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立中心律失常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立过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选择健康雌性家猪14只,3~5月龄,体重25~40 kg.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8)行缺血预适应处理,依次扩张球囊阻断前向血流1 min、2 min、5 min,每次间隔60 s,然后扩张60 min,扩张压力为2 atm.在建立模型过程中,心率>150次/min时即静脉推注美托洛尔5 mg.对照组(n=6)不行缺血预适应处理,直接扩张球囊阻断前向血流60 min,扩张压力为2 atm,静脉不推注美托洛尔.2组动物发生室性早搏后均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后均行直流电复律.建立模型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术中行心电监护.结果:2组动物在建模过程中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实验组6只发生室早(75.0%),4只发生室速(50.0%),3只发生室颤(37.5%),无一只死亡,建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4只发生室早(66.7%),4只发生室速(66.7%),6只发生室颤(100%),死亡2只(33.3%),建模成功率为66.7%.实验组3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7.5%),对照组6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动物较对照组动物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晚(P<0.05).实验组动物直流电转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缺血预适应、静脉推注美托洛尔可以有效地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建模过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猪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滇南小耳猪15只,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组,n=5),未行冠脉封堵及心肌缺血; (2)缺血再灌注组(I/R组,n=5),心肌缺血60 min后,不行缺血后处理,直接撤除球囊; (3)缺血后处理组(Postcond组,n=5),心肌缺血60 min后,通过球囊充气和放气造成8次30 s/30 s短暂缺血再灌注.再灌注72 h采用2,3,5氯化三苯基氯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面积;在猪非心肌梗死区,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检测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结果 再灌注72 h,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塞面积、非心肌梗死区细胞凋亡指数及Bax的蛋白表达和Bax/Bcl-2的比值明显低于再灌注组(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减轻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限制猪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方法滇南小耳猪10只,随机分为2个组。实验组(n=5):在X线的监控下,经右股动脉置入冠状动脉球囊导管至左前降支,球囊扩张阻断血流60min,予8次球囊放气30s、充气30s短暂缺血再灌注即缺血后处理;对照组(n=5):不行缺血后处理,直接撤除球囊。测定缺血前、再灌注2h及24h心肌酶学指标。再灌注72h采用2,3,5氯化三苯基氯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再灌注后2h,两组的磷酸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较缺血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24h,实验组的CK、LDH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缺血后处理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有缩小猪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验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封堵法建立实验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健康家猪14只,3~5月龄,体重25~40kg(35.5±6.6)。麻醉后穿刺股动脉,行冠脉造影后沿血管送冠脉球囊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近中段,即第二间隔支动脉分出处。动物随机分为2组,A组动物(n=7)行缺血预适应处理,依次扩张球囊阻断前向血流1、2、5min,每次间隔60s,然后扩张60min,扩张压力为2atm。B组动物(n=7)不行缺血预适应处理,直接扩张球囊阻断前向血流扩张60min,扩张压力为2atm。建立模型前、建立模型后1h行心脏MRI及心电图检查,术中行心电监护。结果:成功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12例,B组动物死亡2例。术中共有12例动物发生室颤,其中10例经过电复律等抢救成功转复。12例建模成功动物术中心电图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图形变化,术后心脏MRI检查出现间隔及前壁首过灌注缺损,延迟强化。结论:经皮腔内冠脉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可以建立实验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缺血预处理可提高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抗氧化作用.方法滇南小耳猪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5),缺血再灌注组(IR组,n=5),缺血后处理组(IPC组,n=5).用球囊封堵冠脉建立猪闭胸式心肌梗死模型,术中监测心电及血压,测定缺血前、再灌注2 h及24 h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再灌注72 h采用2,3,5氯化三苯基氯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24 h 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再灌注2 h,24 h MDA含量明显下降,SOD活力明显增加(P<0.05);(2)假手术组未发生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塞的面积分别是(23.26±3.13)%,(10.89±2.02)%,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塞面积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猪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提高抗氧化物质SOD活性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设假手术组(n=8)、缺血再灌注组(n=8)及缺血后处理组(n=8).全程监测心电图,再灌注结束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各组Cx43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RT-PCR显示,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Cx43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Cx4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监测心电图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P<0.01). 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抑制由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室肌Cx43 mRNA降解,从而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吗啡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至4个组(n=8)。假手术组(Sham组):冠脉左前降支只套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再灌注前5min给盐水1ml/kg;吗啡后处理组(MOR组):再灌注前5min给予吗啡0.3mg/kg;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先缺血5min再开放5min,反复3次,再进行冠状结扎。建立大鼠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动物模型,以血流动力学、心肌酶学、心肌梗死面积、心肌形态学为指标探讨吗啡后处理对再灌注心肌的作用。结果MOR组与IPC组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酶学增高、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与I/R组比较,P〈0.05)。光学显微镜下I/R组呈现典型的心肌结构病理改变,MOR组和IPC组病理损伤程度较I/R组减轻。结论吗啡后处理可以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效果与缺血预处理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球囊堵闭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1只,在麻醉状态下通过介入球囊堵闭前降支远端90min,然后撤出球囊形成AMI再灌注模型。通过心电图(ECG)、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活体评价,并与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对照分析。结果:8只猪模型制作成功,其余3只死于室颤,成功率72.73%。ECG显示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图形。MRI显示梗死心肌均位于心尖部、左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前部,其体积百分比为(21.6±6.1)%。TTC染色所示梗死心肌部位与MRI一致,体积百分比为(21.1±6.2)%。两者问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球囊堵闭冠状动脉的方法可成功建立AMI再灌注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坏血酸对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在体模型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2只雄性SD大鼠(220~250g)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8),模型组(n=20),抗坏血酸25mg/kg组(n=8),50mg/kg组(n=8),100mg/kg组(n=8);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再灌注心律失常模型,药物处理组于术前10min静脉注射抗坏血酸;分析再灌注期心电图变化及检测缺血心肌丙二醛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50、100 mg/kg抗坏血酸显著改善了心律失常评分,缩短室颤时间,减少缺血心肌丙二醛含量。结论高剂量的抗坏血酸能明显减轻再灌注心律失常导致的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心肌抗氧化能力,保持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联素在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方法:选择86只雄性SD大鼠,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6组,18只分别为糖尿病假手术组(n=9)和正常假手术组(n=9),34只分别为正常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缺血后处理组,34只分别为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n=17)和糖尿病缺血后处理组(n=17)。在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按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方式,采用0.5h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然后2h后再灌注方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建立:缺血后处理于再次进行灌注前再灌注10s给予3个循环,针对缺血10s的处理,假手术模型仅用丝线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穿过,但是不结扎。然后再次进行灌注2h后将大鼠处死,并将其心肌组织取出,梗死面积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法(TTC法);检测血浆中脂联素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正常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低于正常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缺血后处理组的心肌梗死面积以及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面积明显增加(P0.05);正常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缺血后处理组血清脂联素相对比正常假手术组,则明显升高(P0.05),糖尿病假手术组、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缺血后处理组相对比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当糖尿病血清脂联素表达下降时,则会造成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出现损伤加重的情况发生,对糖尿病心肌进行缺血后处理不具有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向整流钾离子(IK1)通道激活剂扎考必利在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并探讨可能存在的有关机制。方法24只大鼠离体心脏,随机分为非缺血组,缺血再灌组和扎考必利后处理组,分别进行灌注Krebs–Henseleit(K-H)液60min;缺血30 min再灌注K-H液30 min;缺血30 min再灌注含1μmol/L扎考必利的K-H液5 min后改用不含扎考必利的KH液灌注25 min。记录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的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 max)等血流动力学数据,冠脉流速(CF)和心律失常情况。再灌注结束后测量冠脉流出液中的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并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心梗面积。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扎考必利后处理组可增加缺血再灌注30 min时的HR,LVDP,+dp/dtmax,CF,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减少cTnI及MDA的生成,增加SOD的活性,减少心梗面积。结论扎考必利后处理可以有效减轻再灌注后心肌损伤,保护心脏收缩功能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霍玉娥  刘胜辉  尹博英 《西部医学》2010,22(7):1179-1181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脂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2只。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0 min,放松结扎线再灌注240 min;缺血后处理组:缺血40 min后,再灌注10 s,缺血10 s,连续3个循环,然后再灌注240 min;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SP70的表达,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同时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结果①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测定:再灌注结束后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肌酸激酶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706.26±48.54)U/L、(914.48±61.37)U/L和(278.62±27.98)U/L(P〈0.05),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心肌凋亡细胞计数:再灌注结束后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细胞凋亡(〈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13.9±2.6)%和(21.8±3.4)%(P〈0.05)。③心肌热休克蛋白表达: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心肌热休克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热休克蛋白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技术评价急性缺血再灌注对犬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为QTVI应用于临床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收缩功能的评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杂种犬14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on组)7只,结扎左前降支60分钟后再灌注180分钟;缺血后适应组(Post—C组)7只,结扎左前降支60分钟后,再通30秒、再夹闭30秒,循环3次,然后再灌注180分钟。实验犬分别于缺血前基础状态、缺血60分钟、再灌注180分钟时进行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参数,即收缩峰值速度(Vs)、收缩峰值位移(Ds)、左室射血分数(EF)测量。结果:Vs、Ds和EF相关性良好,两组在基础状态时,Vs、Ds和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60分钟后各值均较基础状态时降低(P〈0.05),再灌注180分钟后各值均有改善,且Post—c组明显高于Con组(P〈0.05),但均未达到基础水平。结论:QTVI技术可较准确评价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脏收缩功能变化,与2-DE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封堵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备巴马香猪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经右股动脉置人冠状动脉球囊导管至左前降支;预适应3~4次,每次球囊充盈30s,间隔5~10min;以3~5atm扩张球囊封闭LAD远端血流,40min后撤除球囊。结果8头巴马香猪中有6头存活,造模成功率为75%。模型梗死面积变异系数为11.7%(33.2±3.9)。封堵后心电图呈动态变化,心肌酶学指标(CK、CK—MB、cTnI、Myo、LDH)较术前明显升高,心脏彩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均增大,LVEF均下降,部分实验猪出现心室壁瘤,TIC染色、HE染色证实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成功。结论经皮球囊扩张封堵法制备巴马香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高,保持了梗死区冠脉可重复进行造影,为干细胞植入梗死区心肌治疗AMI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并进行功能评价。方法将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control,n=12)和模型组(model,n=14)。两组均建立标准的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持续灌注(95%O2+5%CO2过饱和,左心室插入球囊压力管),K-H液持续灌注平衡20min后对照组K-H液持续灌注105 min;模型组同对照组平衡20 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下缘部位,造成局部停灌(缺血)30 min,而后剪断结扎线复灌(再灌注)75 min。伊文思蓝、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缺血面积;记录左心室压力及心率变化过程,比较各组平衡20 min、局部缺血30 min、再灌15 min、再灌30 min、再灌75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灌流液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漏出量。结果对照组血供正常,模型组局部缺血、梗死明显;对照组、模型组平衡末心肌酶学及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局部缺血、再灌注各个观测时刻心肌酶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模型组经历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酶漏出明显升高,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受损,心肌耗氧量升高。结论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局部缺血灌注模型稳定可靠,掌握制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后,可顺利快速地成功制备,为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提供更接近临床疾病状态的实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服用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连续服用阿托伐他汀并辨证加用中药口服,比较两组患者发病时cTnI及CK—MB的峰值浓度,发病至峰值时间、恢复正常时间,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患者梗死后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TnI、CK—MB峰值浓度及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增加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