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设计制作空气栓塞演示模型,解决病理学空气栓塞实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方法根据肺循环及空气栓塞发生原理,设计并制作模型,用于实验教学;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2组教学效果。结果空气栓塞演示模型能直观地演示空气栓子运行的全过程,形象地解释了栓塞致死的根本原因——血液循环障碍。应用于实验教学后,能明显提高实验教学目标达标率。结论空气栓塞演示模型设计科学、合理,应用于实验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节省大量实验动物,是一个理想的实验教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小白鼠空气栓塞教学模型的复制方法及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效果,认为,小白鼠空气栓塞教学模型是适合中专护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较好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病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 ,病理学实习课教学在任何医科院校的病理学教学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其地位不可取代。病理学实习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病变器官的大体和镜下形态学变化 ,了解疾病的基本病变和各种疾病的病变特点 ,以验证和巩固对理论的认识 ,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 。主要媒体包括大体标本和切片。而空气栓塞这部分教学内容 ,由于其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 ,没有现成的大体标本和切片供学员观察。因此 ,我们在实习课教学中安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模拟演示教学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级三年制护理专科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班为实验组(n=112),两个班为对照组(n=11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模拟演示教学法,以成绩测试和调查问卷形式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测试成绩和问卷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模拟演示教学法运用于健康评估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鼠空气栓塞死亡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重要脏器无机械性损伤、致死因素量化的大鼠死亡模型。通过切开暴露大鼠尾静脉的方式,在10秒钟内向不同体重组的大鼠尾静脉中内注入2ml空气,造成大鼠空气栓塞死亡模型。尸检结果:肺组织苍白,心脏呈无效收缩心肌呈暗红色,右心房室充满大量气体,腔静脉和肺血管有大量血性泡沫溢出,左心腔、主动脉可见凝血块,肝、脾严重瘀血。本模型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注入空气的体积和速率。其操作方法简单、建模成功率100%,可确切造成大鼠迅速死亡且无重要脏器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柴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2):1305-1305
<正> 模拟演示法是目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加强儿科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方法。它通过把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的,以适应改革后城乡医疗卫生工作对中等卫生技术人才的需要。 儿科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实践性强,而我校由于条件限制缺少实习设备,亦无见习医院,示教实习课及临床见习课均有很多困难,这样就易造成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为避免这一矛盾,利用简陋的设备进行模拟演示教学,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心脏章节的教学中,对动脉瓣的功能难以清楚表述。笔者现由于用简易的材料自制了动脉瓣模型,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旨在以教学中的简单创新成果与诸位同行交流,以期获得批评和指正,以推动解剖学教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现介绍教具胎盘、脐带模型的制作及应用,以供学生进行“正常分娩”等技能操作训练时使用,其优点是模拟操作过程接近临床实际,且模型可反复使用,经多个年级使用及临床实践反馈,其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并被师生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对肺动脉反应性的影响,探讨立位耐力降低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尾悬吊模拟失重大鼠模型模拟微重力效应,制备离体肺动脉环测定其对几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悬吊14 d大鼠肺动脉对KC l(68 mmol/L)和苯肾上腺素(10-9~10-5mmol/L)的收缩反应性明显下降,对乙酰胆碱(10-9~10-5mmol/L)的舒张反应性明显增强。结论:模拟失重14 d后肺动脉收缩反应下降,舒张反应增强;肺动脉收缩反应的下降可能促进了立位耐力降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分流型兔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建立外周左向右分流的新型兔肺动脉高压模型的方法。方法手术建立颈部、腋部、颈部+腋部分流模型,术后16及24周开胸测肺动脉压力,取心肺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和Gomori’s醛复红染色,观察肺小动脉肌化程度及继发性右室肥厚。结果术后16周颈部+腋部分流组的肺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小血管肌化程度及继发性右室肥厚改变明显,24周时上述指标进一步加重;而24周时,颈部分流仅引起轻度肺动脉高压,腋部分流组未见改变。结论较单纯颈部或腋部分流模型,颈部+腋部双分流是一种更为成功的分流型肺动脉高压模型。  相似文献   

11.
胡刚 《血栓与止血学》2012,18(5):210-212
目的分析肺栓塞的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肺栓塞的诊断程序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分析近3年(2010~2012)本院收治的肺栓塞20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评估其诊断过程。结果肺栓塞20例,其中在初诊中被误诊者为10例,误诊率50%。结论本组肺栓塞的误诊率较高,除医者经验不足与重视不够外,与未深入学习与尊从肺栓塞的诊断程序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刘中春 《河北医学》2008,14(11):1328-1330
目的:分析心电图改变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作用,讨论肺栓塞的心电图诊断要点.方法:选择2000年至2007年在我院就诊的30名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变化.结果:心电图改变者28例(93.3%),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1例(36.7%),早搏18例(60.0%),心房颤动4例(13.3%),肺性P波6例(20.0%),SⅠQⅢTⅢ现象6例(26.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1例(36.7%),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16.7%).结论: 通过对心电图的变化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对诊断肺栓塞有一定价值,在基层单位尤其实用.  相似文献   

13.
空气栓塞动物实验是病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法存在经费开支大、实验时间过长、易污染实验室等弊端。通过制作该实验的教学光盘教学不仅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节约实验经费和师资。  相似文献   

14.
肺栓塞的诊断进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莉  张承宗 《医学综述》2007,13(15):1147-1149
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本文简述了肺栓塞的一般检查方法及特殊检查方法,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V/Q)、CT肺血管造影(CTPA)、肺动脉造影是确诊或除外肺栓塞的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赵梦华  石建平  徐宝元 《医学综述》2012,(19):3223-3225
虽然临床指南可为急性肺栓塞(PE)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急性PE的最优化治疗目前并不十分明确,现讨论大块PE和次大块PE的溶栓治疗。结论为轻、中度PE患者溶栓治疗的风险明显大于获益,因而不应给予溶栓治疗。大块PE患者非常明确可从溶栓治疗中获益,因此只要没有禁忌证就应给予溶栓治疗;次大块PE患者是否给予溶栓治疗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难题,需权衡患者的获益和风险。  相似文献   

16.
李华兴  刘文叶  付静  姜淑娟 《医学综述》2007,13(17):1352-1355
针对肺栓塞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相关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PE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 56例患者中肺动脉栓塞34例,肺动脉栓塞病例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性充盈缺损。结论多排螺旋CT是一种有效、无创性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8.
张法明  李晓莹 《医学综述》2006,12(16):979-981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的诊断通常是根据临床表现加上1项或多项辅助检查确诊。一般性的检查方法有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血浆D-二聚体等,而肺动脉造影、肺通气/灌注扫描、CT肺血管造影是确诊或除外肺栓塞的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空气栓塞建立家兔慢性栓塞肺动脉高压的可行性,并研究肺血管重构。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C)、空气栓塞1组(air embolization 1,AE1)、空气栓塞2组(AE2)、空气栓塞3组(AE3),经过多次预实验的总结,后3组每日分别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入洁净空气0.6ml[0.05ml/(min·kg)]、0.8ml和1.0ml,连续28天后测定4组家兔肺动脉收缩压(PASP)、舒张压(PAD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内皮素-1测定;光镜下结合图像软件观测肺小动脉的病理变化,中膜厚度比值(WT),新生内膜和血管阻塞计分(VOS)。结果 与C组肺动脉压力和RVHI、内皮素-1比较,AE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E2组PADP和RV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SP、mPAP和内皮素-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3组均显著增高(P均<0.05)。肺小动脉病理:与C组比较,AE1组肺小动脉未见变化,AE2组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WT,新生内膜形成和VOS均出现轻度改变(P均<0.05),AE3组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WT,新生内膜形成和VOS均升高(P均<0.05)。结论 家兔持续空气栓塞28天后成功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出现肺血管重构。该模型较为理想、经济。  相似文献   

20.
吴磊  王志铭 《医学综述》2008,14(10):1575-1577
肺动脉栓塞起病急、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诊断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肺栓塞检出率日益增加,而计算机体层成像(CT)尤其是CT肺动脉造影技术在肺栓塞诊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主要介绍CT应用于肺动脉栓塞诊断的研究进展以及CT肺动脉造影技术在诊断和评价肺动脉栓塞程度中的应用,同时阐述该技术的不足,探讨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