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凉血通瘀方治疗96例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5例,均使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中药凉血通瘀方.治疗21 d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中风病证候积分、瘀热阻窍证证候评分、脑出血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组基本恢复率、显效率分别为33%、63.6%,明显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研究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凉血通瘀方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6%,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复发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疗效显著,并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疗效。方法选择来自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58例。58例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和凉血通瘀组。基础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凉血通瘀组在基础组基础上给予凉血通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用药前和用药21天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脑出血量的差异。结果凉血通瘀组相较于基础组脑出血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凉血通瘀组相较于基础组复发率更低,P0.05;用药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脑出血量相似,P0.05;用药21天凉血通瘀组相较于基础组中医证候积分、脑出血量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脑出血量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6.
肾虚痰瘀是中风后遗症的基本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文献分析和临床研究,提出以下观点:肾虚是中风发病的病理基础;肾虚痰瘀是中风后遗症的基本病机;补肾化痰通络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选用中老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模型,观察大鼠一般体征、脑系数、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浆血栓素B(2TXB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鼠出现偏瘫症状;脑系数显著增高(P<0.01),血脂升高,血液呈高度浓、黏、凝、聚状态,PAI活性显著升高。结论: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动物模型,符合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特点,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动物模型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8.
小中风胶囊治疗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小中风胶囊对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临床作用。结果显示:小中风胶囊不仅能明显改善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症状,且对血液流变学、血压、血糖、血脂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小中风胶囊治疗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疗效优于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临床调查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病机证素的分布、演变情况,揭示"瘀热"病机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按照"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证素诊断量表",采用多时点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 028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统计分析5个时间点(入院时,病程第3、7、14、21天)8个病机证素(瘀热、风阳、火热、痰热、痰湿、瘀血、气虚、阴虚)的分布、演变情况。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时间点瘀热比例均高于其他病机证素,风阳、火热居前位。将各病机证素例数按时间点进行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热为病理本质,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风、火、痰源于瘀热搏结。  相似文献   

10.
痰瘀交结与缺血性中风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探讨了痰瘀交结与缺血性中风在情志因素、饮食习惯、体质情况等相关因素及与先兆症、临床表现、治疗及现代病理机制方面的相关性,认为痰瘀交结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1.
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发病主要以肾虚为本,瘀血为标,本虚标实。因此,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在清热化瘀的同时,要补肾生髓,标本兼顾,使肾精髓旺,血活瘀祛,如此则精盛、髓满、脑充、瘀散、络畅、窍通。现代研究也证明缺血性中风一旦发生,脑髓受损、神机受累已是不可避免,以补肾活血法为主进行治疗能对脑缺血复流后处于脑水肿和缺氧状态的脑组织提供较为全面的脑保护,从而可多环节、多层次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的病理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入手,揭示在肝肾阴虚基础上形成的瘀热互结为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并且对瘀热互结的临床证候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在此基础上进行凉血散血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构建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搜集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标准进行质量评价,运用Meta-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补阳还五汤、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安全有效,统计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气虚血瘀证可发生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气虚血瘀是其病机变化之一,据此提出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在脑缺血中作用机制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的社会-医学-经济问题,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当匮乏,而目前盛行的活血化瘀法仅对部分人群的部分发病阶段有效。笔者从缺血性脑卒中的瘀血观、活血化瘀治疗观及其中西医结合概念等方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探讨,希望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气滞、气虚、痰凝、阳虚、血热、外伤等致瘀因素作用下,血瘀证患者会产生血液及血管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衍生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仿照病因病机造模和重复病理过程造模两种,但能够全面体现血瘀证四诊要点的复合模型暂时还未出现。舌诊是血瘀证诊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色、舌苔、舌质、舌下络脉等领域,但评价标准和方法尚在摸索当中。  相似文献   

16.
从瘀血角度对消渴及其并发症提出:消渴病的产生与瘀血有一定的病理基础.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血瘀可妨碍胰岛素、葡萄糖、脂质、氧等物质透过血管,到达组织细胞,葡萄糖透过血管壁的量减少,形成瘀血内阻,因此,早期应用活血化瘀法对消渴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延缓疾病发展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瘀血是血液凝滞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根据临床实际,提出瘀血形成过程中存在“微瘀”这一早期病态,可存在于多种疾病的初起阶段,认为“微瘀”是血行轻微停滞或瘀血积于微处的一种病理状态,归纳其“有形而不易见”“积滞而未壅塞”“缠邪而久不愈”“作病而易夹邪”的病邪特征。间质性肺疾病(ILD)早期病情较轻,瘀血表现并不显著,但治以和络化瘀法可取得较满意疗效。因此提出ILD早期与“微瘀”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在于经络相倾、气滞痰凝、微瘀初成,其咳嗽、气短、胸闷等症状,杵状指(趾)、听诊爆裂音等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即“微瘀”之表现;进而以“微瘀”立论,探讨早期ILD的防治思路,采用和络化瘀法,通过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化痰等治法以和调肺络,祛邪蠲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终以化解微瘀渐成之态,逆转肺间质纤维化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痰瘀证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证候积分,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观察,考察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积分的相关性。结果痰瘀证与NIHSS之间呈中、高度相关。结论痰瘀互结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病理环节,痰瘀同治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温病血分热瘀证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分血热瘀证的病因,基因病理环节,病理演变和治法进行理论分析,人为瘀交结是温病血分证一个重要病理变化,治疗血分证注重若寒解毒及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0.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瘀血证关系密切,多从气、热、痰几个方面治疗。因气致瘀者,治疗旨在求"和",即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因热致瘀者,当首辨虚实;阴亏血少、中焦阳虚发热致瘀者治以补泻兼施;五志化火致瘀,热瘀胶结,难解难清者以清热凉血法伍以活血散瘀法,邪祛而瘀散;痰瘀交阻者,以荡痰汤及抵当汤化裁治疗,祛邪扶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