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复发性肠黏膜炎症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目前氨基水杨酸盐类、皮质类固醇类和免疫抑制剂仍然是治疗UC的主要药物,但因其存在原发无反应、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用药时间长等问题,临床应用受限.随着对UC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治疗药物的新剂型、生物制剂等治疗药物进入临床应用,并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显示出优势,而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等亦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及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住院的确诊为UC的2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度及中重度两组,按用药方案不同划分为6个治疗组: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ASP)口服治疗组、美沙拉嗪口服治疗组、美沙拉嗪口服+美沙拉嗪灌肠液/栓剂治疗组、美沙拉嗪口服+糖皮质激素(Glucosteroids, GCS)灌肠治疗组、静脉应用GCS治疗组及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 IFX)治疗组,主要给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用药及局部用药(灌肠液、栓剂),比较UC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及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其中总有效率=缓解率+有效率。 结果 (1)对轻、中度UC患者,美沙拉嗪总有效率高于SASP(92.06% vs.68.18%,P<0.05);美沙拉嗪口服+美沙拉嗪灌肠液/栓剂治疗的总有效率最高(95.16%),美沙拉嗪次之(92.06%),美沙拉嗪口服+ GCS灌肠治疗的总有效率最低(90.63%),3组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P<0.05。(2)对中、重度UC患者,IFX的总有效率高于GCS(100% vs.90.63%,P<0.05)。(3)24例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 RUC)患者,1例手术,6例加用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8例重新规范应用GCS,9例改用IFX,均已过渡至维持治疗阶段。(4)SASP、美沙拉嗪及IFX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27%、2.13%和6.67%。 结论 对轻、中度UC患者,美沙拉嗪口服+美沙拉嗪灌肠液/栓剂为最佳治疗方案。对中、重度UC患者,IFX疗效优于GCS。RUC患者可通过延长GCS使用时间、加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及手术等方法进行补救治疗。UC药物治疗安全性较高,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陈玉洁  郭志国 《海南医学》2023,(9):1357-136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可累及结肠的任何部位,从直肠黏膜炎症开始,并持续向近端延伸。其中急性重度UC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导致紧急结肠切除术的风险增加,常需使用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制剂治疗,包括环孢素、TNF-α拮抗剂、维得利珠单抗、乌司奴单抗及Janus激酶(JAK)抑制剂等,以减轻手术风险。中重度UC最佳治疗策略的选择是复杂的,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临床数据有限,导致实践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本文目的是回顾最新临床文献,以阐述中重度UC的治疗策略和决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拟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难治性便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灌肠方治疗UC难治性便血73例为治疗组,并设50例应用柳氮磺胺吡啶、地塞米松、环丙沙星治疗作为对照组.1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97.3%和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提示自拟灌肠方与柳氮磺胺吡啶、地塞米松、环丙沙星治疗UC活动期难治性便血比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临床意义及其诊治策略。方法 从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9例,克罗恩病(CD)15例]及对照组患者(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5例)血液中检测CMV抗体,并从 UC患者(其中手术标本11例,肠镜下活检标本39例),以及克罗恩病患者(其中手术标本4例,肠镜下活检标本15例),及对照组肠镜下活检标本55例,检测CMV抗体及CMV包涵体。结果 IBD伴CMV感染肠道病变更广泛,多为全结肠炎或右半结肠炎。IBD组CMV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激素难治性UC组全身激素治疗多于非激素难治性UC组(P<0.05),重度、激素难治性UC组CMV IgM抗体阳性率高于非重度和(或)激素难治性UC组(P<0.05),手术UC组血清CMV抗体阳性率高于非手术IBD组(P<0.01),重度、激素难治性UC组CMV包涵体(HE染色)阳性率与非重度和(或)激素难治性U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激素难治性UC组CMV包涵体(IHC)阳性率高于非重度和(或)激素难治性UC组(P<0.01),手术UC组CMV包涵体(IHC)阳性率高于非手术IBD组(P<0.01),重度或难治性IBD常合并或继发有CMV感染经适当的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病情。结论 血清学和组织学(特别是IHC) 联合检测可提高CMV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在重症或激素难治性UC患者检测CMV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检测到CMV感染,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应立即开始,逐渐减弱激素剂量,并停用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清热化湿法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方法:86病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医清热化湿组)44例和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42例,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症状、结肠镜下黏膜改变以及治疗前后血清TNF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和结肠镜下黏膜炎症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清热化湿法治疗活动期UC疗效显著,明显降低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其代表性疾病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IBD传统治疗的效果不十分理想,随着抗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单抗(infliximab,IFX)为代表的生物制剂应用于IBD的临床治疗,黏膜愈合被提出作为IBD维持缓解、预测复发的重要因子,且与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率、降低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等相关。本文从以上几方面综述了黏膜愈合在IBD中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杰 《中原医刊》2007,34(20):33-34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与GnRH-α用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巩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98例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守性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与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及未用药物治疗对比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米非司酮组与GnRH-α组患者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8.94%及88.46%,显著高于未用药组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米非司酮组与GnRH-α组患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0.52%及7.69%,显著低于未用药组的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米非司酮组与GnRH-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用药后E2水平下降至210 pmol/L左右,但仍维持在卵泡早中期水平,而GnRH-α组用药后E2水平显著下降至65 pmol/L左右,达到绝经水平。结论 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巩固治疗有效、方便、价廉、耐受性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王英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1):2629-2633
近年来,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等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方面的应用逐年增多,但由于其安全性较低且继发性失应答率较高等,临床应用受限。随着新型生物制剂不断涌现,IBD的治疗进入生物制剂时代,而新型生物制剂有可能成为IBD药物治疗的主体。本文就新型生物制剂抗黏附分子制剂、抗白介素12/23因子制剂及JAK抑制剂在IBD中的应用现状、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为新型生物制剂在IBD患者中的规范、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治疗组采用微生态制剂美常安联合SASP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并进行组织学严重程度评分,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计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694,3.511,P=0.000,0.003〈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t=3.415,P=0.004〈0.01)。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82.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7.336,P=0.034〈0.05)。结论微生态制剂美常安是治疗UC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