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并以下肢为多见。下肢DVT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且易误诊、漏诊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下肢DVT的诊断提供依据。积极抗凝及活血化瘀治疗是治疗下肢DVT安全、简便的方法。现将我院近年低分子肝素加红花注射液治疗 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DVT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36例为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住院病人 ,男 2 1例 ,女 15例 ;发病年龄 38~ 81岁 ,平均5 8 3岁。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DVT在缺血性脑卒中后 1周内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妇产科、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收治的围生期下肢DVT孕产妇68例.对68例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时间、发生部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治疗及母儿结局等.结果 (1)发生时间及发生部位:围产期DVT产褥期较妊娠期更为常见(69.1% vs 30.9%).左下肢DVT明显高于右下肢 (85.3% vs 14.7%).(2)危险因素:围生期不规律检查、低龄或高龄、长期卧床、存在妊娠合并症或内科疾病和既往DVT病史或血栓家族史是DVT发生主要危险因素.(3)患肢肿胀、疼痛、压痛及不同程度发热是DVT的常见首发临床表现.(4)影像学及辅助检查:68例DVT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辅助检查:D-二聚体阳性(89.7%)对于DVT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1)孕产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产褥期,剖宫产后DVT发生率高于经阴道分娩.(2)不规律产检、剖宫产术、卧床时间>3 d、存在妊娠合并症、病理产科及合并内科疾病是下肢DVT的重要危险因素.(3)下肢DVT时,首发临床症状以患肢肿胀最常见,其次为疼痛及发热.(4)静脉超声多普勒及D-二聚体是早期发现DVT的有效检查方法.(5)全身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警惕其下肢DVT可能,及时诊断、治疗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改善其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的彩色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及其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5例有症状的下肢DVT患者行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其中68例血栓累及股静脉的患者同时逆行扫查髂静脉及下腔静脉.结果 85例下肢DVT患者急性期51例,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4例,管腔内实性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被压瘪或消失,CDFI示血流充盈缺损或消失,PW未引出血流频谱或频谱波形不正常是DVT的特征性表现.腹部大血管扫查发现髂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的血检、瘤栓形成、左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髂静脉炎性粘连等是导致下肢DVT的病因.结论 彩色超声对下肢DVT的诊断明确,联合髂静脉、下腔静脉及周围组织的扫查可提高DVT病因的检出率,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允知  刘晓钟 《海南医学》2008,19(10):82-83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髓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47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23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24例,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索预防性治疗.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均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 未用药组中有11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47.8%.用药组中有4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21.7%,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发现术中术后出血增多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出血性卒中患者穿戴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发病后均给予20%甘露醇脱水、止血药物等常规治疗。预防组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穿戴弹力袜;对照组患者不穿戴弹力袜。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1、7、14 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无一例发生下肢DVT,对照组发生下肢DVT13例(32.5%),其中8例(20.0%)发生在瘫痪侧,5例(12.5%)发生在腘静脉以下,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DVT是安全有效的,应该加以提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为护理工作提供相关依据,以便能够为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方法 196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48~72 h内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若在此范围外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症状、体征,即刻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调查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发生DVT患者39例,发生率为19.9%(39/196),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74.4%(29/39);术后3 d内发生DVT32例,占发生率的82.1%(32/39);该组发生DVT均为远端血栓.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多发生在术后早期,症状常常隐匿,应及早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给予重点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我院ICU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调查医院收治的ICU患者中,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原发症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247例ICU患者发生DVT发生42例,发病率为17.01%;年龄>60岁(P<0.01),脑卒中(P<0.05),骨关节置换术后(P<0.05),机械通气的时间≥72 h(P<0.05)为DVT发生高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存在多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提高医护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认识.有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可以减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5岁以上、卧床时间大于3天的住院患者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物理方法预防;试验组行物理方法+低分子肝素预防.分别于入院14天查血常规、凝血全项,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对照组3例发生DVT,发生率8%,实验组Ⅰ例发生DVT,发生率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预防内科老年卧床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长统靴型间歇充气装置(IPC)预防大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试验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后每4小时1次,每次30分钟间断应用长统靴型间歇充气装置,患者能够下床后改为每日3次,直至出院.术后3~8天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均记录血栓发生的部位(大腿或小腿).结果 术后3~8天超声检查,试验组DVT发生率为18%,对照组为49.3%,均为远端DVT,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方面,与无血栓形成患者比较有明显区别.结论 长统靴型间歇充气装置能有效降低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且应用更为方便. 随着年龄增长、卧床时间的延长和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DVT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5例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抗凝;肝素组给予普通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血管彩超检查情况.结果:UFH组总有效率达95.24%,LMWH组总有效率达93.02%,两组间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UF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LMW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DVT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征,以及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08例,入院24 h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及无DVT患者。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D-二聚体、Ⅷ因子、VWF等水平。结果 10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11例(10.1%)合并DVT,97例(89.9%)未合并DVT。DVT组与无DVT组的临床特征比较,DVT组患者住院时间长(P〈0.001),使用无创呼吸辅助通气人数多(P=0.024);卧床时间〉3 d(P=0.001)、Ⅱ型呼吸衰竭(P=0.011)、近期吸烟(P=0.002)的患者更易合并DVT;白细胞总数(P=0.005)、D-二聚体(P〈0.001)及血浆Ⅷ因子(P=0.009)水平较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合并DVT。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DVT的发生率为10.1%;DVT累及以肌间静脉最常见;卧床时间〉3 d、使用无创呼吸机、近期吸烟、Ⅱ型呼吸衰竭,以及白细胞总数、D-二聚体增高、Ⅷ因子水平升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9至2009年12例儿童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89至1999年间,儿童DVT患者在住院儿童患者的发生率为万分之0.52;2000至2009年间,发生率为万分之3.18.尽管其发生率不高,但近10年来,呈上升趋势.12例儿童DVT患者中,感染和创伤所致的儿童DVT各占3例,是儿童DVT的主要病因.静脉导管置入所致为2例.其他病因包括肾病综合征,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先天性血浆蛋白C缺乏各1例.2例患者合并肺梗塞,1例新生儿因患核黄疸,最终因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抗凝是治疗儿童DVT的主要方法,尤其在新生儿DVT患者中,仅抗凝治疗可达到良好效果.9例儿童DVT患者同时接受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由于儿童DVT发生率的不断升高和治疗的特殊性,临床上应引起对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脑卒中病人并发的深静脉血栓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对策。方法:分析54例脑卒中伴发的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特点,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静脉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脑卒中病人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14%,70岁以上为61%;最多见的原发病为脑梗塞18例(33%),脑栓塞14例(26%),脑出血10例(18%),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22%),继发肺动脉栓塞29例(54%)中死亡4例(14%)。结论: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易致急性肺栓塞,有很高的死亡率,应对高龄的、长期卧床的并有深静脉血栓倾向的中风病人给予必要的预防;溶栓与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规律进行相关探讨,同时探究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600例PICC置管术后患者DVT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观察期间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使用LMWH并进行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复发情况,将同期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LMWH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PICC置管术后DVT发生率为7.00%,其与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感染、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有明显的关系;应用LMWH后,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过LMWH的患者DVT发生率为7.00%,差异显著(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DVT概率较高,其与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感染、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有明显的关系;通过LMWH的使用以及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对DVT的发生率进行显著的减少,同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2月连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调查DVT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入组患者579例,共检出急性DVT 114例(19.69%).DVT组与对照组年龄、DVT病史、DVT家族史、血管疾病史、深静脉穿刺史、瘫痪、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FIB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是脑卒中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DVT发病率高,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是DVT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多普勒血管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对146例DVT患者共178侧下肢分别进行深静脉的多普勒血管检查及彩超检查,并以彩超作为诊断标准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彩超对于诊断DVT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多普勒血管检查对股、胭静脉病变的阳性诊断率为97.9%(142/145),对下腔静脉、髂静脉、胫前、胫后和腓静脉以及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诊断价值低于彩超检查。结论在诊断DVT时,彩超因具有优于多普勒血管检查的优势,可作为诊断的主要手段,多普勒血管检查可以作为初筛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不应作为诊断DVT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并探讨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24 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45例,在患者脑出血后10~14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得出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病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中79例患者发生DVT,发病率为32.24%,其中39例(49.37%)无DVT的临床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 =1.73,95%CI =1.12~2.98)、下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OR =4.13,95%CI =2.15~8.97)、连续卧床时间≥3 d(OR =4.73,95%CI =2.25~9.78)、Wells评分≥2 分(OR =3.54,95%CI =1.62~6.67)、入院时D-二聚体高(OR =3.06,95%CI =1.01~3.49)是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OR =0.55,95%CI =0.28~0.96)。结论:中老年人脑出血后DVT发生率较高,接近一半的患者无DVT临床症状。中老年急性期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建议及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DVT监测和干预,并结合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以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临床效果与可行性。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溶栓后病人 5 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n =2 6 )与对照组 (n =2 6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 2h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 ,疗程 7d。结果 :治疗组总显效率 (基本治愈 +显著进步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1) ,神经功能平分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并且无并发深静脉血栓 (DVT)者 ,未发现自发性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能预防再梗死 ,显著减少梗死病人DVT的发病率。改善病人预后且安全可靠、简便易用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护理在应用内科并发肺栓塞(P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至2015年4月内科并发肺栓塞的高危患者150例,并根据不同的治疗及护理方式分为三组,即IPC联合LMWH治疗组,LMWH组,对照组(各50例),分析各组的治疗疗效及全血粘稠度.结果 三组患者经相应方案干预治疗、护理后:联合治疗组PE发生率4% (2/50),明显低于LMWH组20% (10/50)、对照组40% (2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变化指标有所改善.结论 本研究应用IPC联合LMWH护理方式到内科住院患者中,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6月收治的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5岁。双下肢DVT3例,左下肢DVT8例,右下肢DVIv7例,12/18例双下肢不对称,膝上15cm大腿周径差。均值4.3cm,4/18例无下肢水肿,2/18例患径小于对侧。全部病例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阳性,3/18核素肺灌注示多段肺栓塞,仅1例核素双下肢深静脉扫描示有血栓,男2例未见异常,与同期B超阳性率比有差异。本组病例中,有肿瘤、长期卧床史、术后卧床、制动史12例。18例确诊病人经抗凝、溶栓治疗,5例猝死,1例因其它并发症死亡,总死亡率38.9%死亡病人多系手术科室患者。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直接原因,长期卧床、尤其术后制动为DVT的直接诱因,术后DVT并肺栓塞猝死率高,双下肢彩超及时监测有助早期诊治,规范抗凝、溶栓治疗对减少死亡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