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含尾蚴的疫水监测是防治血吸虫病的一个重要项目。现用的检测尾蚴方法有尼龙绢条粘取沉淀法和网捞法。前者实验室获蚴率<3%,后者有尾蚴断体难以识别等问题。哨鼠法测定疫水效果较好,但费时费力费钱,1个月后才能报告结果和不能及时予报疫情,从而有效防止人群血吸虫急性感染。本研究筛选到一种吸附尾蚴力强的薄膜材料,编号为C6膜,研制了新的尾蚴染色方法以鉴别尾蚴而读取检测结果,建立了C6膜多点抽样检测水面尾蚴的整套技  相似文献   

2.
锯木屑氯硝柳胺缓释剂研制及杀血吸虫尾蚴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降低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灭螺成本,防止人群感染血吸虫病,根据血吸虫尾蚴聚集于水面的生态特点,研制锯木屑氯硝柳胺缓释剂用于灭蚴的新方法。方法以锯木屑为载体,加入氯硝柳胺制成漂浮型和下沉型两种缓释剂。结果两种缓释剂室内观察6个月不崩解,上浮剂型可漂浮2个月,药物缓慢释放时间在3个月以上。结论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灭蚴提供一种长效经济的灭蚴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环保型氯硝柳胺缓释球杀灭血吸虫尾蚴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环保型氯硝柳胺缓释球杀灭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水体中尾蚴效果。方法用制球机将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聚乙烯醇和红壤制成直径25mm的缓释球。在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按1m。投一个缓释球进行杀灭尾蚴试验。用哨(小)鼠疫水测定法考核缓释球杀灭尾蚴的效果。结果缓释球在室内水体中,氯硝柳胺的月平均浓度从第1个月的2.11mg/L降至第5个月的0.54mg/L。在室内水体中,缓释球释放的氯硝柳胺沿水平方向扩散快,垂直方向扩散慢。在试验区投缓释球后7d,氯硝柳胺浓度底层水和表层水分别为2.36mg/L和0.9mg/L,60d后分别为0.68mg/L和0.20mg/L。投缓释球前试验区和对照区小鼠感染率分别为71.4%和84.0%(x^2=1.728,P〉0.05),平均虫荷分别为2.1条,鼠和5.5条,鼠。投缓释球后30d,试验区和对照区小鼠感染率分别为58.33%和97.06%,平均虫荷分别为2.08条,鼠和15.97条,鼠(x^2=13.728,t=7.148,P均〈0.001);投缓释球后60d,小鼠感染率分别为13.04%和38.88%,平均虫荷分别0.30条,鼠和0.89条,鼠(x^2=1.288,t=1.778,P均〉0.05)。结论现场应用环保型氯硝柳胺缓释球,30d杀灭血吸虫尾蚴的效果明显高于60d,并且对鱼类无伤害。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丝虫病疫点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残存丝虫病感染情况和特征,为今后该地区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厚血膜常规镜检方法,并对微丝蚴血症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在龙桥镇挺丰村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9例,人群微丝蚴阳性率0.54%,微丝蚴密度平均50.4条/120ul。结论 该村在丝虫病防治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查治补课,才能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
曹县现有25个乡镇,1194个行政村,140余万人。全县区域均为平原,曾属斑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50年代初步调查,微丝蚴阳性率为9.9%。60年代征兵体检,微丝蚴阳性率为6.5%。70年代普查,微丝蚴阳性率为2。6%。经10年的积极防治,至1980年经省、市、县联合验收考核,微丝蚴阳性率降至1%以下,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基本消灭后,坚持多年对部分乡镇开展病原学蚊媒的横向监测。  相似文献   

6.
用人泡球蚴抗原检测了81例泡球蚴患者和126例对照血清。阳性率95.1%,假阳性率2.38%,11例囊虫病均为阴性。泡球蚴病、其它寄生虫病、囊虫病、结核病、手术证实其它疾病和健康者的消光值均数±标准差各为0.74 0.27、0.23±0.07、0.26±0.05、0.29±0.07.0.2±0.09和0.19±0.07试验表明:人泡球蚴抗原可用于诊断人体泡球蚴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的途径及机体免疫保护性。方法 以家兔为动物模型,在母兔怀孕中期(器官发生期)和晚期(胎儿发育期),人工感染不同强度日本血吸虫尾蚴,观察仔兔日本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对仔兔断奶后进行攻击性感染。结果 母兔怀孕中期和晚期人工感染300条尾蚴,母兔经胎传播率分别为75%和100%,仔兔经胎感染率分别为13.5%和46.7%。母兔怀孕晚期分别人工感染300条、500条、700条尾蚴,母兔经胎传播率均为100%,仔兔感染率分别为46.7%、61.9%、79.0%。仔兔感染强度为1-3,1-3及2-14条血吸虫,新产仔兔断奶后攻击性感染20条尾蚴,实验组和对照组仔兔虫体回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仔兔日本血吸虫经胎盘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母兔怀孕不同时期、胚胎发育不同程度、尾蚴感染剂量等众多因素有关;仔兔经胎感染后,机体无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8.
羽化1~2天的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胸内接种马来丝虫微丝蚴,在接种后的第3、4、5和9天,分头、胸、腹3部解剖计算各种蚊虫体内黑化微丝蚴及发育各期幼虫。结果表明: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的微丝蚴黑化率分别为51·6%、86·1%和69·5%,差异显著;3种蚊虫体内的感染期幼虫率及感染期幼虫阳性率分别为35.3%、1·6%、0%和83·9%、23·5%、0%。黑化微丝蚴较多地集中在蚊虫腹部,占黑化微丝蚴总数61·6%~78·4%。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对小鼠免疫保护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建立血吸虫病主要致病原的持续分裂细胞系,即体外培养血吸虫细胞,但未获得满意的结果。血吸虫细胞在体外难以传代及分类培养,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有效的裂变剂。1997年,李靓如等以细胞工程学技术完成了猪囊尾蚴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个寄生蠕虫系。用相同技术,我室成功地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研究。目前,尾蚴细胞已培养至第五代,用其作抗原检测31例血吸虫病人的阳性率为90.3%,检测30例正常人血清的假阳性率为6.7%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用第五代尾蚴细胞作免疫原,观察了在小鼠体内抗日本血吸虫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喀斯特地形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监测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采取螺情监测,及时处理残存的螺点,阻断传播途径,继续对疫区人群及动物宿主查病和对流动人口开展监测。结果1989~2008年20年中每年坚持查螺,其中巩固监测阶段1989—2000年累计在疫区查螺面积10259772m^2,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300m^2,疫区小学生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鼠、犬、牛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740434m^2,采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零,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阶段2001-2008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066843m^2,居民血清抗体检测1959人,抗体阳性率0.25%,抗体阳性者粪检结果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非疫区居民抗体检测1230人,阳性率为0.16%,阳性者粪检结果均为阴性;外来流动人口血学检查334人,阳性率2.1%,对抗体阳性者粪检未发现血吸虫虫卵。结论喀斯特地形血吸虫流行区由于地形复杂,容易残留钉螺,坚持反复查螺查病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获得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尾蚴66~68kD抗原的编码基因,为日本血吸虫疫苗和诊断研究提供材料。方法:以Sj尾蚴66~68kD抗原免疫家免获得的单特异性血清为探针,对Sj尾蚴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将所获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断进行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初步鉴定,并挑选出4个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通过互联网NCBI/BLAST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共获得21个持续阳性克隆,其中10个阳性克隆初步鉴定显示为单一扩增条带,且插入的cDNA片段大小分布于0.5—3.0kb之间;4个强阳性克隆分别与日本血吸虫SJCHGC05187,SJCHGC05173,SJCHGC06989,SJCHGC01894显著同源。结论:获得了4种日本血吸虫相关的编码基因。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及其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筛选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的模拟表位,探讨其对日本血吸虫的免疫保护性。方法 用粗提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的抗体IgC作配体筛选噬菌体12肽库,按“吸附-洗脱-扩增”的过程进行三轮筛选;随机挑取单个噬菌体克隆进行Dot-ELISA检测;用混和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3次,攻击感染45d后剖杀冲虫,计算虫数及肝卵数。结果 经三轮筛选,特异性噬菌体得到富集,挑取11个噬菌体克隆经Dot-ELISA鉴定,均与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免疫血清呈特异性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混和噬体克隆免疫小鼠的减虫率为18.79%,减卵率为38.00%。结论 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获得了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的模拟表位,这些表位能诱导对日本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盘并殖吸虫蚴体被的超微结构。为并殖吸虫分类提供资料。方法:从实验感染的武鸣拟钉螺体内检获成熟尾蚴,用常规方法处理后送入扫描电镜中观察,结果:W本部布满长棘和短棘,前者分布于口吸盘后方、腹吸盘周围及其后方,后者2于包括吸盘在内的几乎所有区域,有的与长棘混生。具纤毛型乳突和半球型乳突,前者见于口吸盘上及其周围、口腹吸盘之间两侧、倒三角形凹陷两侧体壁及体背部,后者见于口吸盘上、口孔壁及腹吸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物皮膜获取血吸虫尾蚴效果,为动物皮膜优选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制作添加苯甲酸钠(A膜)与未添加苯甲酸钠(B膜)两种动物皮膜,将尾蚴设置成1~10条、11~99条、≥100条3个浓度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两种动物皮膜获取尾蚴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尾数1~10条组,A膜和B膜的血吸虫尾蚴检出率均为77.78%, 其余两个组检出率均为100%,总检出率均为90.48%。A膜和B膜的血吸虫尾蚴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模拟现场的A膜和B膜的血吸虫尾蚴的检出率均为5.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添加与未添加苯甲酸钠动物皮膜获取尾蚴效果一致,但因苯甲酸钠具有防腐剂作用,可用于动物皮膜的长时间保存,因此推荐含有苯甲酸钠的仿生膜用于现场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寻找照射致弱尾蚴中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抗原分子 ,为血吸虫病疫苗研究提供新的候选抗原。方法 :用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japonicum ,Sj)成虫cDNA文库 ,并对阳性克隆的插入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 :经三轮筛选 ,获 10个阳性克隆 ,其插入的SjcDNA片段大小为 1 5~1.8kb。初步测序获 5个部分序列 ,其中 2个序列分别与Sj动力蛋白轻链 5 (DLC 5 )及Sj线粒体基因明显同源 ,其余 3个序列为未知的新基因片段。结论 :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基因片段可能为编码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抗原基因  相似文献   

16.
17.
18.
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了集安毛毕吸虫Trichobilharzia jianensis Liuet Chen.1977尾蚴的嗜银乳突。前顶乳突为14个(每侧7个)。体乳突的基本数目为58个:腹侧面22个(11对),腹吸盘上2个,背侧面20个(10对),体侧面14个(每侧7个)。乳突分为8种类型:(1)单毛雏型;(2)单毛丘型;(8)凹型。据观察,雌雄尾蚴乳突的形态、数目及排列基本相同,因此认为乳突不能作为尾蚴雌雄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鉴定日本血吸虫正常尾蚴及紫外线致弱尾蚴虫体间差异表达蛋白。方法分别收集与制备血吸虫正常尾蚴和致弱尾蚴虫体总蛋白,经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凝胶银染并利用ImageMaster2DSoftware5.0凝胶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选取差异表达蛋白点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鉴定。结果二维凝胶电泳图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尾蚴和致弱尾蚴各分离出至少1277、1173个清晰、独立的蛋白点,蛋白点匹配率为72.7%,大多数蛋白点相对分子量处于22000~95000范围内,理论等电点为5~8。尾蚴经紫外线致弱前后共发现18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5个蛋白于致弱尾蚴中表达消失,12个表达下调,1个表达增强,未见新增表达蛋白。其中13个差异表达蛋白经MALDI-TOF-MS鉴定分析,获悉其肽指纹图谱、理论等电点、分子量及表达水平变化等相关信息。结论利用二维电泳、MALDI-TOF-MS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共鉴定出13个致弱尾蚴差异表达蛋白,为进一步阐明致弱尾蚴诱导宿主产生高免疫保护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