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对97例葡萄胎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病理学检查和临床分析。97例中15例属部分性葡萄胎,核型为三倍体,82例属完全性葡萄胎,核型为二倍体。82例中62例是纯合子,核型为46,XX,20例是杂合子,其中11例核型是46,XX,9例是46,XY。完全性葡萄胎中18例是恶性病例,恶变率为22%(18/82),其中8例纯合子,恶变率12.9%(8/62),10例杂合子,恶变率50%(10/20)。均为46,XX。因此,杂合子46,XX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率为90.9%(10/11)。而9例46,XY和15例三倍体中无一例发生恶变。可见完全性葡萄胎比部分性者恶变率高,杂合子完全性葡萄胎比纯合子者恶变率高。  相似文献   

2.
<正> 根据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水泡状胎块可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类。完全性葡萄胎肉眼可见所有绒毛水肿并缺少胚胎(胎儿)或羊膜。几乎所有的完全性葡萄胎均为来自父源的二倍体染色体结构,由一个空卵与一个单倍体精子受精后基因组复制,或一个空卵被两个精子受精造成。少数亦有四倍体或嵌合三体结构。部分性葡萄胎则为正常与水肿绒毛并存,通常同时可见到有胚胎或胎儿。大多数部分性葡萄胎为三倍体,少数  相似文献   

3.
英《医学新闻周刊》第11卷第46期(1979年11月22日)第8页报道:妊娠时发生葡萄胎并不常见,但常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恶变前状态。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胎儿的基因组成可能决定是否成为葡萄胎。二年前,葡萄胎的详细细胞遗传学研究揭示,许多葡萄胎的染色体为46XX。这些葡萄胎中的所有染色体都是来自父体,没有一个来自母体。上述证据提示,来自母体的染色体成分在受精的很早期便被排斥,所以只有父体的染色体对胚胎起作用。父体的染色体能以某种方式增加一倍,成为异常的胚胎而被植入。  相似文献   

4.
葡萄胎恶变与Y染色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Y染色体与葡萄胎恶变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Y染色体特异DNA序列法,检测82例葡萄胎标本(其中新鲜葡萄胎标本50例,石蜡标本32例).结果 82例葡萄胎标本中恶变者14例(17.1%).Y阳性者19例(23.2%),其中恶变3例(15.8%);Y阴性者63例(76.8%),其中恶变11例(17.5%).经χ2检验,Y染色体阳性与否与葡萄胎恶变无关(P>0.05).结论葡萄胎恶变与Y染色体的存在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葡萄胎DNA和RNA含量与恶变的关系 ,寻求一种预测葡萄胎恶变的方法。②方法采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 10 0例葡萄胎标本的DNA ,RNA含量 ,同时选择恶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标本 2 0例作对照。③结果 恶性对照组DNA ,RNA含量明显高于葡萄胎组 (t’ =4.6 8,t=8.39,P <0 .0 1) ,完全性与部分性葡萄胎之间DNA ,RNA含量差异有极显著性 (t’ =3.0 8,4.48,P <0 .0 1) ,完全性葡萄胎中恶变组DNA ,RNA含量明显高于非恶变组 (t’ =4.77,5 .0 6 ,P <0 .0 1)。④结论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葡萄胎组织的DNA ,RNA含量 ,可以预测葡萄胎是否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Y染色体在葡萄胎中的出现率及其遗传学意义.方法:采用3对引物对大体病理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共41例标本扩增Y染色体长臂、短臂和着丝粒区特异DNA序列.结果:28例完全性葡萄胎中Y阳性者6例(6/28),13例部分性葡萄胎中Y染色体阳性者4例(4/13),统计学检验两类葡萄胎间Y染色体出现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Y染色体在病理学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中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葡萄胎的遗传学类型与病理分类可能并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120例葡萄胎染色体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葡萄胎染色体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葡萄胎患者清宫取出的标本,采用直接法制备染色体。并结合病理及临床随诊资料(随诊至少1年),对葡萄胎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110例完全性葡萄胎(CHM),染色体全部为二倍体,有24例恶变(恶变率为21.82%)。10例部分性葡萄胎(PHM),染色体全部为三倍体,无1例恶变。在恶性葡萄胎中,异二倍体出现率为87.50%(21/24),明显高于良性葡萄胎36.05%(31/86)(P<0.01)。并发现恶性葡萄胎中异二倍体占分裂相总数40%以上,为33.33%(8/24),也明显高于良性葡萄胎的3.48%(3/86)(P<0.01)。对异二倍体占40%以上11份病例的随诊结果:有8例恶性葡萄胎接受化疗,7例痊愈,1例死亡。3例良性葡萄胎接受预防性化疗后无1例恶变。结论:CHM比PHM更具恶变倾向,染色体是区分它们的方法之一。葡萄胎异倍体出现的频率与恶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与其周围微卫星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和其周围微卫星DNA的改变及两者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PCR、PCR-SSCP技术观察38例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组织及其肿瘤旁淋巴组织或同一病例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8的点突变研究和p53周围4个微卫星位点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改变: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结果 p53基因外显子5~8总突变率为39.47%(15/38).微卫星改变的阳性率为23.68%(9/38),LOH为7.89%(3/38).各位点MSI、LOH频率介于2.86%~18.42%和0~5.26%.微卫星改变阳性肿瘤的p53突变率为55.56%(5/9),阴性者为34.48%(10/29)(P>0.05).D17S926和D17S947位点LOH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53突变率分别为100%、36.11%(P>0.05).结论 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微卫星改变和p53基因突变,两者发生无明显关系.但微卫星改变阳性的肿瘤,p53突变倾向于高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显微切割胃癌细胞检测染色体7q31.1区域的杂合性缺失(LOH),绘制胃癌7q31.1区域等位基因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揭示胃癌细胞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分析7q31.1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在胃癌组织石蜡切片上行显微切割获得胃癌细胞.采用Chelex-100方法分别抽提切割的胃癌细胞和相应正常对照细胞的DNA.利用高密度微卫星标志结合PCR技术,检测胃癌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绘制胃癌染色体7q31.1等位基因的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结果 胃癌染色体7q31.1至少有一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者21例,占70.0%(21/30);D7S2459、D7S523、D7S2502、D7S486、D7S480、D7S650、D7S2486各位点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0.0%、6.7%、23.3%、43.3%、26.7%、26.7%、20.0%;缺失图谱分析显示常见最小缺失区域位于D7S2502~D7S480之间.统计学分析表明这一区带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缺失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病理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结论 胃癌染色体7q31.1常见最小缺失区域在D7S2502~D7S480之间,在D7S486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57Kip2和Ki-67蛋白在妊娠早期鉴别诊断水肿性流产和完全性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的应用价值。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早期妊娠的12例水肿性流产、22例完全性葡萄胎和16例部分性葡萄胎石蜡组织切片中p57Kip2蛋白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水肿性流产、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组织中,p57Ki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10/12)、0(0/22)、81.3%(13/16),完全性葡萄胎组阳性表达率与部分性葡萄胎组和水肿性流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性葡萄胎组与水肿性流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72.7%(16/22)、43.8%(7/16),完全性葡萄胎组阳性表达率与部分性葡萄胎组和水肿性流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性葡萄胎组与水肿性流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p57Kip2和Ki-67蛋白对鉴别诊断早期妊娠中水肿性流产、完全性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葡萄胎组织中生长抑制因子4(inhibitor of growth family member 4,ING4)蛋白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与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葡萄胎组织及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及MVD。分葡萄胎组30例和正常早孕绒毛组20例。 结果 葡萄胎组ING4蛋白表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组,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CHM)组和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PHM)组中ING4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绒毛组(P<0.05)。CHM组和PHM组的ING4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高危因素组与有高危因素组ING4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绒毛组(P<0.05)。无高危因素与有高危因素组ING4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P>0.05)。正常早孕绒毛组MVD值高于葡萄胎组MVD值,PHM组和CHM组MVD值均低于正常绒毛组,PHM组高于CHM组(P<0.05)。无高危因素组和有高危因素组MVD值均小于正常绒毛组,有高危因素组高于无高危因素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胎组织中MVD值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P>0.05)。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MVD无明显相关关系(r=0.137,P=0.470)。 结论 ING4蛋白的异位表达及降低促进葡萄胎的发生,ING4蛋白表达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葡萄胎组织中血管缺失参与葡萄胎的发生,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MVD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cadherin和Laminin对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75例患者的葡萄胎组织,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包埋组织中E-cadherin和Laminin的表达水平,其中部分性葡萄胎25例,完全性葡萄胎36例,侵蚀性葡萄胎14例.结果 按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顺序,E-cadherin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0%(22/25)、69.4%(25/36)和35.7%(5/14),表达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9,P=0.003);Laminin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0%(21/25)、72.2%(26/36)和28.6%(4/14),表达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P=0.002).结论 免疫组化法分析E-cadherin和Laminin可以作为不同类型葡萄胎传统诊断方法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在葡萄胎的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方法用甲基化敏感性核酸内切酶HpaⅡ酶切-PCR法,分析正常早孕人流绒毛、部分性葡萄胎(PM)、完全性葡萄胎(CM)和侵蚀性葡萄胎(IM)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hMLH1和hMSH2原位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早孕绒毛、PM、CM和IM组织中,hMLH1和hMSH2均表达于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大多表达阴性,极少数为弱阳性.正常早孕绒毛组织均未发现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而hMLH1和hMSH2表达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与PM、CM组织相比,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IM中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0.0%(12/15)和73.3%(11/15),与PM、CM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IM h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4.5%(6/11),与PM、CM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MSH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4%(4/11),明显弱于C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4).CM和IM组织中hMSH2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间存在相关性(P值分别=0.001和0.039).结论hMLH1和hMSH2的高表达对正常细胞滋养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的发生和蛋白表达的缺失参与了葡萄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滋养细胞疾病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单位(R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绒毛、38例葡萄胎、42例侵蚀性葡萄胎和18例绒毛膜癌组织中R2蛋白的表达.结果: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R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绒毛(P=0.000);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之间的表达无差异;8例葡萄胎恶变患者R2水平显著高于自然恢复者(P=0.02).术前未化疗与术前化疗的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患者R2蛋白表达均无差异.WHO Ⅲ期及Ⅱ期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R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Ⅰ期者(分别P=0.023,P=0.038),WHO预后评分为中危和高危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R2表达显著高于低危者(分别P=0.018, P=0.006).结论:R2在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增加,可能与滋养细胞的增生、葡萄胎恶变和滋养细胞肿瘤的高危耐药等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滋养叶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及间质细胞凋亡检测在水泡状胎块(HM)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技术,检测100 例HM(其中完全性HM 61 例,部分性HM 39 例)及40 例绒毛水肿的病理组织标本滋养叶细胞的Ki67、Livin与Bcl-2 的表达,并应用TUNEL法对绒毛间质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结果Ki67 阳性表达在绒毛水肿组、部分性HM 组、完全性HM 组趋势呈逐渐增强,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绒毛水肿组及HM 组绒毛间质内A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ivin 及Bcl-2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Ki67 表达与AI 指数呈正相关(P <0.05)。结论间质细胞凋亡联合滋养叶细胞中Ki67 表达检测可用于HM的诊断与分型,也可用于鉴别HM 与绒毛水肿。  相似文献   

17.
杨倩  孙洁  范方淑  于璐  陈琳  冯晓洁 《吉林医学》2010,31(6):729-730
目的:观察p57Kip2在正常绒毛及水泡状胎块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水泡状胎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7Kip2在完全性水泡状胎块(CHM)、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HM)以及正常绒毛组织(HA)中的表达。结果:28例CHM中,2例表达p57Kip2;14例PHM中,12例表达p57Kip2;10例HA中,9例表达p57Kip2。CHM与PHM、H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57Kip2可以作为CHM、PHM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葡萄胎(HM)组织中印迹基因H19 mRNA表达情况,了解其与HM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6例完全性葡萄胎、25例部分性葡萄胎、21例早孕绒毛组织中H19 mRNA表达。结果: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组织中H19 mRNA表达水平[(0.16±0.14)和(0.19±0.18)]均明显低于早孕绒毛中H19 mRNA表达水平(1.28±1.95)(P=0.017,P=0.021)。结论:印迹基因H19与葡萄胎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