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药饮片组方是中医治病防病的物质基础, 中药饮片既用于中医临床配方, 又用于中药制剂生产, 其质量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笔者结合近五年市场流通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 以及在药品技术审评过程中有关中药饮片标准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梳理了中药创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中药改良型新药及同名同方药、已上市中药制剂用饮片在不同研发阶段的质量要求, 为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方配伍作用古今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实验方剂学从整方药理学研究到配伍药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为人们在现代药物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评价和重新发现中医方剂配伍理论及其技术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平台,其中不仅包含着对方剂验证性的论古意义,而且也为化学药物配伍及其复方新药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分析复方丹参制剂主要活性组分群口服吸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复方多成分体系中主要活性成分口服吸收特征及相互影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开展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多成分体系口服吸收及相互影响,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合理性、合理设计中药复方剂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从两方面论述了当前中药方剂现代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的几种思路与方法,其核心是坚持中医传统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在保持辨证论治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剂型的现代化研究。在目前情况下,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剂型研究可以采取结合古代的煮散剂和现代的袋泡剂这两种剂型的优点,开发研制生药袋包颗粒剂以替代饮片汤剂。生药袋包颗粒剂可分为单味袋包生药颗粒剂和生药袋包颗粒剂复方,配方时既可以单味生药袋包颗粒相加组成复方,也可以生药袋包颗粒复方与单味相加组成复方。煎煮时连同包袋,群药共煎。这一方法具有便于临床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以及群药共煎发挥方剂整体综合效用的优越性。有利于保持中药方剂的整体调节的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5.
赵建荣  李晓玫 《医学教育探索》2003,(11):963-9,661,010
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物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各种复杂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确切药理机制目前大多尚不完全清楚。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和药效不是单味药物的简单组合,对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十分重要。现对有关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及量比关系、复方含药血清、复方化学成分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常用技术方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夏枯草对肺癌具有确切疗效,但其肺癌化学预防物质基础尚未明确。结合现代先进的分离、分析以及药效筛选技术,以中药“三个层次多维结构”组分结构理论,科学地揭示夏枯草肺癌化学预防物质基础,通过总结夏枯草化学成分和与肿瘤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肺癌化学预防研究思路方法,为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液质联用在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液质联用(LC-MS)技术因其有着分离性能好、灵敏度高和专属性强等优势,已逐渐成为中药复方制剂现代化研究的强力手段。LC-MS在中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分析、血清药化,药效学、药动学、中药质量控制及近些年出现的中成药复方制剂中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现象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复方花粉制剂--升白胶囊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医补气健脾、活血生新的理论及相关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江苏省中医研究院肿瘤科多年临床经验,拟定了花粉复方制剂--升白胶囊(国家三类新药),本观察主要介绍关于花粉复方制剂相关花粉应用及药效方面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目前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多围绕“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方剂物质基础的认识,并在方剂药理学、方剂药代动力学、中药含药血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随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利用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新近研究的特点,对于继承和发展配伍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和筛选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2):I0001-I0002
本期开始推出新栏目“世界药研之窗”,藉此向药学研究工作者提供有关复方制剂、上市新药、3期临床药物等方面的最新信息,旨在为新药研发人员提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有效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临床有效中药复方研究的四个过程 ,简述了直接试验设计在全方药味筛选及化学模式识别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论述了复方有效部位和有效部位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和主要药效物质化学结构信息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介绍并分析目前国内关于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近5年来关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及拆方研究的有关文献报道进行检索、整理分析。结果与结论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由整体药效向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深入,体外药理研究方法成为主要的研究途径;药物化学研究中以定量的观点研究配伍前后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对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探索结合现代科技的思维和方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现阶段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进展,参阅近年来的文献,对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随着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多种研究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的方法,包括拆方研究、指纹图谱、谱效关系、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理学、分子生物色谱等。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推动了中药现代化进程,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中药复方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研究中药复方应从多成分、多作用、多层次和多靶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多方法、多途径、多角度研究中药复方,有利于发展中药复方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  相似文献   

15.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结合了化学工程、材料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具有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参考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分离纯化中药活性成分的文献,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类型、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它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病理性血管重构,而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功能障碍是病理性血管重构的始动环节。VEC是锚定在基底层、与血液成分和细胞直接接触的单层细胞,是氧化应激、活性氧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靶点。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卓有成效,许多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可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VEC,调节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对近年来中药及复方改善VEC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为推动其抗氧化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浅谈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指出把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研究中 ,不仅为阐释中医药理论、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探讨中药的作用机理和研制新药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而且还将启迪新的思想和发展新的诊疗技术 ,并将对中医药学的变革和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特色与现代中药研究的相关性。从生物学研究方法、制剂技术、鉴定技术,药理学研究途径、有效成分与复方研究等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出硫分利用现代科技新成果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药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是天然药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药有效成分胃肠转运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受胃肠道环境的影响和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而其有效成分在胃肠道内的溶出、代谢和吸收情况不同.由于中药复方制剂在胃肠道内的动态变化是机体对药物的最初始作用,并影响到以后的全过程,因此,研究复方制剂在胃肠道内的动态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胃肠转运药动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临床药理试验及动物实验已证明补益药可有效治疗抑郁症且不良反应较西药少,往往能够在一种药物中提取出多种抗抑郁成分,体现了这些补益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及其药理作用的多靶点性。然而,和其他中药一样,补益药也面临着配伍成分多样,机理作用复杂,临床应用相对混乱的困境。同时,由于现阶段关于补益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补益药治疗抑郁症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确定,药物制剂的用量及最佳量效关系尚不精确,从药物中提取的抗抑郁活性成分尚不全面,药物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医药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通力合作,密切结合现代医学前沿技术,提倡创新思维,熟练实验操作,开拓眼界,拓宽研究范围,寻找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