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鲁迅小说为对象,浅谈鲁迅的悲剧观,认识鲁迅悲剧作品内容的美学特征;浅析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创造性开拓,说明鲁迅对于悲剧艺术的独特贡献;由鲁迅小说悲剧的学习,引发出应给予青少年悲剧作品阅读的补充等思考。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两方面去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作品成为多篇作品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自有其特色和关怀。在书写层次上,他强调并呈现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并从制度到文化层面进行了批判。同时他更侧重深入个体灵魂的自我革命,并以知识分子与游民为典型进行剖析。鲁迅先生还考察了革命话语的后果,呈现了其悲剧机制,指出其中可能的形态与原因。同时也有主题性书写,比如辫子和现代革命的纠葛。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在小说中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刻画了孔乙己、祥林嫂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本文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鲁迅小说中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身体”是鲁迅小说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视角。在鲁迅的思维形态中,身体与精神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对两者的双向审思,集中反映了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人学思想。“病态”与“失语”是国民身体的显在形态,铭刻着主体被规训的文化记忆,是“老中国”形象的表征。借助于身体的形塑,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国民“不悟己为奴”文化心理,鞭挞了无痛感机制下国民集体精神虚无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6.
经典名著改编更难。建国以来 ,鲁迅小说改编成电影的 ,仅《祝福》、《伤逝》、《药》、《阿Q正传》四部 ,电影工作者虽竭尽才智 ,仍不免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电影改编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拓宽内涵 ,进行审美的阐释和创造  相似文献   

7.
在乡土小说的创作方面,台湾作家赖和差不多走着与鲁迅同样的创作道路,文化批判的锋芒与对恶势力的抗争代表了各自主题的运作方式,而现实主义的精神则是他们共同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短篇小说《药》在写作手法上就充分体出了鲁迅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祝福》:对“黄金世界”的双重毁弃──鲁迅小说重读之五秦林芳《祝福》是《仿惶》中的首篇,也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这部作品题材的独特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运用社会学方法对它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定论,即...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不算太多,除晚年风格迥异的《故事新编》外,《呐喊》和《彷徨》一共才收入25篇。但就其影响而言,他为中国现代小说标出了一个鲜明的高度。他笔下的孔乙己、华老栓、康大叔、闰土、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折服了成千上万读者。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小说的写作技法——对比,留下了太多值得咀嚼品味的地方。对比,就是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并举出来,借以对照、比较,使美丑格外分明,善恶格外明显。所以,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环境、情节、人物和事物,小说的魅力便会凸显出来。鲁迅,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他的一些作品,我们能够领略出对比手法的艺术魅力。一、人物生活场景的对比人物生活场景,实际上就是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描写意在推动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等。《故乡》这篇祈祷希望的小说,运用昔日美丽的故乡和现在破败的故乡进行对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昔日“美丽”的故乡是藏在心目中的——“深蓝的天空下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而眼前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么大的反差,使读者不知不觉之中便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