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胎十二指肠壁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IR肽能神经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方法①苏木精-伊红染色;②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第14周开始,胎儿十二指肠壁黏膜下层、肌层间结缔组织中偶见SP能、CGRP能神经纤维及神经元免疫反应产物,反应渐强,神经元从浅棕色到深棕色,神经纤维呈串珠状或点线状.从SP、CGRP免疫组织化学相邻切片上看,两者部分存在共存现象.结论人胎十二指肠壁存在SP-IR、CGRP-IR能神经,黏膜下和肌间神经丛存在SP-IR、CGRP-IR肽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它们在发生、分布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镀银染色铺片法对婴儿空肠肌间神经丛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为空肠的ENS发生以及生理、病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大体解剖新鲜婴尸,取空肠应用镀银染色铺片法观察。结果:婴儿空肠肌间神经丛由神经纤维束和神经节组成,呈与肠管共同始终的连续网格状结构,神经节细胞形态呈高度的异质性,神经细胞平均密度为878个/cm^2。结论:婴儿空肠肌间神经元数低于成人和其他实验动物。婴儿空肠肌间神经丛的形态和其他实验动物及成人基本相似。但从神经细胞的形态来看,则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空肠粘膜内神经元是ENS中粘膜神经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廖洪  许才绂 《医学争鸣》1993,14(6):445-448
作放射免疫分析法系统测定儿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组织的胃动素浓度,发现在人胚胎脑脊髓和胃肠道中均有不同浓度的MTL,肖化器官组织MTL含含量普遍高于脑脊髓组织,所有器官的MTL含量均胎龄增大,呈逐渐上升趋势,且消化器官上升趋势较脑脊髓明显,在CNS中,垂体MTL出现最早,以垂体,脊髓,小脑量较高,但各部位间无显差异,在消化系统中,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胃,横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出现MTL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人胎小肠肥大细胞与肽能神经的分布和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胎小肠壁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反应性(IR)肽能神经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探讨小肠壁内肥大细胞(MC)与SP、CGRP-IR肽能神经的关系。方法取人胎小肠分别进行甲苯胺蓝(TB)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第14周开始,胎儿小肠壁黏膜下层、肌层间结缔组织中偶见SP能、CGRP能神经纤维及神经元,免疫反应渐强,神经元从浅棕色到深棕色,神经纤维呈串珠状或点线状;从小肠壁TB特殊染色MC和SP、CGRP免疫组织化学相邻切片上看,部分MC内存在SP、CGR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结论人胎小肠壁黏膜下和肌间神经丛存在SP-IR、CGRP—IR肽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某些MC共存有SP—IR、CGRP-IR肽能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ThehistochemicallocalizationofnitricoxidesynthaseinmouseintestinesWeiLichun(魏丽春),GuoYao(郭鹞)(DepartmentofRadiationMedicine,Fou...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胎儿胃、小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方法采用银浸染色方法,对12例胎儿的胃、小肠内分泌细胞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胃、小肠中的内分泌细胞(嗜银细胞)呈锥体形、柱形、圆形、梭形、不规则形等。在小肠固有膜结缔组织中有散在的嗜银细胞。该细胞主要分布于小肠绒毛上皮、小肠腺及十二指肠腺,胃部较少,其中以十二指肠最多,空肠、回肠顺次递减,而十二指肠乳头又明显高于十二指肠其他部位,在这些部位有时可见该细胞抵达腺腔,并有颗粒释放于腺腔内。结论胎儿胃肠道含有内分泌细胞,其形态多样,主要分布于小肠及十二指肠乳头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枳壳提取物对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不同肠段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肠平滑肌实验方法,利用BL-410生物机能分析仪记录给药前后大鼠各肠段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和频率,探讨不同浓度枳壳提取物对各肠段收缩的影响。【结果】随着枳壳提取物浓度的不断增加,对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够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平滑肌收缩功能的亢进,使阿托品所致平滑肌的舒张作用进一步增强。而枳壳提取物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4个肠段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的强度不同,其中对回肠的作用最强。【结论】枳壳提取物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强弱表现为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8.
赵高峰  叶飞  张骏鸿  陈其城 《广东医学》2016,(12):1757-1760
目的:研究围术期足三里穴位电针疗法对阑尾切除术大鼠胃肠纵形肌肌条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电针组、造模组、造模+电针组、造模+假电针组。大鼠麻醉后,行阑尾切除术造模。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操作,造模组仅行阑尾切除术,电针组和造模+电针组行双侧足三里电针,造模+假电针组双侧足三里穴插上针灸针但不通电,电针治疗1次/d,连续7 d后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胃体和胃窦的纵形肌肌条。结果造模+电针组十二指肠纵形肌肌条的振幅明显强于造模组(P<0.05),造模+假电针组十二指肠纵形肌肌条的振幅明显弱于造模+电针组(P<0.05);造模组空肠纵形肌肌条的振幅明显弱于正常对照组和电针组( P<0.05);电针组回肠纵形肌肌条的振幅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也强于造模组、造模+电针组(P<0.01);造模组胃体纵形肌肌条的振幅明显弱于电针组(P<0.05);造模+假电针组大鼠胃体纵形肌肌条收缩波频率高于造模组(P<0.05);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胃窦的胃肠纵形肌肌条收缩波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增强大鼠回肠和胃体纵形肌肌条收缩振幅,电针对大鼠十二指肠纵形肌收缩的作用比只针刺而不通电刺激要强;阑尾切除手术后大鼠空肠纵形肌收缩的振幅减弱,电针刺激对阑尾切除术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胃窦的纵形肌肌条收缩波频率变化并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激肽A(NKA)在大鼠十二指肠发育中的表达及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和图象分析系统研究大鼠胚胎13d至成年十二指肠中NKA的表达情况。结果首先于胚胎14d的肌间丛处出现NKA-IR的表达,随发育相继出现在纵肌、环肌、绒毛、粘膜丛、小肠腺周、粘膜肌、粘膜下层、粘膜下丛、深肌间丛,生后30d已具备成年大鼠的分布特征。结论NKA在十二指肠的发生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即生前1周至生后1周和生后1月末;NKA-IR细胞可能是肠道内分泌NKA的内分泌细胞;NKA可能与十二指肠功能的建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不同动物十二指肠和回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进行形态计量学比较,为小肠的生理、病理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取入、兔和大鼠十二指肠、回肠,常规组织学制片HE染色和PAS反应,镜下观察并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两段小肠环形肌均比纵形肌厚,自身比较P〈0.05,P〈0.01,但回肠纵行肌比十二指肠纵形肌有所增厚。入的肌间神经丛最大并且所含神经元的个数最多;三种动物神经丛体积比较P〈0.01。结论三种动物肌层厚度与肌间神经丛形态计量学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