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杨琴  刘毅 《重庆医学》2016,(18):2528-2531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死因进行分类及编码,统计分析人群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结果重庆市万盛经开区2014年居民粗死亡率为650.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3.35/10万。主要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93.21%。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分析前5位分别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减寿率分别为13.76‰、10.19‰、8.35‰、4.84‰和2.69‰。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已成为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2.
涂嘉玲  吴浩  赵文龙  胡世明 《重庆医学》2015,(25):3562-3564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某县居民的全死因顺位及主要死因的死亡现状、死因构成及其年龄、性别特征,为各级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Excel 2003汇总数据,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死因分类法进行死因分类,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计算潜在减寿年数。结果2003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收集有效三峡库区忠县常住人口死亡病例62702例,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三大类疾病死因中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87.76%,成为最主要死因;潜在寿命损失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围生期疾病。结论三峡库区蓄水后忠县的主要死亡原因以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并且年龄逐步年轻化趋势;开展意外伤害研究,防止早死成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嘉兴市居民疾病死亡率和寿命损失情况,了解死因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死亡监测网络直报2009--2012年居民死亡数据,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减寿率(PYLL‰)等指标分析。结果嘉兴市居民全死因平均粗死亡率为692.77/10万;其中男性为761.51/10万;女性为625.42/10万,男性高于女性;死亡率在逐年上升。居民前5位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5.71%;其中肿瘤死亡占前5位死因31.09%,男性高于女性,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肿瘤造成潜在寿命损失最大,达35378.75年;平均减寿年数最高的是损伤和中毒,达40.71年。结论肿瘤等慢性病及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应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庆市渝北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ICD-10方法对该区居民死亡资料统一编码分类,用DeathReg2005死因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粗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及潜在寿命损失等指标分析了解该区居民的死亡特点。结果该区居民2012年的死亡率为605.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0.7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227.87,P<0.001)。主要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之和占总死亡人数的95.15%。导致潜在寿命损失前6位的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不同年龄段的主要死因各有特点。结论 2012年该区居民的主要死因以循环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损伤和中毒,尤其是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更集中在青壮年。应根据该区居民的死因特点制定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湟中县2012年度居民死因状况及规律,为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用湟中县监测居民死亡报告资料分析全部死因,主要病种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比等指标。结果:2012年(1—12)月份共报告死亡2040例。其中循环系统疾病1171例,占57.4%,恶性肿瘤404例,占19.8%,伤害254例,占12.4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77例,占3.77%,呼吸系统疾病75例,占3.68%,消化系统疾病59例,占2.89%。结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传染病、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疾病等已成为我县居民的主要死因,为今后制定防控措施,努力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居民的寿命状况与死亡原因,为制订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04~2005年福田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福田区居民死亡人数为1002例,死亡率113.56/10万,标化死亡率为308.29/10万,0岁组预期寿命为76.93。死亡原因以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痰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为主,且恶性肿瘤是潜在减寿年数(YPLL)最多的死因。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习惯,使人们更长寿、更健康。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城区2000年人口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目前主要威胁郑州市城区居民健康的疾病,为制订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死亡专率和减寿年数(YPLL)对我市城区居民2000年人口死因进行分析。结果:郑州市2000年城区居民年均死亡率为445.75/10万(男479.00/10万,女410.12/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死因的YPLL顺位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先天异常。结论:该结果提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仍是郑州市居民的三大主要死因,但引起“早死”的疾病则是先天异常,损伤和中毒等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男女及城乡不同人群的主要死因及其对期望寿命的疾病影响因素,分析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订疾病控制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0年重庆地区全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损失年数、减寿率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0年重庆地区人口期望寿命值为76.5岁,在西部地区属于高寿命值地区,但低于其他直辖市及部分沿海发达省市;处于死因构成前5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不同人群的死因顺位基本一致,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病死率存在差异;去除前5位死因后,人均期望寿命可分别增加4.22、2.50、2.01、1.26、0.27岁,各类疾病对不同人群的寿命影响程度不同;对居民早死威胁最大的是恶性肿瘤,以肺癌为首,其次是以交通事故、意外死亡为主的损伤中毒类;自杀行为导致的早死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重庆地区人口期望寿命值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针对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意外伤害的防治策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宁夏居民病伤死因谱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宁夏居民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病伤死亡疾病谱及健康水平的变化,回顾分析1974-1976年宁夏疾病检测点报告的死因资料,并与1994-2000年宁夏疾病监测网监测报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1994-2000年宁夏居民全死因人口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分别为527.41/10万和615.11/10万,较70年代中期下降了32.69%,尤其是传染病和新生儿疾病死亡率下降幅度最高,分别下降了91.24%和78.53%。而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则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120.25%、16.5%和10.17%,特别是循环系统中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上升了237.23%。宁夏居民前五位的主要死因由20世纪70年代的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新生儿疾病、恶性肿瘤与循环系统疾病转变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及消化系统疾病,显示宁夏居民全死因死亡率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度降低,死因谱发生明显改变。为提高宁夏居民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应加强对居民主要死因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情况,为制订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2007-2009年监测点收集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原始资料收集整理,根据ICD-10做疾病分类,输入Death Reg2002、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标化减寿年数、标化减寿率、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结果 2007-2009年居民伤害年均死亡率40.41/10万,居全死因第3位;男女性死亡率分别是59.05/10万和19.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主要伤害死因不同;交通事故居伤害死因之首,其潜在寿命损失占伤害的59.39%;标化潜在减寿年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通事故、中毒、触电、自杀、溺死、跌落。平均减寿年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溺死、触电、跌落、交通事故、中毒、自杀。结论交通事故对石家庄市居民潜在减寿年影响最大,溺死、触电和跌落多发于低年龄组人群;减少伤害死亡的危险因素,控制伤害死亡的发生势在必行,应针对不同年龄的主要死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男性人群是干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居民1996—2015年的死因变化情况,分析死亡原因和死亡率的变化和趋势。方法  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应用转折点(Joinpoint)回归对死亡数据进行时间趋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转折点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置换检验,转折点的确定基于P<0.05。结果  2015年闵行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07%,较1996年上升了73.89%。近20年来,闵行区粗死亡率总体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年率变化(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为0.62% (P<0.05),标化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APC=-3.73%,P<0.05)。2015年闵行区户籍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前五位死因均为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简称“代谢病”)和损伤中毒。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损伤中毒的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16%、-1.86%、-8.03%、-4.96%,P<0.05);内营代病的标化死亡率在1996—2001年大幅度上升(APC为16.58%,P<0.05),2001—2015年趋于平稳。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是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江门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应用DeathReg2005软件和Excel对2010-2012年江门市户籍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江门市居民因慢性病死亡71 466人,占全死因86.53%,慢性病死亡率为604.78/10万,3年间慢性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慢性病死亡率(664.00/10万)明显高于女性(544.4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71,P0.01)。慢性病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占慢性病死因的93.40%。男性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先天异常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慢性病死因顺位不相同。结论慢性病已成为江门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为降低居民死亡率,须加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耿春梅 《医学动物防制》2013,(10):1142-1143,1146
目的了解2011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顺位,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1年巴彦淖尔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的疾病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结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首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泰安市居民的死亡水平和死亡结构特点,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数据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泰安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76.94岁,死亡率为703.08/10万,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90.78%,前五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合计占全死因的92.88%.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泰安市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居民死亡原因和男、女主要死亡原因的异同,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制定防治政策,保护人民健康,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奠定基础。方法利用2007年—2011年铜川市王益区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和统计部门提供的人口资料,根据ICD-10编码手册进行根本死因分类,对铜川市王益区居民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07年—2011年铜川市王益区居民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5年内该区居民死因顺位前4位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铜川市王益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针对这些死亡原因,全面系统地实施人群相关疾病的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掌握赣州市章贡区居民死因构成及其顺位,分析寿命损失情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08~2010年居民死因资料,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赣州市章贡区居民平均死亡率为634.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22/10万;前5位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4.79%;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最大的是肿瘤,达到每千人13.52年;损伤和中毒造成平均减寿年数最高,达到30.97年。结论: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损伤和中毒是造成居民寿命损失较为严重的疾病,是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和中毒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白云区2008~2012年患传染病的居民的死亡原因.方法 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等统计学指标,对2008~2012年白云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白云区居民传染病死亡数为227人,年平均死亡率为2.04/10万,传染病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传染病主要死因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艾滋病.前三位死因占总死亡数的94.27%.职业以无业或待业居第一位.结论 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是导致白云区居民死亡的最严重传染病,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9-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了解居民健康状况,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广州市黄埔区2009-2012年户籍居民死亡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广州市黄埔区2009-2012年居民平均死亡率476.37/10万(标化死亡率322.69/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527.46/10万(标化死亡率401.98/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417.43/10万(标化死亡率243.91/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0年黄埔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0.31岁,其中男性为78.57岁,女性为82.18岁。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诊断不明性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76.72%;死因监测三大类分析中慢性病占总死亡原因的79.52%。结论黄埔区居民的死亡以慢性疾病为主,其中恶性肿瘤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对居民进行肿瘤防治知识普及、预防和干预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全民健康形势下上海市闵行区居民健康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市闵行区1993—2015年户籍居民死亡及2002—2015年传染病发病数据,评价居民的健康水平。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闵行区1993—2015年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ALE)变化、死亡率水平、死因顺位变化及2002—2015年传染病发病情况、发病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993—2015年间,上海市闵行区全人群ALE从71.78岁上升到83.58岁,提高了11.80岁。其中,男性从67.34岁提高到81.37岁,提高了14.03岁;女性从76.22岁提高到85.89岁,提高了9.67岁。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户籍居民粗死亡率为755.35/10万,比1993年上升21.45%,比2014年上升2.71%;同年,全人群标化死亡率为196.07/10万,比1993年下降54.17%,比2014年下降0.51%。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户籍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简称代谢病)及损伤中毒,占全人群总死亡数的91.33%。2002-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累计发病人数62 845例,死亡152例。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急剧增长,14年间增长291.98% (Z=10943.83,P<0.001),标化后依然呈上升趋势。2015年传染病发病率前5位依次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猩红热、梅毒、肺结核和乙肝。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多年来通过整合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全方位贯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处于较高水平,慢性病综合防控和重大传染病的防控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某自治区2008~2012年的死因顺位及死因构成,了解死因构成及其分布规律,找出严重影响该地区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提高居民健康提供预防策略;分析2008~2012年某地区死亡率的动态变化,为医院加强诊疗工作,科学管理,合理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自治区死因监测系统2008年~20l2年某市天山区、和田县、莎车县、新源县、新和县5个监测点的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采用Excel2003、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2012年死因顺位前12的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肿瘤、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其他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先天畸形和变性及染色体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不同性别的死因构成略有不同。汉族与维吾尔族各疾病在2008年~20l2年间死亡率变化不同。结论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据某自治区在2008年~20l2年间人群疾病死因顺位在前10的疾病、性别和民族间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各类疾病对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