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针内关与五输穴对正常人左心功能的效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十二经脉分为12个实验级,采用同一的6×6拉丁方实验设计,在同等条件下观察电针五输穴和内关穴对正常大学生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效应差异。结果发现,在电针前后,井穴组、经穴组以及合穴组的PEPI、PEPI/LVETI比值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荥穴组的PEPI、LVITI以及PEPI/LVETI比值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5、P〈0.o1)和P〈0.001),内关组的Q—S_2I、PEPI以及PEPI/LVETI比值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输穴组的STI各指标在电针前后的差别则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内关穴仍能特异地对左心功能施加影响;而在内关穴与五输穴之间以及五输穴本身之间,则存在着一定的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6×6拉丁方实验设计。按十二经脉分为12个实验组,分别在子时(00:00)、寅时(04:00)、辰时(08:00)、午时(12:00)、申时(16:00)、戍时(20:00)电针正常人的内关穴和五输穴。结果发现,电针内关和各经的五输穴,对STI各指标影响的差异不明显,只有心经的神门与少冲、内关之间,三焦经的关冲与液门之间的PEPI以及PEPI/LETI比值的差别有着显著意义。不同性别间亦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时辰针刺各经的不同穴位却可使STI各指标发生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抗创伤痛与血浆褪黑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过痛阈筛选的192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截肢,不电针)、空白电针对照组(不截肢,仅电针)、截肢模型组(只截肢,不电针)、截肢电针组(截肢,同时处以电针),每组8只;电针穴位选择为健侧的“足三里”穴、“环跳”(动物穴位需加引号)穴。每组均设置6个时间点:8:00(ZT0)、12:00(ZT4)、16:00(ZT8)、20:00(ZT12)、24:00(ZT16)、4:00(ZT20),在相应的时间点对动物进行处理,每一时间点处理结束24h后处死动物,取血浆,采用EuSA法测定血浆褪黑激素水平。结果:正常大鼠血MT浓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截肢后血浆MT浓度明显降低,节律出现双峰的变化趋势;截肢同时施加电针对血浆MT浓度较截肢模型组有所升高,昼夜节律与空白电针组相近。结论:针刺作为一种较轻微的应激刺激,对正常动物的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功能有一定影响,且能对抗创伤痛所致的MT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孤束核c—fos表达及胃内压的影响,阐明NTS可能是内关、足三里穴共同调节胃功能的—个重要的延髓初级中枢。方法采用抗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结果(1)造成大鼠胃扩张模型后,NTS内c—fos的表达增加,而电针足三里、内关穴组与胃扩张模型组比较,NTS内FOS阳性细胞数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穴组NTS内FOS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电针偏历穴、合阳穴组(P〈0.01)。(2)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穴组能显著升高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P〈0.01),其胃内压升高程度高于电针偏历穴、合阳穴组(P〈0.01)。结论NTS是针刺内关、足三里穴共同调节胃功能的整合中枢之一;经穴对脏腑的调控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辰电针十二脏腑俞穴对正常人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12×12拉丁方实验设计。分别在酉时(18:00)、戌时(20:00)、亥时(22:00)、子时(24:00),丑时(02:00)、寅时(04:00)、卯时(06:00)、辰时(08:00)、巳时(10:00)、午时(12:00)、未时(14:00)和申时(16:00)电针正常人的十二脏腑俞穴。结果发现,(1)电针十二脏腑俞穴,对收缩时间间期(STI)各指标影响的差异不明显。(2)不同时辰电针十二脏腑俞穴对正常人的STI有着效应差异。(3)不同青年人的针灸效应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络穴对正常人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12×12拉丁方实验设计。分别在酉时、戌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末时和申时电针正常人的十二经络穴。结果发现,①电针十二经络穴,对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浆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影响的差异不明显。②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络穴对正常人的T3、T4和TSH有着效应差异。③不同青年人的针灸效应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以正常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按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了电针阴经、阳经五输穴开穴对心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效应差异。结果发现,(1)阴经五输穴电针前后,除井穴组、原穴组、经穴组、合穴组的LVETI外,各组的Q-S2I、PEPI、LVETI和PEPI/LVETI比值电针前后之间的差别都有着显著意义(P<0.05、P<0.01、P<0.001)。(2)阳经五输穴电针前后,除原穴组的LVETI和PEPI/LVETI比值、经穴组的PEPI和PEPI/LVETI比值以及合穴组的LVETI外,各组的Q-S2I、PEPI、LVETI和PEPI/LVETI比值电针前后之间的差别都有着显著意义(P<0.05、P<0.01、P<0.001)。(3)阴经、阳经五输穴之间比较,经穴组的LVETI、井穴组和经穴组的PEPI/LEVTI比值电针前后差值间的差异有着显著意义(均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按照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电针,阴经、阳经五输穴开穴的电针效应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痛阈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效应及其氧代谢机理。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经非穴组。于电针前后分别检测大鼠痛阈及血清SOD、MDA等指标。结果电针后,电针穴位组大鼠痛阈、SOD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非经非穴位组SOD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痛阈、MD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穴位组痛阈、SOD含量明显高于电针非经非穴组(P〈0.05),MDA含量明显低于电针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电针穴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电针镇痛情况下血清SOD含量明显升高,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针刺调整氧代谢,减少或消除氧自由基可能是电针镇痛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徐凤纳甲法阳经开穴电针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合理内核,按徐凤钠甲法的十日穴接时取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电针各阳经同一五输穴开穴对正常人心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效应差异。结果发现,按时电针后,六条阳经的同一输穴开穴对STI各指标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各井穴组的电机械收缩总时间指数值(Q-S2I)电针前后差值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按照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电针,各阳经同一五输穴开穴的电针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大鼠心率变异性的改变以及电针双侧内关穴对心脏生理的调整效应,为针刺戒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按剂量逐日递增原则,每日2次,连续9天皮下注射海洛因,第10天用纳洛酮催促戒断,确定海洛因依赖模型的建立;再将实验组分为非电针组、电针内关穴组和电针非穴位组,每组8只动物;非电针组继续给予海洛因维持剂量,电针内关穴组停止给药,处于自然戒断状态,同时选取内关穴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连续7天;电针非穴位组选取双侧肋下4个固定非穴点,治疗同内关穴组;对照组按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组各自进行30分钟心率变异性取样,对大鼠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海洛因依赖大鼠非电针组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标准差(SDSD)、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均降低(P〈0.01),LF、HF也降低(P〈0.01);LF/HF比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电针组比较,电针内关穴组SDNN、SDSD、rMSSD均升高(P〈0.05),LF、HF也升高(P〈0.05),LF/HF比值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非穴位组各项指标与非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NN与LF呈显著正相关(r=0.864,P〈0.01),rMSSD与HF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1)。结论:海洛因依赖大鼠心率变异性降低,自主神经调控功能降低;电针内关穴可以使海洛因依赖大鼠降低的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迷走活动加强,交感-迷走神经的均衡发生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得到良性调整。  相似文献   

11.
12.
13.
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该技术使得从假说驱动的研究方法转变为研究后产生新的假说。再没有必要提前确定将要研究的基因或基因组。取而代之,研究人员可以检验整个基因组成一实际上是几个有机物和全部与某一特殊生物过程有关基因组,可同时被辨认。反过来与传统的研究方法做一比较,此改变同时伴随着研究术语的改变。人们不再只是简单的研究基因表达。用基因芯片,笔者现在可进行基因学研究。也就是将大量基因同时表达出来。最初,基因芯片被用于某些与基因表达有关的生物过程的研究,如细胞周期调节或疾病的分类,如癌症。然而现在随着基因芯片的普及和研究领域的增加而致费用减低,使得基因芯片技术被应用于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当今已被用于农业研究,毒素学和食品检疫等研究领域。另外,尽管基因芯片起初是被设计基因表达的检测,现在它们被用于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在过去几年中,蛋白质、细胞、组织及小分子芯片相继出现,使基因芯片技术进入更广泛的研究领域。该综述意在一般性回顾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描述与基因有关的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同时涉及实验设计及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14.
Birth asphyxia is frequent and often severe, occurring in about 10% and 1% respectively of all births; in a third it is unexpected. Delivery rooms must be organised and equipped and trained staff readily available so as to provide appropriate and timely resuscitation of the newborn. Simple procedures designed to prevent hypothermia, maintain a patent airway, improve oxygenation and ventilation are sufficient for the majority of babies. Circulatory support and biochemical resuscitation will be needed in a few.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abnormalities, the long term prognosis for newborns who respond promptly to resuscitation is good. Every baby, no matter how severely asphyxiated must therefore be promptly and vigorously resuscitated. Only those with a Apgar score of less than 4 at 10 minutes, prolonged hypotonia or seizures have a poor prognosis. With the need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understood and met, research is now being directed at neuroresuscitation.  相似文献   

15.
Doctors at table     
A H Robb-Smith 《JAMA》1973,224(1):28-34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Kempa  Rick 《JAMA》2005,294(13):159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