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42-44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用于急性心绞痛中的价值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研究组选择氯吡格雷,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84%,高于对照组79.59%(P0.05)。干预前两组的乳酸脱氢酶、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相比无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运用于急性心绞痛中效果显著,促进血清学指标水平恢复,快速改善相关指标及病情,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加氯吡格雷75mg口服,qd,连用14天(疗程均为两周),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2,周为一疗程。观察对比对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等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仅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UAP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治疗采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qd,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 000 IU,q12 h,5~7 d皮下注射及常规应用倍他乐克、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强化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片75 mg,qd,口服,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及终末事件、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强化组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6例;而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2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有2例出血.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及硝酸酯药物、他汀类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治疗U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以后75mg1次/d,连续14d。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主要的副作用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治疗UA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9例患者。我们给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给观察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每个月硝酸甘油的用量和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大体相同。在治疗后,两组患者每个月硝酸甘油的用量和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每个月硝酸甘油的用量和心绞痛发作次数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大体相当,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有效地减少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的用量,而且安全性高。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笔者将出现症状后24h内就诊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d的基础上接受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生产的氯吡格雷75mg,1次/d,疗程均为4wk。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1mo后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霄  李妹英  杨琳 《河北医学》2007,13(8):975-976
不稳定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一种.包括除稳定性心绞痛以外的劳力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以往我们常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近期在以往的基础上加用新型的抗血小板的药物-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通患者86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心绞痛(UA)近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第一天300mg氯吡格雷,随后75mg每日1次,连续7天。结果 7天后氯吡格雷组复合终点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11.90%比27.50%),P〈0.05;而主要的副作用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 氯吡格雷对于降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的近期(7天)心脏事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赵玉霞 《中原医刊》2007,34(6):80-8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75mg/(次·d),连续14d。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改善临床症状,无一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有效率94%,对照组2例进展为AMI,有效率71%,而主要副作用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硝酸异山梨酯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取急性心绞痛患者107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53例予以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研究组54例予以硝酸异山梨酯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血清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血清CKMB、LD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26%(5/54)与对照组3.77%(2/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绞痛患者予以硝酸异山梨酯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心绞痛症状及心肌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硝酸脂类、他汀类药物、B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口服,连用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达76.67%,明显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心绞痛每周发作的次数治疗后为(2.48±0.12)次,心绞痛每次持续时间(2.13±0.11)min,对照组心绞痛每周发作的次数(4.17±1.82)次,明显多于观察组,且心绞痛每次持续时间为(2.61±0.56)min,明显长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腹泻1例,皮肤瘀斑3例。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该院心内科门诊治疗U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按照UAP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口服;联合组再加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两组连用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并评估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同时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1,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5.0%(2/40)和10.0%(4/40),症状相对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P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安全性较好,机制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hs-CRP、TNF-α和IL-指标,控制血管斑块炎症反应起抗炎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马素霞 《中原医刊》2007,34(15):22-23
目的 通过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氯吡格雷除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之外的抗炎作用。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9例,随机分组为A组(n=44,阿司匹林组),B组(n=4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另选c组(n=25,健康对照组)。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第10、30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用药后30d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A,B两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c组。用药后10d,AB两组病人血清hs—CRP降低。用药后30d,AB两组病人血清hs—CRP进一步降低,且B组较A组下降更显著(P〈0.05)。AB两组MACE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心绞痛发作B组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 氯吡格雷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除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还具有独立的抗炎作用,可显著减轻动脉炎症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41-4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瑞舒伐他汀,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及心肌缺血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入选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吲哚布芬和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氟吡格雷,进行4周的观察.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次数与持续时间、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相当,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盘德辉 《西部医学》2014,(3):325-327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阿托伐他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hs-CR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丁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65例,检测治疗前后IL-6、hs-CR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L-6(0.429±0.094)ng/L、hs—CRP(5.61±0.97)ng/L水平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1.4±0.3)、毛细血管血浆黏度(0.9±0.2)mPa·s、低切全血黏度(9.5±1.9)mPa·s、中切全血黏度(5.8±1.1)mPa·s、高切全血黏度(5.4±1.1)mP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氯吡格雷、阿托伐他丁治疗能够降低IL-6、hs-CR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99-101
目的对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入选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无效9例,占30.0%,总有效率70.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0.52±0.11)次/min,对照组为(1.13±0.29)次/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2.81±0.32)min/次,对照组为(4.48±1.12)min/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0年9月住院治疗的89例ACS患者,根据抗血小板药物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n=46)和对照组(阿司匹林组,72=4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肌钙蛋白变化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72.4%、95.2%)高于对照组(62.8%、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肌钙蛋白变化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7.2%、96.1%)高于对照组(67.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出血情况主要表现为皮下出血点,经减量或停药后自行好转,均未做特殊处理。其中观察组发生3例(6.5%),对照组2例(4.7%),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疗效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于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和对照组(依达拉奉治疗)各32例,比较两组治疗14d后的疗效及治疗前、治疗7d后、治疗14d后两组的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4d后的有效率为93.8%和75.0%,差异显著(P〈0.05)。治疗7d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14d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后7d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