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现代呼吸管理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早产儿的生命得到挽救,他们生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营养.其中肠内营养在早产儿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肠内营养的管理对于安全有效地完成肠内营养至关重要.现将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护理管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肠内喂养技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50例早产儿采用肠内喂养技术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做好喂养过程中的各项护理工作.结果 50例早产儿中.有效预防了与喂养有关的并发症,较快的达到理想的生长指标,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院内感染机会,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结论 肠内喂养过程中的细致护理是早产儿经胃肠喂养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护理策略分析。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2例早产体重儿,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营养护理,实验组实施肠内营养的优质护理。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在留置胃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体重增长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早产儿早期给予经口奶瓶微量喂养,可早日建立经口喂养,增加早产儿的体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早产儿的死亡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34周存活的早产儿60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包括加奶策略、喂奶耐受性观察、体位护理、胃管管理护理、腹部按摩。结果:60例早产儿中,经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存活率为91.67%,死亡率为8.33%。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早产儿的抢救存活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给予相应护理,使早产儿得到最佳的营养支持,以此改善早产儿远期预后效果,稳定生长,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应用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手术病人的全身营养状况,缓解分解代谢,促进肠功能的恢复,保护肠粘屏障,我科自1999年9月至2001年5月对10例腹部手术病人经营养管早期肠内支持,对腹部重大手术后病人恢复起到较大作用,现将我们应用护理  相似文献   

6.
7.
早期肠内营养作为ICU重症患者治疗手段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昏迷的患者,气管切开后,格林巴利综合征气管插管患者,不能经口进食,需要营养补充时首选胃肠道营养,除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符合正常生理要求,应用不当易发生胃肠道并发症,如腹胀,腹泻,导管阻塞,高血糖。笔者对80例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减少了并发症地发生。现将护理体会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长期鼻饲肠内营养制剂患者的营养护理与管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8例给予长期鼻饲肠内营养制剂的危重症患者,均实施营养护理与管理,评价营养护理与管理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好转出院40例、死亡3例;腹泻3例、管道堵塞1例,上消化道出血症状6例。对症处理均有效缓解。此外,营养护理与管理方法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5.83%,明显比实施前的64.58%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给予鼻饲肠内营养制剂的危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护理与管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肠内营养是以经口服或管饲提供各种营养素,它符合生理需要,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能促进患者较早康复。当胃肠道允许时,应尽量采用肠道内营养,是临床应遵循的原则,笔者所在科从8月份开始对术中置营养管的患者,术后经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临床资料2009年8~10月,笔者所在科收治20例患者,胃癌根治3例,胃大部切除5例,胆管空肠Roux-Y吻合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右半结肠切除3例,直肠癌根治4例,笔者从术后第2天开始营养支持,肠道内EN,因为早期实施EN可维护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避免细菌移位和二重感染的发生,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了护理并发症,值得  相似文献   

10.
<正>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营养护理与管理,使长期鼻饲肠内营养制剂的患者得到合理而充足的营养供给,以改善营养状况,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对我院40例鼻饲肠内营养制剂患者,采取从喂养管的选择、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合理的肠内  相似文献   

11.
胃癌患者后期的营养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延缓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是至关重要。肠内营养是最科学、最廉价的方法,这给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对39例胃癌晚期进行护理,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俊英 《中原医刊》2003,30(12):65-66
营养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熟知 ,在疾病治疗中常被视为治疗方法之一。临床营养支持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大类 ,肠内营养的优点是有食物通过肠道 ,有助于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 ,特别是肠道的血液灌注与氧的供给 ,增进肠蠕动 ,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释放 ,利于肠粘膜的渗透性 ,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减少MODS(多器管功能障碍综合征 )的发生。颅内疾病引起的各种昏迷病人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不能自主进食 ,仅靠静脉途径供给难以补充病人所需全部营养 ,且价格昂贵 ,长期输注易发生感染、菌血症、静脉炎、血栓、空气栓塞 ,发热、过敏等输液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防止术后并发症和营养过程中的护理并发症。方法 对30例胃肠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的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其中重要的是营养管的护理和营养过程中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30例病人无一例肠瘘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无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肠内营养是一种经济、方便、安全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宗海燕 《九江医学》2009,24(3):54-54,6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8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危重病患者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其中COPD患者15例,多发伤复合伤患者8例,药物中毒患者7例,颅脑外伤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不能自行进食,人院后均留置鼻胃(肠)管鼻饲流质,均给予肠内营养提供患者所需能量,维持机体代谢。  相似文献   

15.
张晶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4):709-709
肝衰竭患者由于长期病变和代谢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伴有低蛋白血症、腹腔积液、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异常,严重者可发生肝性脑病或肝肾综合征。为肝衰竭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细胞、组织与器官的功能与代谢,利于患者的康复。现将32例肝衰竭患者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法。而昏迷病人为急危重病人,机体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大,抵抗力低,且不能经口进食,导致营养态低下,不能应对疾病的打击。因此,近年来肠道特需营养的补充越来越被重视,尽可能早期恢复胃肠内营养,维持肠屏障功能,预防由于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吸收导致的肠源性感染,并能减少分解代谢激素的过度分泌[1]。因此,我科对危重病人早期开展肠内营养,经过对33例昏迷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胃肠营养(Entral Nutrdon,EN)是通过鼻胃管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它各种营养素的支持方式。它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肠内细菌移位有重要的意义。EN具有方便、经济等特点,但由于管饲营养时间较长,如护理不当,易导致各种并发症。我院ICU1997~2000年共有140例患者采用EN方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以口服或管饲来提供机体代谢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方式。肠外营养期间,肠黏膜因缺少谷氨酰胺而易导致肠源性感染功、肠能衰竭,而肠内营养不会发生肠黏膜改变。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肠内营养,拯救了很多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治疗安全、方便,并发症相对较少,且易于处理,其中大多数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9.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指经口或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的一种方法。及时、合理、充分的营养支持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重要环节.延迟的营养支持将导致病人出现营养不良,并难以为后期的营养治疗所纠正。此外,营养摄入不足和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血原性感染相关,并直接影响ICU病人的预后。通常进入ICU24h或48h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EN禁忌证的情况下实施,我科近2年来对34位危重病人实施EN,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法。而昏迷病人为急危重病人,机体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大,抵抗力低,且不能经口进食,导致营养态低下,不能应对疾病的打击。因此,近年来肠道特需营养的补充越来越被重视,尽可能早期恢复胃肠内营养,维持肠屏障功能,预防由于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吸收导致的肠源性感染,并能减少分解代谢激素的过度分泌。因此,我科对危重病人早期开展肠内营养,经过对33例昏迷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体会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