-10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术后1 d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d 2组均有升高趋势,但仍明显低于术前(P<0.05),2组相比,LH组明显高于AH组(P<0.05).结论:LH与AH相比,术中出血少,恢复快,对外周血IL-10及单核细胞HLA-DR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致小鼠生殖系统损害及雌孕激素替代对生殖系统保护的机制。方法 选取30只成年雌性KM小鼠,随机分成雷公藤多甙组、雌孕激素干预组(干预组)、正常对照组。雷公藤多甙组每日给予雷公藤多甙灌胃,干预组每日给予雷公藤多甙灌胃和雌孕激素序贯性干预治疗,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为期12周。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3组小鼠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各组卵巢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卵巢组织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卵巢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Fas和FasL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雷公藤多甙组小鼠血清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雌激素分泌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雷公藤多甙可致雌性小鼠生殖功能损害,采用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对小鼠卵巢的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促进雷公藤多甙所致受损卵巢功能的恢复,其保护机制可能与雌孕激素抑制了卵巢组织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脂多糖(LPS)刺激对CD80、CD86、CD40在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上表达的影响,探讨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中与T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并进行OX42染色鉴定,当细胞培养达80%融合状态时分为正常培养组和LPS刺激组.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细胞CD80、CD86和CD40 mRNA的表达,硝酸还原法和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量.结果 RT-PCR检测显示,LPS刺激组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CD80、CD86和CD40 mRNA的表达较正常培养组显著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培养组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有少量NO和TNF-α分泌,LPS刺激组的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和TNF-α的分泌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18.10±1.57)μmol/L vs (1.55±0.15)μmol/L,(51.07±4.30)pg/mL vs (2.37±0.31)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培养的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有共刺激分子表达,LPS刺激后表达上调,提示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可能与T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雷公藤提取物对 PC细胞形态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情况下 ,将不同浓度的雷公藤提取物与 PC12细胞作用 2 4h、48h或 72 h后 ,用相差显微镜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并用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 PC12细胞与不同浓度的雷公藤提取物作用 72 h后的增殖活性。结果 :雷公藤提取物 (5 .0× 10 - 3mg· ml- 1 或 2 5× 10 - 3mg· ml- 1 )与 PC12细胞作用 2 4h、48h或72 h可抑制其增殖 ,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雷公藤提取物可抑制 PC12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无菌条件下分离提取人胚胎肾小球体外培养,以传代3~5次的系膜细胞,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 ̄3H-TdR)掺入法和胸腺细胞增殖法观察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雷公藤单体T_4对系膜细胞增殖及其白介素-1(IL-1)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雷公藤单体T_4明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IL-1产生,其抑制作用的强弱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本实验为进一步探讨雷公藤的免疫抑制作用和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雷公藤单体 T4对经 IL- 1刺激的体外培养的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的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产生 IL- 6的影响。方法 关节滑膜组织来自行关节置换术或滑膜切除术的类风湿患者。滑膜组织经体外消化使细胞分散后 ,传代培养。以培养 3代后的滑膜成纤维细胞为对象 ,先给予 IL- 1刺激 ,再加入雷公藤 T4单体。结果  T4可抑制由 IL- 1刺激的滑膜成纤维增殖 ,但不影响 IL- 6的产生。结论  T4的上述作用可能是其治疗RA的机制之一 ,本研究结果为 T4早日应用于临床治疗 RA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2 (IL 2 )基因转导后CD3AK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变化。方法 :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IL 2基因转导入CD3AK细胞。检测转导细胞中特异性NeoR 基因、培养上清IL 2的表达水平及转导CD3AK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细胞毒活性和细胞表型。结果 :从转导细胞mRNA中扩增出长度为 347bp的特异性NeoR 基因片段 ,转导细胞培养上清的IL 2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体外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强于未转导组细胞 ,CD4 /CD8 值升高。结论 :PLIL 2SN逆转录病毒转导CD3AK细胞后 ,IL 2基因得到表达并增强CD3A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