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早期种植的相关基因,特别是与早期种植相关的血管生长基因。【方法】采用裸鼠人子宫内膜皮下种植的方法,建立裸鼠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在种植后14d,取出成模病灶与未种植内膜进行CSC-GE-80基因芯片筛查比较。【结果】在基因表达谱中最有显著性上调基因50个,最有显著性下调基因47个,包括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其中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10(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10,Grb10)与丁酸盐反应因子1(butyrate response factor 1)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esponse factor 1)上调明显,下调明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结论】通过基因筛查我们初步考虑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0(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10)有可能参与早期异位内膜的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2.
裸鼠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建立与病灶血管形成相关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裸鼠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微血管生成与异位人内膜病灶病理组织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皮下接种、腹腔放置与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裸鼠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连续切片观察病灶的血管生成,再使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0例成模裸鼠的14处病灶中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实验裸鼠共18只,皮下接种组10只,8例成模;腹腔放置组4例,1例死亡,2例成模;腹腔注射组4只,均无成模.连续切片结果发现于种植第4天组织内出现血管生长,异位人子宫内膜病灶的VEGF表达阳性率腺上皮动情前期10.1±3.2,动情后期12.5±5.4;间质动情前期4.9±2.5,动情后期5.2±3.7;MVD动情前期(80±15)/mm2,动情后期(84±23)/mm2,腺上皮表达VEGF有增多趋势.[结论]成功建立裸鼠皮下与腹腔人异体移植模型,同时发现异位人内膜于种植第4天出现血管生长.模型病灶种植后15d检测到血管增生与腺上皮VEGF的表达增高,可适宜进行抗血管生成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抗血管生成对裸鼠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腺病毒AdEasy-1系统及AAV293细胞构建携带内皮抑素(E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S,体外感染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诱导其凋亡;建立人子宫内膜裸鼠皮下种植模型,将Ad-ES?空载腺病毒Ad-Track及生理盐水分别注射至裸鼠皮下病灶,观察病灶的形态学特点,检测微血管密度(MVD),TUNEL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及腺细胞凋亡?结果:Ad-ES经测序?PCR鉴定构建成功,滴度为2.06×1010 pfu/ml;ECV-304感染Ad-ES后,流式细胞术及Hoechest 33258染色均检测到细胞凋亡;成功建立人子宫内膜裸鼠皮下种植模型,Ad-ES治疗组病灶体积较其他两组明显缩小(P < 0.05),HE染色后,光镜下可见腺体萎缩明显,部分结构不完整,间质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TUNEL法检测到细胞凋亡明显增加,MVD减少?结论:内皮抑素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并可抑制裸鼠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的生长,抗血管生成可能作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各项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择6-8周龄的雌性裸鼠,收集人在位子宫内膜种植于裸鼠腹腔.分别于种植后第5 d、第15 d、第30 d断颈处死裸鼠,观察子宫内膜种植生长情况和组织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同法置人人大网膜.结果:种植成功率可达100%.种植后第5 d见移植内膜与裸鼠盆、腹腔组织牢固粘附.光镜下见种植物与鼠间皮之间已出现新生的血管网,可见腺体,周围围绕着间质细胞.种植后第15 d见病灶与裸鼠组织呈融合状态,周围有血管生长,病灶呈实质性或囊肿样.光镜下见明显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血液供应丰富.种植后第30天病灶萎缩变小,局部粘连较重.光镜下见纤维化严重,腺细胞不完整.对照组植人的大网膜组织部分粘连于腹壁切口,其余游离存在,并逐渐萎缩、吸收.光镜下除炎性反应外.大网膜组织结构无改变.结论:采用人在位子宫内膜构建裸鼠内异症在体模型,移植后的内膜组织仍保持原有的组织形态和生化特征,便于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新血管形成、激素和免疫应答等机理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此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费用低、操作简单,观察周期短,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异症在体模型.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血管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CMIS多功能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子宫内膜血管密度和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VIII-RAg标记子宫内膜血管,测定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表明:在同一期别中,无论是增生期还是分泌期,异位子宫内膜的血管密度及面积和MVD均主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P<0.01),表明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由于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新生微血管增生,导致局部血管数量及面积增多,促进了异位子宫内膜的种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内皮抑素(ES)对裸鼠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腺病毒AdEasy-1系统及AAV293细胞构建携带E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S;建立人子宫内膜裸鼠皮下种植模型,将Ad-ES、空载腺病毒Ad-Track及生理盐水分别局部注射至三组裸鼠皮下病灶,观察病灶的形态学特点,检测病灶中微血管密度(MVD)及TUNEL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重组腺病毒Ad-ES经测序、PCR鉴定构建成功,病毒滴度为2.06×1010 pfu/mL;成功建立子宫内膜裸鼠皮下种植模型,Ad-ES治疗组病灶体积较其它两组明显缩小(P<0.05),HE染色后,光镜下可见腺体萎缩明显,部分结构不完整,间质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且细胞发生了明显凋亡。结论 ES可诱导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裸鼠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生长的作用,抗血管生成可能作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CMIS多功能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子宫内膜血管密度和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VⅢ-RAg标记子宫内膜血管,测定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表明在同一期别中,无论是增生期还是分泌期,异位子宫内膜的血管密度及面积和MVD均高于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P<0.01)。表明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由于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新生微血管增生,导致局部血管数量及面积增多,促进了异位子宫内膜的种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8.
孙俊杰 《医学综述》2012,18(7):979-98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困扰妇科医师的难题。由于伦理学问题,不能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实验研究,更不能反复地进行有创性检查监测疾病的进展,限制了EMs的研究。裸鼠模型是EMs理想的动物模型,能够准确地再现疾病的特点,并能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在研究血管形成等因素在EMs中的作用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方面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VEGF在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裸鼠模型,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在位内膜及裸鼠异位内膜的表达,探讨其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皮下种植和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EMs裸鼠模型,光镜下观察异位病灶的形态学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在位内膜及裸鼠异位内膜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裸鼠共20只,皮下种植组10只,8只成模,腹腔注射组10只,7只成模,异位病灶在光镜下呈现增生期特点;正常在位内膜10例,VEGF蛋白在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有增多趋势(t=2.632,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人EMs裸鼠皮下种植及腹腔注射模型,检测到VEGF表达较正常在位内膜增多,该模型可用于进行人EMs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在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有或无EM的妇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VEGF在EM患者异位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增殖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以抗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8-RA)抗体标记间质微血管并进行微血管计数(MVD)。结果在整个月经周期中,研究组异位和在位内膜中VEGF表达均持续高于对照组(P〈0.01)。EMs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对照组内膜(P〈0.05)。结论VEGF在EMs患者的高表达,说明其通过促血管生成在该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裸鼠人绿色荧光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荧光体外与在体模型的具体方法&#65377;【方法】 采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Ad-eGFP)分别转染原代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细胞转染注射法,即方法1)和子宫内膜组织块(组织转染注射法,即方法2),比较两种体外转染的差异;然后采用方法1将绿色荧光腺病毒转染后的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注入裸鼠皮下形成荧光病灶,并且与方法2相比较,观察直至建模后25 d,计算病灶荧光成模率与病灶荧光存在时间,并给予组织鉴定&#65377;【结果】 方法1与2建模后5 d两种方法病灶荧光阳性率分别达88.9%和22.2%, P = 0.015;病灶体外荧光存在时间分别为(12 ± 8) d与(7 ± 4) d&#65377;病理组织学HE染色和免疫荧光共同鉴定显示病灶来源于人子宫内膜&#65377; 【结论】 应用Ad-eGFP 转染后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混悬液注射可成功建立裸鼠皮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活体荧光观察模型,同时方法成模率高,体外荧光存在时间较长&#65377;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再生素对皮层细胞基因表达影响的基因芯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神经再生素对体外培养的胚鼠大脑皮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ICR胚鼠(15d)大脑皮层细胞,无血清培养。实验组加入神经再生素(2μg/ml),对照组加入等量基础培养液。培养6h后,抽提实验组和对照组皮层细胞总RNA,经反转录分别用Cy5、Cy3荧光标记成cDNA探针。将荧光标记的cDNA与MGEC-40s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芯片扫描、数据处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脑皮质细胞出现64条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呈现上调的基因有:钙调素结合蛋白、锌指蛋白激酶、核糖体蛋白等基因;下调基因有:抑制细胞分裂因子等基因。结论:神经再生素可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胚鼠大脑皮层细胞,从基因调控水平促进脑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thalidom ide,THD)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移植物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SD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3周后行剖腹术测量移植物的大小,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孕三烯酮(YSXT)组(腹腔注射孕三烯酮0.5mg.kg-1.d-1),沙利度胺3个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5、20、40mg.kg-1.d-1),联合用药组(腹腔注射孕三烯酮0.5mg.kg-1.d-1,沙利度胺20mg.kg-1.d-1)。4周后再次剖腹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大小和形态学的变化,并通过Ⅷ因子标记异位子宫内膜血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位内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各治疗组异位内膜呈现不同程度萎缩,腺体明显减少,移植物体积均小于模型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MVD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其中以沙利度胺40mg.kg-1.d-1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沙利度胺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有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因芯片又称DNA微阵列(DNA m icroarray)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DNA分析技术,一般包括寡核苷酸芯片和cDNA芯片2种,其基本原理是在固相载体上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固定上大量已知的DNA片段,形成DNA微矩阵,将样品DNA/RNA通过PCR/RT-PCR扩增、体外转录等技术渗入荧光标记分子后,与位于芯片上的已知序列杂交,最后通过扫描仪及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不同荧光在各点阵的强度,即可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表达的信息。基因芯片在一张微小的芯片上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平行分析大量的基因,进行大量信息的筛选和检测分析。目前研究认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正常基因的突变、癌基因的异常激活以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基因本身的多效性和机体免疫因素,决定了肿瘤表型的表达与否[1]。基因芯片不仅为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基因的激活和失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1基因芯片用于寻找肿瘤相关基因用cDNA微阵列技术通过比较组织细胞基因的表达谱差异,可以发现新的可能致病基因或疾病相关基因。G ress等[2]从胰腺癌细胞株PATU、胰腺癌组织、慢性胰腺炎及对照胰腺组...  相似文献   

15.
红白血病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芯片制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为材料,应用限制性显示PCR(RD-PCR)技术分离到K562细胞在诱导分化药物羟基脲诱导分化前后不同时期的cDNA片段3256条,并用DNA芯片仪制作了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芯片。对芯片制作中不同点样液及处理条件对玻片上DNA固定效率的影响,样品DNA最优浓度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认为用DMSO作点样液、样品DNA浓度为0.3μg/μL、点样后经紫外交联(150mJ)、80℃干烤2h,DNA探针在玻片上的固定效率可达95%。用此法制作的K562基因表达谱芯片得到较好的杂交效果。  相似文献   

16.
缺氧中和缺氧后亚低温时炎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缺氧中和缺氧后亚低温时炎症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脑血管内皮细胞(HCEC)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实验组细胞去掉细胞培养液,更换为无血清、低糖M199,置于缺氧箱房中,再分为2组:Ⅰ组为常温缺氧后低温恢复;Ⅱ组为低温缺氧后常温恢复。取细胞并分离总RNA后,用DNA微列阵技术观察缺氧以及缺氧中和缺氧后亚低温时HCEC炎症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1)白介素-1受体1型(IL-1R1)、类1型白介素-1受体(IL-1RL1)、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1(IL-11)、γ-干扰素调节因子2(IRF2)和集落刺激因子1(CSF1)分别在某些时间点上调;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白介素-6(IL-6)、γ-干扰素受体2(IFNGR2)、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淋巴细胞黏附因子1(SELL)、细胞间黏附因子3(ICAM3)、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PECAM1)和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SELE)则在不同的时间点下调;γ-干扰素诱导蛋白30(IFI30)在某一些时间点上调,但在低温缺氧后常温恢复时下调;肿瘤坏死因子家庭成员7(TNFRSF7)则仅在低温时下调。2)缺氧4 h、32℃低温使下调基因增多。结论缺氧可以使IL-1βI、L-1RL1I、L-1R1等部分损伤性炎症基因表达上调,IL-11的上调可能为保护性反应;TNF基因表达的上调可能起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人胃癌高转移模型,用人胃癌组织块SGC-7901原位移植于SCID小鼠,第4周末移植瘤向淋巴结和肝脏等器官转移,转移率达66.7%,第6周末转移率高达100%。结果提示,SCID小鼠原位移植人胃癌组织块后短期内即可发生胃癌转移,且转移率高,可能成为肿瘤转移机制及其防护研究的较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