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仍多采用内镜检查诊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31例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23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食管鳞状上皮中等不典型增生行EMR,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2004~2007年问共55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2)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3)随访:本组55例中,19例原位癌和1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行内镜下活检,其中有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1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粘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干预食管癌的发生实现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2%Lugol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2%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内镜检查中发现的58例可疑食管粘膜病灶进行经内镜2%Lugol液染色。结果58例可疑食管粘膜病灶经染色后活检证实为早期食管癌37例,其中鳞癌31例,腺癌6例;内镜下诊断为粘膜癌13例,粘膜下层癌24例;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粘膜癌20例,粘膜下层癌17例,内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75.68%。同时对5例早期食管癌行内镜下治疗。结论经内镜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特征(附9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食管癌是指癌组织浸润局限于食管粘膜下层以内,未累及肌层,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M癌)、粘膜下癌(SM癌),亦称浅表性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尽管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已成为可能,但内镜诊断仍缺乏统一的标准。本篇旨在对早期食管癌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内镜下食管有可疑病变的186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93例。用2%卢戈氏碘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于不染色、淡染色区取活检。对照组不行碘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取活检。结果:染色组不染色、淡染色共计50例(53.8%),活检发现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8例(8.6%),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15例(16.1%)、9例(9.7%)。对照组93例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1例(1.1%),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例(6.5%)、2例(2.2%)。两组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雅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及微创技术的发展,现 已有多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方法。内镜下早期 食管癌切除术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山东省肥城市系食管 癌高发区之一。2001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院设立食管癌研究 所。自2002年3月-2004年5月,我们对全市城乡35-69 岁人群进行胃镜普查,共检查胃镜13 126人次,共检出食管 癌41例,其中早期食管癌(原位癌)25例,癌前病变3例, 我科应用透明帽法对此28例病人实施内镜下早期食管癌及  相似文献   

6.
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早诊率,探讨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规范化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2008年手术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49例的临床资料.诊断以内镜检查为主,辅以影像学定位检查;对内镜检查可疑活检病理阴性者,行内镜粘膜染色指示下活检.结果 切除率100.00%,主要并发症是肺部感染(8.16%)和心律失常(6.12%),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的发生;术后病理:鳞癌22例,腺癌27例,切除标本病理诊断原位癌11例(22.40%),粘膜内浸润癌14例(28.60%)和粘膜下浸润癌24例(48.98%),4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8.16%.结论 内镜检查是诊断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主要方法,应注重早期癌的综合治疗,贲门癌腹部切除术是一种有效方法,需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仍多采用内镜检查诊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31例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23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食管鳞状上皮中等不典型增生行EMR,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2004~2007年间共55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2)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3)随访:本组55例中,19例原位癌和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行内镜下活检,其中有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粘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干预食管癌的发生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与分析放大内镜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研究者为其一级亲属40岁以上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据疑病处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判断病变性质估计侵犯深度。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者行ESD治疗,疑进展期食管癌者行外科手术治疗,送整体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癌一级亲属40岁以上患者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共128例,其中行ESD和外科手术取得整体病理标本102例。对比放大胃镜术前判断和术后整体病理标本,判断性质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病变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7.3%,诊断食管早期鳞癌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15.4%,阳性预测值88.8%,阴性预测值50%。判断浸润层次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鳞癌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69%,B1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率为90.6%,灵敏度为70.6%,B2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32.2%,灵敏度为76.9%,B3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66.7%,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胃镜下有可疑病变的196例患者随机分为碘染色组和对照组各98例。用2.5%的复方碘溶液对染色组的98例进行食管粘膜染色,在不染区或淡染区病理活检,对对照组的食管可疑病变不行碘染色处理,仅据临床经验予以病理活检。结果碘染色组不染或淡染色67例,活检发现食管癌12例(12.2%),其中早期食管癌10例(10.2%);鳞状上皮异型增生16例(16.3%),其中中重度异型增生7例。而对照组发现食管癌2例(2.O%),鳞状上皮异型增生8例(8.1%)。结论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研究目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应用由于存在淋巴结的转移而受到限制。该项前瞻性研究旨在分析比较鳞状细胞癌及腺癌中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患与方法:共60例pT1期食管癌患纳入该项研究,其中鳞状细胞癌(SCC)24例,腺癌36例,其中50例接受经胸食管切除术外加两个区域淋巴结清扫,另10例接受经食管裂孔食管切除术。平均病检30个淋巴结,并进一步对下列指标进行分析:组织学类型、黏膜浸润、黏膜下浸润深度(分为3等级;sm1,sm2,sm3)、肿瘤分级、切除方式、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所在的部位。结果:16例黏膜内癌中无一例淋巴结转移,44例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5%(P〈0.01)。黏膜下腺癌(转移率41%)和黏膜下SCC(转移率50%)的淋巴结的转移率没有显差异。Sm1组(SCC33%,腺癌22%)较sin3组(SCC69%,腺癌78%)淋巴结转移率低。2例(9%)黏膜下SCC和5例(23%)黏膜下腺癌患被归于pM1期。pN1期的腺癌患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13%,SCC患为1%,二间没有显差异。经多因素分析,黏膜内735黏膜下(P〈0.01)以及G1/G2 vs G3(P〈0.05)对淋巴结转移率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观察分析宁夏地区14例早期胃癌及8个微小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结果表明,14例早期胃癌中12例(85.7%)位于胃窦小弯侧,大体类型中以凹陷型(Ⅲ型)和表浅凹陷型(Ⅱc型)较多,平均最大面积为5.8cm~2。组织学类型中以管状腺癌较多(71.4%);粘膜内癌6例(42.9%);癌灶和癌周伴淋巴细胞浸润者92.9%。癌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中一重度异型增生的检出率分别为71.4%、64.2%和42.8%。8个微小胃癌中,癌周伴肠上皮化生及癌旁伴中一重度异型增生者各5个。简要讨论了本地区早期胃癌的特点和癌前病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色素镜(纤维内镜下行粘膜碘染)对提高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食管癌各级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意义以及碘染对获取手术切除大体标本癌旁各级病变组织的影响。方法:常规食管纤维内镜观察后,在食管表面喷洒体积分数为2%的卢戈液染色,根据染色情况分别取活检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取同样的卢戈溶液对手术切除的食管标本作碘染色,并根据染色结果,分别取材作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纤维内镜下碘染后,可观察到清晰的片状不染区,以及花斑状,点状和条状不染区。手术切除标本碘染后也出现相似的变化。对染色区和不染区分别取材,发现手术切除标本碘染区的各级癌前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不染区(P<0.05),特别是间变和原位癌病灶。235例无症状人群色素镜检查组(碘染组)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的检出率分别为64%(114/179)和74%(14/19),均明显高于非碘染组36%(65/179)和26%(5/19)(P<0.05)。但无症状人群碘染组染色区取材仍发现4%的间变检出率。结论:色素镜(碘染色)能明显提高无症状人群食管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手术切除标本行碘染色是获取各级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利用色素镜检查将有助于减少食管粘膜活检取样误差。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MSH2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MSH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结直肠癌和23例癌前病变组织中hMSH2的表达。结果:hMSH2蛋白在正常结直肠粘膜、轻度异型增生及中度+重度异型增生结直肠粘膜、早期结直肠癌、进展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8%、16.7%、45.4%、81.8%、58.5%;hMSH2蛋白在早期结直肠癌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轻度异型增生和正常结直肠粘膜(P<0.05)。hMSH2蛋白在早期结直肠癌的表达率稍高于进展期结直肠癌(P>0.05)。结论:hMSH2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hMSH2蛋白表达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高频超声内镜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内镜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价值.方法 129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术前行高频超声内镜检查,分析上皮内癌、黏膜肌层癌、黏膜下癌的超声影像学特征.34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例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90例行外科手术.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浸润深度.结果 高频超声内镜显示上皮内癌30例,黏膜上皮层增厚,黏膜肌层形态规则;黏膜肌层癌42例,36例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增厚,两层界限不清楚,黏膜下层形态规则,6例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增厚,黏膜下层部分稍增厚,形态规则;黏膜下癌57例,黏膜下层形态改变,变细8例,增粗6例,扭曲5例,不规则10例,部分中断12例,与黏膜肌层分界不清楚16例,固有肌层形态规则.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8例,黏膜下癌51例.高频超声内镜判断黏膜内癌特异性为92.2%(47/51),敏感性为87.2%(68/78),黏膜下癌特异性为87.2%(68/78),敏感性为92.2%(47/51),其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准确性为89.1%(115/129).结论 高频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ESD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384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综合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完成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384例,中位随访时间26(6 ~68) 个月,平均切除面积12.0(7.4~20.0) cm2,平均手术时间40.0(30.0~63.8) 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 98.96%(380/384) 、96.35%(370/384) 、92.45%(355/384);出血、穿孔、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56% (6/384) 、0.26% (1/384) 、13.80% (53/3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病变环周比例≥2/3[OR = 63.370(14.579~275.448) ,P< 0.01]是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整体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30%、100%,病变复发率2.86%(11/384) .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端粒酶催化蛋白基因(hTRT)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4例标本,其中正常口腔粘膜6例、上皮非典型增生15例、口腔粘膜鳞癌33例。结果: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hTRT的mRNA表达较弱,阳性信号仅局限于上皮基底层及副基底层间,阳性率16.67%(1/6);上皮非典型增生中hTRT的mRNA阳性表达见于多层上皮细胞,并随细胞异形性增高而表达增强,阳性率60%(9/15);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hTRT的mRNA有较强阳性表达,阳性率87.88%(29/33);OSCC组织中hTRTmRNA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分化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端粒酶hTRT基因的表达在O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胃黏膜活检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患者的临床、胃镜特点与胃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下胃黏膜活检提示LGIN的124例患者实施胃镜黏膜下剥离术,分析患者的临床、胃镜特点和病理资料,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75例(60.5%)维持LGIN诊断,23例(18.5%)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和(或)伴萎缩、肠上皮化生,12例存在(9.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11.3%)早期胃癌。研究发现,术后病理结果与患者性别、病变位置、胃镜下形态无关(均P>0.05),而与年龄及病变长径有关(均P<0.05)。结论胃镜下胃黏膜活检为LGIN的患者存在癌变的风险,应对其实施密切随访或胃镜下治疗,应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大而平坦的消化道黏膜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进行一次性大块剥离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结果22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结论通过 ESD 可完整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此外,默契的医护配合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多中心起源理论的分子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化选择性DNA序列分析方法,对来自河南省林州市21例原发性食管鳞癌患者食管癌组织和癌旁基底细胞增生、间变和原位癌病灶的肿瘤抑制基因P53进行比较研究。结果:21例原发食管癌病灶中发现14例P53基因突变(67%)。突变部位分别为第5外显子(4例,占29%)、第6外显子(1例,占7%)、第7外显子(2例,占14%)和第8外显子(6例,占42%)。1例突变发生在第4内显子(7%)。对14例癌旁上皮基底细胞增生、间变和原位癌病灶的P53基因分析发现均有不同数量的基因突变。间变及原位癌组织的P53基因突变与癌组织极为相似,但是基底细胞增生病变的P53基因突变与癌组织不同,其突变部位均发生在第5外显子。提示:食管上皮不同部位的孤立病灶出现相似的分子学改变,支持食管癌多中心起源的理论,随着病变从基底细胞增生到间变到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的发展,这些分子学变化可能在癌变的不同阶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过程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Bcl-2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口腔黏膜单纯增生(HP)9例,轻度异常增生(LD)11例,中度异常增生(MD)10例,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CIS)9例,鳞癌(SCC)11例,进行hTERTmRNA及Bcl-2蛋白的检测.结果:hTERT和Bcl-2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均有异常表达,CIS及SCC组织中hTERT的表达明显高于HP、LD和MD(P<0.05);SCC中Bcl-2表达明显高于HP和异常增生组织(P<0.05).结论:端粒酶的活化和Bcl-2表达的增强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异常表达有助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