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牙周基础治疗对龈下菌斑中螺旋体及牙周状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测牙周基础治疗对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组成及牙周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6例牙周病患者78个牙位的龈下菌斑用刚果红染色,计数螺旋体的百分比,记录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指数和牙齿动度,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龈上洁治及龈下刮治后1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显著下降且牙周临床指数明显改善;刮治后2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继续下降,但不具有显著性;刮治后3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出现回升趋势。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是慢性牙周病有效治疗手段;牙周维护治疗对防止牙周再感染和牙周病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3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中3种厌氧微生物(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并探讨唾液中3种微生物的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48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患者和25例非牙周炎者的非刺激性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应用PCR技术检测两种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结果:3种微生物在AgP组、CP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牙周炎组(P<0.01)。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AgP组100% vs 100%,CP组93.8% vs 93.8%,非牙周炎组为32% vs 48%。福赛坦氏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6% vs 88%,CP组97.9% vs 89.6%,非牙周炎组为32% vs 24%。齿垢密螺旋体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4% vs 86%,CP组89.6% vs 70.8%,非牙周炎组12% vs 16%。3种微生物在同一患者两种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高。唾液中存在3种微生物均与牙龈出血指数密切相关,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OR值高达13.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广泛存在于AgP和CP患者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唾液样本可以用于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牙周状况、龈下螺旋体和糖尿病早期诊断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患有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空腹血糖的高低分为两组,空腹血糖(FBG)〉5.6mmol·L^-1为实验组(20例),FBG〈5.6mmol·L^-1为对照组(20例),检查口腔牙周情况: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并计数指数牙(16、21、24、36、41、44)的临床附着丧失(CAL)和龈下螺旋体比例。结果 实验组85.0%的CAL〉0,对照组为55.0%(P〈0.05);实验组易患牙周炎指数牙的PD、CAL和龈下螺旋体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FBG〉5.6mmol·L^-1牙周破坏倾向于比FBG〈5.6mmol·L^-1组更重;龈下螺旋体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或许可以充当一个粗略的预示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佩戴固定保持器是否影响正畸治疗后患者牙周组织的健康.方法 本项研究随机选择20例正畸治疗后患者,在固定保持器放置前1周进行临床牙周指标———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探诊深度(PD)的检查以及龈下细菌的检测(刚果红染色细菌涂片),以所测得的数值作为基线水平;在固定保持器放置后1月、2月、3月分别进行临床牙周指标检查和龈下细菌的检测.结果 固定保持器的放置可引起临床牙周指标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P <0.001).龈下菌群发生变化,球菌减少( P <0.005)、螺旋体增多( P <0.001)、梭形菌增多( P<0.01).结论 固定保持器的放置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因此对佩戴固定保持器的患者进行规范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牙周内窥镜辅助下超声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对上颌侧切牙唇侧龈下微生物和牙龈探诊出血的影响。方法从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牙周科的患者中收集36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受试者,要求双侧上颌侧切牙唇侧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均达4~7 mm,唇侧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3 mm,采用单盲随机半口自身对照设计方案,先行全口超声龈上洁治术,2周时用抽签法随机确定一侧上颌侧切牙行牙周内窥镜辅助下超声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SRP)(内镜组),对侧侧切牙行常规SRP(SRP组)作为对照,术后菌斑控制,记录基线、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上颌侧切牙唇侧近中、中和远中3个位点的PD和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 BOP),并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这3个位点龈下的球菌(Co)、螺旋体(S)、能动菌(M)和其他微生物(O)并计数,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线时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体为主要龈下微生物,BOP多为阳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PD、BOP、螺旋体和能动菌数值均显著下降(P<0.05),球菌(Co)数量显著上升(P<0.05),在龈下微生物中占主导地位;两组间相比,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球菌(Co)、螺旋体(S)、能动菌(M)和BO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相比,内窥镜组PD显著降低(P<0.05);与基线相比,两组PD和BO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球菌(Co)、螺旋体(S)和能动菌(M)数量有反弹,与基线和治疗3个月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球菌(Co)仍然是龈下主要菌种;两组间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球菌(Co)、螺旋体(S)和能动菌(M)以及BOP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观察期间,其他微生物(O)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辅助下牙周清创更彻底,与常规SRP组相比,根面病原菌生物量更少,健康菌更多,且疗效更持久。  相似文献   

6.
朴松林  薛洁  李晓刚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08-810
目的了解种植体龈下菌群构成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的关系。方法观察42枚ITI种植体植入术后2年内种植体周龈下细菌构成变化以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种植体植入术后1、3、6个月的龈下球菌比值降低,螺旋体、梭形菌比值增高,杆菌比值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术后12、24个月,球菌、杆菌、梭形菌和螺旋体菌的比值接近术前水平,临床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高者,种植体周龈下细菌球菌的比值较低,梭形菌、螺旋体的比值较高。结论早期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和定期进行细菌学检测,对预防种植体周围的炎症发生,提高种植义齿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患者龈下菌斑中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EB病毒1型(Epstein-Barr virus.1,EBV一1),探讨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及牙周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89名AgP患者和31名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2种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1型(EBV-1),同时应用16S 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 Bf;现已更名为Tannerella forsythensis, Tf)、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直形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 Cr)、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牙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 Td)、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 Pn).结果:89名AgP患者的HCMV检出率为43.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gP组的EBV-1阳性率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6~8种牙周致病菌的AgP患者其HCMV和EBV-1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仅检出3~5种细菌的AgP患者的病毒检出率(P<0.05).结论:HCMV、EBV-1在AgP患者龈下的检出率较健康对照高;且在检出牙周致病菌种类数较多的样本中,疱疹病毒的检出率高,提示牙周感染HCMV和EBV-1与侵袭性牙周炎相关,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在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PCR对牙周难分离培养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情况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种分离培养困难的牙周可疑致病菌在牙周袋内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50例牙周袋深度大于4mm的龈下菌斑,以16S rRNA基因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检测标本中齿垢密螺旋体、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生碳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福赛类杆菌、直肠弯曲菌、侵蚀类杆菌的分布情况。结果 齿垢密螺旋体、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生碳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福赛类杆菌、直肠弯曲菌、侵蚀类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2.0%,88.0%,98.0%,90.0%和84.0%。齿垢密螺旋体和福赛类杆菌在重度牙周炎和牙周炎活跃期病例中的检出率为100%。结论 齿垢密螺旋体、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生碳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福赛类杆菌、直肠弯曲菌、侵蚀类杆菌与牙周炎的关系密切,为牙周可疑致病菌,在中国人牙周病患者分布非常高。齿垢密螺旋体、福赛类杆菌对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口腔卫生对金属烤瓷桥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采取口腔卫生措施前后金属烤瓷桥基牙牙周健康的变化,探讨维持基牙牙周健康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54例金属烤瓷桥患者,观察对比其采取口腔卫生措施前及采取口腔卫生措施3个月后基牙与同颌同名非基牙的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以及龈下菌斑细菌的构成比。结果:施加口腔卫生措施后,基牙各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龈下菌斑球菌、螺旋体和梭形杆菌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基牙各项指标均劣于非基牙,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基牙与非基牙的龈沟出血指数、附着丧失以及龈下菌斑梭形杆菌的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牙周探诊深度和龈下菌斑球菌构成比的差别仍有显著差异(P〈0.01),螺旋体构成比的差别有差异性(0.01〈P〈0.05)。结论:金属烤瓷桥基牙比非基牙更容易形成牙周破坏,施加口腔卫生措施可以改善基牙的牙周健康状况,但基牙的菌斑控制较非基牙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核潜艇艇员长航前后牙周状况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变化.方法 选择78名核潜艇艇员,于长航前后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颊侧龈沟底部采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7种牙周可疑病原菌,比较枪出率.结果 与长航前相比,长航后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BOP)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升高具统计学意义(P<0.05).长航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中间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有增加(P<0.05).结论 核潜艇艇员长航可引起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