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两年中30例早产儿进行分组观察,其中普通喂养的早产儿10例为对照组,给予营养支持的20例为观察组,两组对比把营养摄入与体重增长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体重儿早期喂养,供给足量的营养,可以使早产儿体重显著增长。结论对低体重早产儿应早期喂养,肠道内营养能提供更多热量以满足早产儿体重增长,同时需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早产儿的效果。方法 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单纯静脉营养,生后72 h开始喂养。结果治疗组患儿能尽快适应肠道喂养,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激活肠道酶系统,提高肠道防御机制,减少胃肠不耐受,增进营养,促进机体康复,缩短肠外营养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陈亚梅 《吉林医学》2010,31(16):2396-2397
目的:评价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治疗早产儿的疗效。方法:89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单纯静脉营养,生后72h开始喂养。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能尽快适应肠道喂养,静脉营养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结论:在早产儿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运用,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体质量增长及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的关系。方法将收治的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静脉营养组(36例)与早期微量喂养组(36例)比较两组体质量增长及胆红素浓度。结果早期喂养组体质量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胆红素浓度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而消化功能差。呕吐和溢奶造成喂养困难。为此收治的早产儿,多为静脉营养,目前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加强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可改善早产儿的营养和预后。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是指早产儿生后7天内微量喂养母乳或稀释配方奶,包括经口喂养或用滴管及胃管喂养。结论本院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收治72例早产儿,对36例实行早期微量喂养,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453-245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4月前收治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后收治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于生后常规禁食24 h,24 h出现肠呜音或排胎便后常规喂早产儿配方奶,观察组于生后3 h~24 h开始早期微量喂养。观察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例、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拔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成熟,缩短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肠内喂养技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50例早产儿采用肠内喂养技术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做好喂养过程中的各项护理工作.结果 50例早产儿中.有效预防了与喂养有关的并发症,较快的达到理想的生长指标,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院内感染机会,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结论 肠内喂养过程中的细致护理是早产儿经胃肠喂养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李梅娟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11-112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及早期治疗干预效果,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而出现喂养不耐受48例(占47.1%)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开始肠道喂养后约1周内,易发生喂养耐受。而体重越低、胎龄越小及有窒息史的患儿,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但给予部分静脉营养和早期采取微量喂养、渐进式加奶并配合多潘立酮治疗,可有利于喂养成功和解决早产儿喂养的问题。结论:早产儿开始喂养过迟易出现喂养不耐受,而早期合理的喂养可减少对静脉营养的依赖,诱发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消化道动力,从而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是指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开奶后容易出现胃潴留、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现象[1]。喂养不耐受影响早产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迟,长期胃肠外营养可造成肠黏膜萎缩、乳糖缺乏、代谢紊乱等一些系列不良情况,削弱胃肠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而这将使早产儿易患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血源感染  相似文献   

9.
苏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5):1123-1124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早产儿喂养的重要性。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未成熟易出现喂养不耐受,限制其成活率的提高。肠外营养只是暂时应急措施,长时间肠外营养可造成肠黏膜萎缩、乳糖酶缺乏、代谢紊乱等一系列不良情况,因此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建立及诱导成熟是其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符雪丽  陈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950-3951
目的:探讨早产儿的喂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的267例早产儿的喂养方法。结果:经过早期、正确的喂养,267例早产儿中存活出院243例,死亡24例,存活率91%。结论:早期、正确的喂养是保证早产儿能得到足够的营养,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也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