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O2气腹对于糖尿病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行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气腹压水平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0例,Ⅰ、Ⅱ组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压力分别为为12、15 mm Hg;Ⅲ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于术前1 d,术后1、24、48、72 h分别测定血清中ALT、AST及TBIL的浓度。结果:Ⅰ、Ⅱ组术后1、24、48 h血清ALT、AST、TBIL浓度均高于术前及Ⅲ组,Ⅱ组术后72 h血清ALT、AST、TBIL浓度均高于术前及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术后血清ALT、AST、TBIL浓度也较术前升高,但仅术后24 h高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ALT、AST、TBIL均高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气腹压力引起的术后肝功能异常程度相对采用高气腹压力明显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CO2气腹压对高海拔地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探讨高海拔地区低气腹压行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在高海拔地区选择90例慢性胆囊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据术中气腹内压的不同,分为三组:低气腹压10mm Hg组、中气腹压12mm Hg组、高气腹压14mm Hg组,分别在术前1天、术中0.5h、术后第1、3、5天,取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术中分别取三组患者少许肝组织(气腹作用时间点相同取肝组织),分别测定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三组患者年龄构成及术前肝功能无明显差别,在海拔3 300m左右的青藏高原地区,CO2气腹压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引起肝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10mm Hg的气腹压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气腹压力越高,对肝功能的影响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尤其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较为显著,且以术后第三天最为显著,而对碱性磷酸酶、间接胆红素无显著影响;术中0.5小时,三组各项指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与低气腹压组和中气腹压组相比,高气腹压组患者肝细胞内MDA活性显著增高,而SOD、GSH、CAT活性显著降低。结论:在高海拔地区地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压应选择与平原地区有区别,应选用低气腹压力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气腹压和不同气腹时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60例,按气腹压力和气腹时间分为4组。Ⅰ组为常规气腹压(10~14 mmHg)、气腹时间<1h;Ⅱ组为常规气腹压、气腹时间>1 h;Ⅲ组为高气腹压(15~17 mmHg)、气腹时间<1h;Ⅳ组为高气腹压、气腹时间>1 h。4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 d抽血检测血清PA含量。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术后1、3 d血清P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其他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气腹压、长时间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明显降低,可快速地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传统开腹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低位直肠癌且肝功能正常需行直肠癌根治术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13例病人随机分为腹腔镜组59例和开腹组54例,并分别按腹腔镜方法或开放法实施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术前、术后第1、3、7d。分别取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DBIL、GGT、ATB、ALP。结果两组病人年龄结构及术前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上述指标术后第3d即明显下降,至术后第7d达正常水平,且所有病人术后顺利恢复。两组术后血清ALB均有下降,血清DBIL、GGT、ATP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与开腹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对肝功能均有一过性影响,不影响病人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9例开腹胆囊切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血测定术前、术后24h,48h及72h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病人术后24h和48hALT和AST水平明显增高,而开腹切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引起肝脏转氨酶的暂时性升高。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方法 通过确定胃电图振幅、频率及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等几项指标联合观察了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及18例开腹胆囊切除患者.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患者手术前后胃电图振幅、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开腹切除术组患者术后第1~2天胃电图振幅、频率与术前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开腹胆囊切除术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较开腹胆囊切除术后快,为临床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可早期进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15例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分别在10—12mmHg(A组,9例)和13~15mmHg(B组,6例)二氧化碳气腹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A组无明显变化,B组术后第1天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肌酐清除率明显下降,尿量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CRF患者在10~12mmHg气腹下行LC安全,高气腹压可导致肾功能可逆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徐伟全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147-14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并肝硬化患者7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各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患者采用常规四孔法,常规建立气腹,取头高脚低左侧倾斜体位,术中维持气腹压11-12mmHg;开腹胆囊切除术组患者在右肋缘下做切口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胆总管损伤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手术胆总管损伤发生率均较开腹胆囊切除术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肝硬化较开腹胆囊切除术优势明显.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时,不同CO2 气腹压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老年患者90例分为A(气腹压为10mmHg)和B(气腹压为15mmHg)两组,对比术中呼吸、循环血气参数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术中呼吸、循环血气参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10mmHg气腹压是老年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理想的气腹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分析传统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胆囊良性病变患者80例,根据所行术式不同分为开腹组(34例)与腹腔镜组(46例),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AST、AL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术后1 d时较术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开腹组升高幅度大于腹腔镜组(P<0.05),术后5 d时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7d时肝功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优于开腹手术,两种术式在术后早期均对肝功能有一定程度影响,腹腔镜手术相对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胆囊良性病变且肝功能正常需行胆囊切除术者,按患者对手术方案的意愿分别行OC和LC(各21例),分别在术前1d、术后第7天测定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ALB)和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3、CD4、CD8、NK细胞的百分比、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补体C3、C4含量),对两组各项指标的术后与术前的差值行非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的各项指标的术后与术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与OC对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LC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6例胆囊良性病变且肝功能正常需行胆囊切除术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LC前1 d、术后第1、3、7天测定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ALB)和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3、CD4、CD8、NK细胞的百分比、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补体C3、C4含量)。结果:ALT、AST、TBIL在术后第1天较术前升高,术后第3天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达正常水平;ALB在术后第1天较术前降低,术后第3天明显升高,术后第7天达正常水平;免疫功能指标在术后各时间点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后患者肝功能降低了,但可迅速恢复,免疫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门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对照组单独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疗程24周,比较两组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数值及肝脏超声评分.结果 治疗组的TBIL、ALT、AST、ALP、GGT、CHOL、TG、LDL-C及超声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LT、AST、GGT、CHOL及超声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ALT、AST、ALP、GGT、TG及超声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血脂及超声评分有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直肠癌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结束时的肝功能检验指标的变化以及其与HLA-DRB1、HLA-DQB1多态性的关联,以期找到直肠癌化疗副损伤的相关基因。方法选取78例直肠癌患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其HLA-DRB1、HLA-DQB1的多态性。同时检测直肠癌患者化疗前和化疗结束时的肝功能检验指标,包括:TBIL、DBIL、TP、ALB、ALT、AST、ALP、GGT。结果 HLA-DRB1*07有可能是化疗对ALB、ALT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RB1*08有可能是化疗对ALB、ALT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RB1*09有可能是化疗对ALB、ALT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RB1*12有可能是化疗对ALB、ALT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QB1*02有可能是化疗对ALB、ALT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QB1*05有可能是化疗对ALB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QB1*06有可能是化疗对ALT损伤的抵抗基因,同时HLA-DQB1*06也可能是化疗对ALB损伤的敏感基因。结论 HLA可能是肿瘤化疗副损伤的标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γ-谷氨酰转肽酶( GGT)、碱性磷酸酶( ALP)、总胆红素( TBIL)检测在鉴别原发性肝癌( HCC)及肝内胆管癌( ICC)中的应用。方法:对98例HCC患者和125例ICC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BIL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ICC组患者的ALT、AST、GGT、ALP、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HCC组(P<0.01)。 ICC组患者的ALT、AST、GGT、ALP和TBIL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HCC组(P<0.01)。5项指标联合检测异常率ICC组亦明显高于HCC组(P<0.01)。 ICC组GGT水平与ALT、AST、ALP升高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TBIL无相关关系。结论:ALT、AST、GGT、ALP、TBIL在ICC组均有明显升高,对HCC及ICC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卫 《中外医疗》2014,33(7):40-41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选取60例健康的志愿者,分别对其溶血血清和未溶血血清的白蛋白(ALB)、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胺酰转氨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总胆红素(TBIL)进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显示60例体检者溶血血清标本的ALB、TP、ALT以及AST指标要显著高于未溶血血清标本(P〈0.01),而溶血血清标本的GGT、ALP、DBIL、TBIL等指标则均显著低于未溶血血清指标(P〈0.01)。结论溶血标本能够显著影响肝功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上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发性肝硬化比格犬肝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血清生化改变,以建立适用于GLP的实验动物背景资料。方法下肢静脉采血制备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ALT、AST、TP、ALB、ALP、TBIL、TC、TG、GGT等肝功能指标,比较患病动物与同期空白对照组动物上述指标的差异;对比格犬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光学显微镜下描述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与同期空白对照组动物相比,患病动物ALT、AST、ALP、TBIL、GGT显著升高,ALB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织相比,肝硬化的肝细胞呈结节状再生、排列紊乱,形成数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周围被增生的胶原纤维所包裹。结论需加强比格犬自发病变的病理监测,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动物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对T2DM患者肝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T2DM并发NAFLDS且未曾接受过任何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阿卡波糖组30例,达格列净组38例,分别给予阿卡波糖150 mg·d-1+二甲双胍2000 mg·d-1和达格列净10 mg·d-1+二甲双胍2000 mg·d-1治疗24周。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资料,入院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和肝功能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计算HOMA2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肝功能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计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评分(NAFLDFS)。对2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阿卡波糖组患者FBG、HbA1c、AST、GGT和ALP水平及HOMA2-IR均明显降低(P<0.01),TBIL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达格列净组患者FBG、HbA1c、AST、ALT、GGT和ALP水平及HOMA2-IR和NAFLDFS明显降低(P<0.01),TBIL和DBIL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与阿卡波糖组比较,达格列净组患者FBG、AST、ALT、GGT及ALP水平和NAFLDFS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达格列净能改善T2DM并发NAFLD患者的肝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糖和体质量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肝功能及血脂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肝功能、血脂变化与中毒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54例,轻、中、重度毒各18例,中毒24h内抽取静脉血,采用7600日立全自动化分析仪检测并比较轻、中、重度中毒患者血清中碱性磷酸酯酶(AKP)、谷氨酰转移酶(GG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前白蛋白(PA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结果:随着中毒程度加重血清TBIL、ALT、AST明显升高(P〈0.01),PAB、TC、TG明显降低(P〈0.01),重度中毒组变化最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LB、AKP、GGT随中毒程度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肝功能及血脂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有机磷农药中毒程度,评估患者预后,对早期有效护肝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