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抗EB(Epstein-Barr)病毒口服液对EB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及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用间接荧光法测定抗EB病毒口服液对Raji细胞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表达及B95-8细胞病毒壳抗原(virus capsid antigen,VCA)表达的影响;用MTT法测定其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抗EB病毒口服液在无毒的浓度下,对Raji细胞EB病毒EA抗原表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0.667mg/mL:对B95-8细胞EB病毒VCA抗原表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0.89mg/mL;对正丁酸钠激发的B95-8细胞EB病毒VCA抗原表达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1.1mg/mL。抗EB病毒口服液对人鼻咽癌细胞CNE2的IC50为7.57mg/mL。结论 抗EB病毒口服液能抑制EB病毒抗原的表达,在较高的浓度下对鼻咽癌细胞CNE2具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Yamamoto等首先报告维生素甲酸能抑制促癌物质(TPA)对Raji细胞内EB病毒早期抗原(EA)的诱发作用。Ito等用巴豆油和丁酸能诱发Raji细胞和p_3HR-1细胞的早期抗原(EA)和壳抗原(VCA)。这种诱发作用可被维生素甲酸和维生素甲衍生物所抑制。虽然维生素甲及其衍生物能抑制实验动物肿瘤,但长期服用维生素甲有很大的毒性。本文报告国产和进口的毒性低的维生素甲衍生物对EB病毒抗原诱发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毒净及阿昔洛韦对EB病毒抗原表达有无抑制作用,并比较两者对EB病毒的作用强弱。[方法]免疫酶法测定热毒净及阿昔洛韦对Raji细胞早期抗原(EA)的表达,分别计算出两者的阻断率(IR)。[结果]热毒净在无毒的浓度下,对Raji细胞EB病毒EA抗原表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阿昔洛韦在实验的浓度下,对EB病毒EA抗原表达也有抑制作用。[结论]热毒净与阿昔洛韦比较能较强抑制EB病毒抗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苍梧县环境促EB病毒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苍梧县和北京收集的495种中草药进行初筛,有10个科15种药的乙醚提取液对Raji细胞EB病毒早期抗原(EA)有诱发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鼻咽癌高发区苍梧  相似文献   

5.
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它侵染细胞后会诱导产生多种EB病毒特异性相关抗原,如早期抗原(EA)、壳抗原(VCA)、膜抗原(MA)和核抗原(EBNA)等。  相似文献   

6.
黄芪抑制EB病毒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黄芪抑制EB病毒(EBV)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酶法研究黄芪提取液对B95-8细胞壳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无毒性浓度的黄芪提取液对巴豆油。正丁酸联合激发的EB病毒壳抗原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提高,结论:黄芪抑制EBV壳抗原表达效果好,有望在鼻咽癌预防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人白血病细胞系(J6-1,J6-2,J6-3)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1)电镜观察及BudR与DMSO激活试验表明,J6-1,J6-2,J6-3三者均不产生病毒颗粒。2)三者的细胞冻融液转化试验及动物或鸡胚接种亦均阴性,表明均不具生物学活性。3)三者之EB病毒壳抗原(VCA)均阴性,其EB病毒激活试验VCA及EA亦仍阴性。表明三者与EB病毒关系不密  相似文献   

8.
检测EB病毒IgA/VCA、IgA/EA、IgG/EA抗体对诊断鼻咽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汉福  钟建明  廖建 《广西医学》2007,29(4):500-501
目的 探讨EB病毒壳抗原(VCA)、早期抗原(EA)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抗体(IgG/EA)的检测对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酶法测定3 050例非鼻咽癌门诊病人和115例鼻咽癌病人,测定血清中EB病毒IgA/VCA、IgA/EA、IgG/EA抗体.结果 鼻咽癌患者抗体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IgA/VCA为94.78%和81.38%,IgA/EA为67.83%和99.15%,IgG/EA为88.70%和97.05%.结论 同时检测这三项抗体能提高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河南医学研究》2006,15(4):375-375
法国Besson等报告,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血清中抗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G滴度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EB病毒载量的增加而增加。在HL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中也存在同样相关性,提示抗VCA IgG滴度和病毒载量可能是EB病毒再激活的标志[J Clin Microbiol 2006,44(1):47]。  相似文献   

10.
中草药对Raji细胞EB病毒早期抗原的诱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所研究的106科的495种中草药中,10个科的15种药的乙醚提出液对Raji细胞EB病毒早期抗原有诱发作用,它们是芫花、黄芫花、狼毒、了哥王、结香、苏木、广金钱草、黄毛豆腐柴、三棱、曼陀罗、金果榄、银粉背蕨、黄花铁线莲、红大戟和独活。其水提液也有这种活性,但比乙醚提取液弱。14种食物的73份标本均未发现有此诱发作用。文中讨论了中草药与EB病毒的激活及其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0 户鼻咽癌高发家庭EB病毒感染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0户鼻咽癌高发家庭79人EB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免疫酶法测定血清中抗体。结果:他们的IgG/VCA抗体均阳性,其IgA/VCA抗体阳性率为57%(较我县普查的阳性率2.6%高),IgG/EA抗体阳性率为27.9%,IgA/EA阳性率为13.9%,均在较高水平上。鼻咽癌患者抗体的阳性率和GMT较家属非癌成员为高。结论:鼻咽癌高发家庭存在着EB病毒普遍感染,有较高的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健康人群EB病毒-IgA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EB病毒VCA-IgA在健康人群中的抗体水平。方法EB病毒VCA-IgA,测定用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本市某单位707例健康人群EB病毒VCA-IgA普查,阳性者18例,检出阳性率为2.55%。其中男性12例,占阳性总数的66.67%,女性6例,占阳性总数的33.33%。男女比例为2:1。VCA-IgA抗体阳性数集中在1:20~1:40之间,共有14例,占阳性总数的77.78%,1:160滴度只有1人。符合文献的鼻咽癌发病率男、女性别之比全国平均为1.96:1,南方五省为2.03:1的报道。结论EB病毒VCA-IgA检测对NPC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抗EB病毒抗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EB病毒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关系。方法以B95-8细胞为抗原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抗IgAEB病毒壳抗原抗体(抗IgA/VCA抗体)。以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中抗IgGEB病毒Z蛋白抗体(抗IgG/Z抗体)。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抗IgG/VCA抗体阳性率21.9%,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其他风湿病患者。抗IgG/Z抗体仅在抗IgA/VCA抗体阳性时出现。结论抗IgA/VCA抗体的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EB病毒可能处于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4.
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EB病毒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s)、潜伏感染膜蛋白(LMPl)、溶解感染期立即早期基因编码蛋白ZEBRA、早期基因编码蛋白EA-D、晚期基因编码蛋白VCA和MA。结果EBERs阳性率为100%(20/20),LMPl阳性率为85%(17/20),ZE-BRA均为阴性,EA-D阳性率85%(17/20),VCA阳性率60%(12/20),MA阳性率为0.5%(1/20)。阳性信号限于癌细胞。癌周正常组织和间质细胞均阴性。说明在我国南方鼻咽癌高发区,腮腺LELC的发生发展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本文还对EB病毒基因的腮腺LELC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Raji细胞和B95-8细胞EB病毒抗原的表达。结果显示无细胞毒浓度的茶多酚与亚硒酸钠联合对Raji细胞EBV-EA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纯茶多酚或亚硒酸钠的抑制作用。两药显示相互协同增效的作用 。抑制率与药物浓度相关;单纯茶多酚对B95-8细胞EBV-VCA表达无抵制作用,但茶多酚能增强亚硒酸钠对B95-8细胞EBV-VCA表达的抵制作用,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EB病毒BNLF-1基因在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含量,探讨对该基因表达与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Amplisensor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或骨髓EB病毒BNLF-1基因片段,同时测定血清中EB病毒VCA-IgA抗体滴度。结果:(1)淋巴瘤BNLF-1基因表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和对照组;急淋高于急非淋和对照组;淋巴瘤VCA-IgA阳性率高于急非淋和对照组;急淋高于对照组;急非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淋巴瘤BNLF-1基因含量高于急淋、急非淋;急淋高于急非淋。(3)T、B细胞淋巴瘤BNLF-1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4)淋巴瘤BNLF-1基因含量越高,生存期越短。结论;BNLF-1基因可能是EBV的致癌基因之一;其阳性率及含量的高低可作为淋巴瘤及急淋和急非淋的鉴别诊断依据之一;BNLF-1基因高表达与淋巴瘤的预后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B病毒膜表面糖蛋白gp350是否刺激培养的CD5 B细胞产生具有天然自身抗体性质的免疫球蛋白. 方法:无菌采集新生儿脐带血,RosetteSepTM法分离总B细胞,免疫磁珠分离CD5 B细胞,将分离得到的总B, CD5 B和CD5-B 3组细胞分别用EB病毒、紫外线照射灭活的EB病毒(UV-EBV)、gp350及TPA刺激,于培养的10~30 d间,每4 d分别留取上清,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gG, IgM及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 auto Ab)IgG, IgM,阳性对照为健康成人血清,阴性对照为未加刺激的培养细胞上清. 结果: EB病毒感染的3组细胞于培养的第7日发生转化,表现为细胞成团生长,体积增大,不断增殖,14 d以后的培养上清中IgM, AK auto Ab IgM A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紫外线照射灭活的EB病毒、gp350刺激的细胞存活15 d,14 d CD5 B细胞培养上清中IgM A值高于对照组(P<0.05);TPA及未刺激的细胞存活7 d,培养上清中未检测到免疫球蛋白. 结论: EB病毒可能通过其膜表面糖蛋白gp350刺激培养的CD5 B细胞产生具有天然自身抗体性质的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体内外试验对8-O-乙酰哈巴苷防治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的药效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PCR)技术观察8-O-乙酰哈巴苷对B95-8细胞内EBV衣壳抗原(VCA)的抑制作用;采用腹腔注射醋酸(HAc)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检测8-O-乙酰哈巴苷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和渗出的抑制作用。结果 8-O-乙酰哈巴苷大、中、小剂量组对B95-8细胞内EBV衣壳抗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8-O-乙酰哈巴苷大、中两个剂量组显著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1)。结论 8-O-乙酰哈巴苷对EBV感染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不仅对EBV衣壳抗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减轻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和渗出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