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结合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DH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可以有效调节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对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VBA)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76例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组(A组,38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8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手法治疗前后VBA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B组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及A组BA流速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间LVA流速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周后,A、B两组LVA、右侧椎动脉(RVA)、BA流速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LVA、RVA流速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疗效优于A组(P<0.05).结论:在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中,穴位推拿对VBA流速的影响较旋转扳法明显,并可能具有比旋转扳法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丛刺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将因椎动脉型颈椎病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丛刺电针法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模式下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程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痛、耳鸣、恶心、位置性眩晕、猝倒、旋颈等症状总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丛刺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多项临床症状,提高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临床疗效及治疗结局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健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1127-1128
目的 探讨Maitland手法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Maitland手法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对照组则只行中医推拿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功能及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aitland手法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两种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VBI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28例和西药组27例。电针组采用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西药组采用西比灵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临床疗效以及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电针组眩晕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电针组LVA、RVA、BA的Vm值均高于西药组(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92.86%,西药组总有效率70.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风池、供血穴可缓解眩晕症状,改善VBI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骨手法治疗两种不同原因的颈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正骨手法治疗两种不同原因的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54例以寰枢椎错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患者和47例以中下颈段关节错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患者均施以正骨手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 经正骨手法治疗后两组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寰枢椎错位组的BA和双侧VA的VP、VD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中下颈段关节错位组右侧椎动脉(RVA)的VP和VD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之间相比较,寰枢椎错位组BA、RVA和左侧椎动脉(LVA)的VP、DP均显著高于中下颈段关节错位组(P<0.01或P<0.05).结论 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错位引起的眩晕较中下颈段引起的眩晕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治疗,对照组36例使用常规西医疗法。2周后观察疗效,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 〈0.05)。两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0.05),但以治疗组改善程度为著(P 〈0.05)。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温中针灸疗法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聪明汤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serum fibrinogen,Fib)及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眩晕评分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unctional scale for CSA,FS-CSA)评分评估眩晕程度,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Fib及T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PI明显降低(P0.05),眩晕评分显著升高(P0.01),FS-CSA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Fib及TC水平显著降低(P0.01),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显著升高(P0.05),眩晕评分显著升高(P0.01),FSCSA评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益气温中针灸疗法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能与降低血清Fib及T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电针、推拿加拔罐的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5例.设单纯推拿治疗作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77.08%)并能明显加快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论电针、推拿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并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均明显增快(P <0.01,P<0. 0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浅谈影响放疗摆位精度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以经验交流的方式,阐述影响放疗摆位精度的各种相关因素,以最大努力去消除或减少放疗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的精度,同时达到与放疗界其他同行的共勉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7.
儿童龋病易患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清  张碧芬  李碧玉 《西部医学》2011,23(6):1175-1176
目的调查儿童龋病的易患因素,为防治儿童龋病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1880例儿童吃零食和平时刷牙的习惯,并分析其与龋齿发生的关系。结果不爱吃零食和爱吃零食儿童的患龋有显著差异(P〈0.005),刷牙和不爱刷牙的儿童患龋二者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5)。结论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及不爱保持口腔清洁的习惯是儿童患龋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务人员及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有责任对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和宣传指导,及早预防儿童龋病的发生,以有效降低儿童龋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枳壳提取物对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不同肠段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肠平滑肌实验方法,利用BL-410生物机能分析仪记录给药前后大鼠各肠段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和频率,探讨不同浓度枳壳提取物对各肠段收缩的影响。【结果】随着枳壳提取物浓度的不断增加,对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够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平滑肌收缩功能的亢进,使阿托品所致平滑肌的舒张作用进一步增强。而枳壳提取物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4个肠段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的强度不同,其中对回肠的作用最强。【结论】枳壳提取物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强弱表现为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意见、建议。结果显示,学生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工作都比较满意,一些调查结果和建议对修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下颌体骨折倾斜角度与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后骨折段稳定性的关系。为治疗下颌骨体斜形骨折提供生物力学指导。方法:建立下颌骨体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设定不同的骨折线近中倾斜角度,按照Champy的下颌骨骨折理想固定线进行小型钛板固定,分别模拟切牙咬合及健、患侧磨牙咬合,得出骨折段的相对位移情况。结果:下颌体骨折坚固内固定的稳定性在夹板与骨折线垂直的时候最好,随着骨折线倾斜角度的增大,夹板与骨折线所成角度增大,骨折段的稳定性越来越小,当骨折线倾斜角度大于20°时,骨断端的相对位移超过了150μm。结论:下颌体骨折段的稳定性会随着骨折线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当骨折线倾斜角度大于20°时,应通过改良手术方法或术后增加辅助固位或减小咬合力等措施防止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