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飞  姜文国  马晓辉 《吉林医学》2009,30(11):974-976
目的:探讨利用两种数字化X线影像系统及三种测量方法在排粪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数字化X线摄像系统及数字化胃肠诊断系统为467位排粪障碍者行排粪造影检查。A组:四合一缩放尺测量法,B组:量角尺加分规比对参照标尺测量法,C组:机上直接数字化测量方法。煞果:排粪造影471例;A组136例,测量异常133例(97.80%);B组153例,测量异常148例(96.73%);C组182例,测量异常179例(98.36%)。结论:利用两种数字化影像系统及三种测量方法行排粪造影检查,异常检出率平均达到97.63%,均可为肛、直肠功能性改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数字化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排粪造影在排便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进行了38例排粪造影检查,其中对照组13例,异常组25例,结果:对照组排粪造影均无异常。异常组发现22例功能性出口梗阻疾病,另外还发现3例先天性巨结肠为器质性梗阻。结论: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祝洪福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1):1193-1194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有不同程度排便困难的患者行排粪造影检查。通过动静态观察排便过程。观察患者静息、提肛、力排时充盈像和黏膜像。并测量肛直角(ARA)、肛上距(DUAC)、乙耻距(DSPC)、骶直距(DSR)。结果110例便秘患者中9例正常,101例异常。结论排粪造影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是传统钡灌肠和结肠镜不可替代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的排粪造影X线表现,并分析其便秘的原因。方法对109例便秘患者及55例非便秘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测量其肛直角大小。结果便秘患者组盆底痉挛综合征出现率高于非便秘患者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9例便秘患者组中,盆底痉挛综合征出现率男性组(15/29)高于女性组(11/8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排粪造影检查是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的有效的方法,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患者便秘的原因之一,特别多见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出口梗阻性便秘(OOC)病人盆腔器官及盆底形态结构变化。方法 对38例OOC病人及12例正常自愿受试者行排粪造影结合盆腔、膀胱造影,女性阴道内放置浸钡标志物(以下简称“多重造影”)。测量肛直角、会阴位置、盆底腹膜位置、膀胱位置。结果 多重造影诊断直肠内脱垂37例,直肠前突5例,盆底痉挛综合征5例,物理检查拟诊分别为12例、4例、1例,均100%得到证实。多重造影检查还发现盆底及腹膜疝9例,膀胱脱出6例,会阴下降综合征3例,子宫后倒或脱垂10例。与对照组相比,OOC组力排相肛直角增大,静息相及力排相会阴异常下降,力排相Douglas陷凹加深;OOC组中有泌尿系症状者,静息相及力相膀胱异常下降。结论 多重造影诊断直肠内脱垂和直肠前突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物理诊断;而且对临床隐匿、物理检查难以诊断的盆底及腹膜疝、膀胱及子宫、阴道脱出等提供了形象客观的诊断依据,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选择正确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讨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进行了38例排粪造影检查,其中对照组13例,异常组25例。结果:对照组排粪造影均无异常。异常组发现22例功能性出口梗阻疾病,另外还发现3例先天性巨结肠为器质性梗阻。结论: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盆底疝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盆底疝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50例正常人(对照组)及278例有排便困难、盆底沉重感患者(异常组)作了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检查,测量了盆底腹膜反折的位置.结果对照组肛直肠及盆底形态未见异常.异常组中,肛直肠形态异常者276例.盆底形态位置正常者124例,6例盆腔造影失败.盆底疝148例,其中112例直肠腹膜疝,22例间隔腹膜疝,11例阴道腹膜疝,3例网膜腹膜疝.盆底疝多伴随直肠粘膜脱垂及直肠套叠发生,不发生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患者.结论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是诊断盆底疝的可靠方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便秘患者与正常人排粪造影的X线表现,并分析便秘的原因。方法:对109例便秘患者及55例正常人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分别在静坐、力排时对肛直角、肛上距、肠耻距、直肠骶前间隙、直肠前突深度进行测量,并观察直肠黏膜相及有无直肠黏膜脱垂及直肠内套叠。结果:便秘患者组异常表现出现率高于正常人组,经统计学分析,盆底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内脏下垂、多种功能性出口梗阻异常有显著性(P〈0.05),而轻、中度直肠前突及直肠黏膜脱垂及直肠内套叠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109例便秘患者组中,盆底痉挛综合征出现率男组(15/29)高于女组(11/80),多种功能性出口梗阻异常并存出现率男组(2/29)低于女组(44/8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排粪造影异常表现也可在正常人中显示,盆底痉挛综合征可能是男性患者便秘的主要原因,多种功能性出口梗阻异常并存可能是女性患者便秘的主要原因;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内套叠等单独出现,特别是程度较轻时,并不能导致便秘。  相似文献   

9.
赵伟  金鑫  陈龙 《吉林医学》2011,(10):1896-1898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0例有不同程度排便困难的患者行排粪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静息、提肛、力排时充盈像和黏膜像。并测量肛直角(ARA)、肛上距(DUAC)、乙耻距(DSPC)、骶直距(DSR)。结果:150例便秘患者中,10例正常,140例异常。结论:排粪造影动态观察盆底形态,是较传统的钡灌肠、内镜检查更为敏感可靠的方法,能为临床诊治功能性出口梗阻所致便秘等肛肠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52例卵巢早衰患者,平均绝经年龄2705岁,未婚8例,已婚44例中,原发不孕23例,占5227%。52例均无自身免疫疾病史。40例(7692%)述有更年期症状,42例(8077%)有不同程度的生殖道萎缩。血清激素测定显示:①F3H、LH值升高,与自然绝经组均值接近(P>005),②E2值明显低于卵泡早期均值(P<001)③PRL值均正常。作染色体检查33例,发现异常4例(1212%)。2例患者经雌激素替代治疗后恢复了正常月经,其中1例已妊娠足月分娩。本文对卵巢早衰的诊断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女性正常盆底与盆底脱垂性疾病MRI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力排便时正常妇女与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试验组)各60例进行盆腔动态MRI,采用梯度回波二维FLASH T1加权快速扫描序列采集屏气期间静息和用力排便时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和盆底形态,比较盆腔在用力排便时对照组与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变化.结果用力排便时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显著,与对照组比较膀胱颈下降(P<0.01)、子宫颈下降(P<0.01)、肛直肠连接下降(P<0.01)和盆膈裂孔膨胀(P<0.01).试验组检出膀胱膨出29例、子宫颈脱垂36例、盆底疝27例、直肠前突11例和会阴下降综合征39例.对照组仅发现4例肛直肠连接过度下降和3例轻度膀胱膨出.结论盆腔动态MRI可用于准确评价用力排便时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常发生多个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聚丙烯网片在全盆底重建术(保留子宫)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我院妇科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收治9例盆腔多个部位缺陷的脏器脱垂患者行全盆底重建术。8例患者存在三个部位的缺陷,1例患者存在两个部位的缺陷。结果 9例患者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85±4.3)min,术中出血量150~400 mL,平均(200±10.1)mL。9例患者术后恢复好,无感染发生。住院天数5~9 d,平均(6±0.7)d。所有病例穿刺顺利,未见血肿,血管及脏器损伤。术后随访1~12月,患者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5周复查时发现有网片侵蚀。结论经阴道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微创手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短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静态与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在排便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共94例排便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磁共振表现,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及FIESTA序列行轴位、斜冠状位及正中矢状等20个时相位的动态扫描。结果 94例静态及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均能良好的显示盆底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征象,其中直肠前突35例,直肠下降19例,膀胱脱垂24例,子宫颈阴道脱垂20例,直肠前壁粘膜脱垂13例,直肠内套叠10例,盆底疝6例、肠疝5例,耻骨直肠肌肥厚征9例,盆底痉挛综合征23例,直肠外脱垂5例,肛门内括约肌及提肛肌损伤2例,尿失禁伴膀胱疝1例,会阴下降51例,内脏下垂6例,骶直分离3例等多种异常,同时能直观观察肠疝、膀胱疝和盆底下降。结论联合静态与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能够直观显示排便障碍性疾病患者多种器质性病变及盆底肌群的功能活动状态等综合信息,能够弥补临床和其他物理检查的不足,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垦利县人民医院2012年1~3月收治的150例住院足月妊娠产后6周的产妇进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盆底康复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力评估和电刺激治疗一个疗程加盆底肌训练(也称Kegel运动);观察组采用普通产后康复教育。通过盆腔肌肉电生理诊断、压力性尿失禁、POP-Q诊断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指标。两组分别于产后6周、6个月、12个月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产后6个月、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50%(2/80)和12.8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75%(3/80)和14.29%(1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26.25%(21/80)和42.86%(3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康复治疗加Kegel运动,可有效加强盆底肌肉支持功能,减少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7例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力和阴道压力检查,根据产妇不同分娩方式随机分成阴道顺产组62例和剖宫产组35例。观察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阴道顺产组盆底肌力总正常率为58.06%,剖宫产组总正常率为6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SUI率为19.35%,剖宫产组为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2.58%,剖宫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55%,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32.26%,剖宫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57.14%,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4.52%,剖宫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于产后盆底肌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功能康复锻炼,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88例足月阴道分娩产妇回顾性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予以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力分级、性功能[女性性功能评分量表(FSFI)]评估结果及尿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时间(VT)、最大尿道压(MUP)]检测结果差异,记录其产后6个月内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中途失联2例,对照组产妇中途失联4例(P>0.05)。产后6个月时,研究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正常率、Qmax、MUP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SFI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8.7±5.3)分vs(72.8±4.8)分,P<0.05],VT水平及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等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予以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干预,对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性功能及泌尿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进行肌电检测评估,分析产后妇女的盆底肌电生理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2015 年12 月进行产后42 d 健康检查的3 600 例产妇的盆底健康档案和盆底 肌电检测结果。结果 3 600 例产妇盆底肌电检测异常3 086 例,发生率85.72%。高龄产妇、巨大胎儿、经产 妇及阴道分娩后的产妇其盆底肌电异常的发生率更高。结论 产后盆底肌电改变与产妇年龄、胎儿大小、孕 产次及分娩方式等有关,必须重视高危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保健与康复。产后主动进行盆底肌的自我锻炼有 利于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郑美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35-136,139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孕产妇不同时期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孕产妇156例,分为产前组50例,盆底肌肉锻炼自孕28周~分娩前;产后组52例,盆底肌肉锻炼自产后第3天~产后3个月;全程组54例,盆底肌肉锻炼自孕第28周.产后3个月;另设对照组55例,未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比较分析四组产前、产后3个月盆底肌张力变化。结果经产前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后,产前组和全程组阴道收缩时间、VRP、VSP较产后组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盆底肌肉锻炼后,全程组孕产妇阴道收缩时间明显长于其他i组,VRP、VSP高于其他三组(P〈0.05);产前组和产后组阴道收缩时间、VRP、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尽早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且持续时间至产后3个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盆底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比较22例出口梗阻性便秘(OOC)患者手术前后盆腔四重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显示,所有术后征象与术前不一致,其中5例治疗无效者出现新的异常征象或程度加重,包括盆底腹膜疝4例、膀胱脱垂2例、阴道脱垂2例、盆底腹膜疝程度加重1例;9例有效者术前异常征象减少或程度减轻,但出现新的异常征象(盆底腹膜疝1例、膀胱脱垂2例、阴道脱垂2例、子宫后倒3例、内套叠2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例);8例显效者术前异常征象减少或程度减轻或消失,未出现新的异常征象.提示对OOC患者手术后再次行四重造影,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对解释OOC手术后疗效不理想及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