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系统分析不寐的病因病机,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不寐的辨证分型和临床用药,发现中医药对不寐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准确辨证,同时治疗和临床用药需更加系统化、标准化,不寐病证候复杂,其病因往往和情志、环境等因素相关,用药多与病因结合,多组方多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是临床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瘿病”范畴,其病因病机极其复杂,古代医家认为多与情志、体质、地域等因素有关。现代医学对甲亢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刺激、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等几个方面有关。临床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包括辨证分型治疗、依病程分期治疗和专方治疗)、针灸治疗(包括针刺治疗、针药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心理教育等。中医药治疗甲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了临床疗效,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从病因病机、分型辨证论治和内治法、外治法等方面介绍近年来乳腺增生的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及防治乳腺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从病因病机、分型辨证论治和内治法、外治法等方面介绍近年来乳腺增生的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及防治乳腺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来有关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药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认为今后中医药防治MND的研究思路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MND临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病证结合理论、MND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的规范化诊断标准、MND方药治疗机理、MN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  相似文献   

6.
脂肪肝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医学综述》2011,17(9):1372-1375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对脂肪肝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各家根据个人的经验进行了一定总结和发挥。主要在脂肪肝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治疗用药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现综述近期研究进展,脂肪肝的病因多与外邪、饮食、情志以及劳逸密切相关,病机则多与肝郁、痰湿、脾虚、血瘀等相关。中医药治疗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和经验方治疗,多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6):1276-1281
概述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及现有优势,分析目前我国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心律失常中医药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心律失常作为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之一,可基于"理法方药"体系来探讨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即分析心律失常产生的"理"(病因病机),把握防治心律失常的"法"(治则),组建防治心律失常的"方"(治疗主方),用好防治心律失常的"药"(加减用药)。针对目前我国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工作中存在的缺乏心律失常相关中医诊疗数据平台、缺乏针对心律失常上游致病机制研究、缺少大规模心律失常相关临床试验证据、缺乏有毒中药致心律失常的研究等问题,需深入挖掘中医古籍中心律失常相关诊疗方案,归纳名老中医防治心律失常的诊疗思路并开发其效方、验方,搭建心律失常中医分析诊疗系统平台以及统一中医疗效评价体系,建立心律失常"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警机制,加强心律失常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中医药能够通过多通路、多环节、多靶点且副作用小来调节机体心律紊乱情况,利于整体调整、标本兼顾、辨病辨证;中西医结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医药防治消化性溃疡研究要点.方法 归纳总结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学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 临床采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若重视病因病机分析,因人因地施治;整体辨证与局部用药相结合,注重长期治疗;结合组织学微观变化,加强机制研究;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防治消化性溃疡复发.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竭阳虚证中医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竭(CRF)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但此病治疗棘手且费用较大,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中医药在防治CRF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从中医角度对CRF病因、病机以及其临床上的常见证型——阳虚证的中药治疗临床疗效、客观化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医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甲型H1N1流感(甲流)等新型突发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又给人类的健康及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威胁。结合SARS、甲流的防治经验和COVID-19现有病例资料及文献,该文从病因、五运六气、病证特点、辨证论治等方面,浅析3种疫病的异同。SARS病因属"热毒",病机可见"热毒、瘀血、气阴两伤",治疗以清热解毒祛邪为主;甲流属"寒疫",病机为风寒疫毒挟湿,治则以扶阳顾津、解表散寒、化饮祛湿为主;COVID-19属"湿毒",故病机为"湿、毒、虚、瘀、风",治疗以宣肺祛湿透邪为主。结合中医对既往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以及中国临床COVID-19治愈患者资料,为全国人民深入了解和应对COVID-19提供策略,以期完善COVID-19防治方案,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9):139-142+146
膜性肾病(MN)是一类发病类型复杂、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的一种疾病,分为特发性(IMN)和继发性(SMN),随病情发展可至终末期肾衰竭,其中病因尚未明确的称为IMN。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用于治疗该疾病时对症状缓解、防治并发症及延缓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展进程等方面有明显疗效。参考各家文献,大多数医家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风、湿、热、瘀是在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四大重要病机。在临床指导治疗IMN中从不同临床表现来探讨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杲脾胃观重视脾胃元气在人身的主导地位;强调阳气当升,阴火糟粕当降;病因病机重视元气虚损为病;症以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及阴火上冲诸症为主;治疗要点在于益气升阳,重视脾胃阳气的上升,脾胃多同治。叶桂脾胃观在李杲的基础上,重点阐发了脾宜升而胃宜降,脾以气为主而胃以阴为要;病因病机着重阐发了脾胃阴阳病证之异同;明确胃阴不足之典型表现为饥而不欲食;治疗要点在于甘凉濡润以养胃阴、降胃气,力主脾胃分治。  相似文献   

13.
葛新梅 《医学综述》2013,19(7):1270-127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严重影响孕妇以及胎儿生命安全的疾病。在健康初产妇中,妊高征的发生率为6%,以往有妊高征病史的孕妇更是高达18%。尽管针对妊高征的发病机制、病因、预测及治疗手段的研究很多,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清晰,也没有对妊高征孕妇以及分娩胎儿有确切治疗作用的药物。该文就目前妊高征的发病机制、病因、早期预测及其防治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14.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对妇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质量有着要的影响,中医在治疗痛经时注重辨证论治,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代科研人员以严谨的科研思路方法研究,证实中医治疗痛经效果肯定。该文着重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四个方面对中医辨证治疗痛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关于身体疼痛的记载散在于六经各篇中,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多有论述,文章在对原文溯本求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仲景辨治身体疼痛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丽蓉老师对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对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独到见解,认为肾阴肾阳的消长转化失常是排卵功能障碍的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肾调经为主,并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予以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郁证范畴。通过对郁的涵义进行梳理后发现, 郁既有病因、病机的涵义,也有疾病的涵义。抑郁症的病机和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吻合, 临床可参考中医“郁证”进行辨证论治。“火郁”是抑郁症由轻转重的重要病机, 临床应以虚实为纲论治“火郁”, “火郁”实证治以清透, 虚实夹杂证治应通补。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中药复方治疗、针灸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干燥综合征多以阴虚津亏为本,燥热瘀毒为标。中医辨证施治可调节机体免疫力及各脏腑间的功能,中医针灸治疗取穴方便、灵活,且无不良反应,能显著改善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李达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李达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经验,从病因病机认识、临证遣方用药等两个方面来阐述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历代文献进行回顾研究,探讨了中医对结节性红斑在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个方面的认识,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