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 ,人体端粒DNA是六个核苷酸序列 (TTAGGG)n组成[1] 。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酸蛋白酶 ,它能以端粒的 3’端为引物 ,以其RNA组份为模板 ,蛋白质组份具催化活性 ,反转录合成延伸端粒重复序列[2 ,3 ] 。为探讨端粒酶在临床常见肿瘤中的作用 ,我们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 标本取自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 ,正常对照取自相应病例肿瘤的远端组织 ,所有标本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恶性肿瘤 15 5例 ,良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变化。方法:分别用TRAP-ELISA及Southern blot方法对40例各型肾癌病理样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测定。结果:肾癌组织样本中90%呈端粒酶阳性,癌旁组织中有部分样本(2/22)呈弱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可能成为判定肾癌恶性程度或肿瘤易发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变化。方法 :分别用 TRAP- EL ISA及 Southernblot方法对 4 0例各型肾癌病理样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测定。结果 :肾癌组织样本中 90 %呈端粒酶阳性 ,癌旁组织中有部分样本 (2 / 2 2 )呈弱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可能成为判定肾癌恶性程度或肿瘤易发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人肾癌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其端粒酶活性情况。方法:应用含有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英简b FGF)、表皮生长因子(英简EGF)的DMEM/F12的培养基对分离的肾癌干细胞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并以正常的肾组织细胞及含血清培养的肾癌细胞作为对照。通过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英简TRAP)对肾癌干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实时、定量的检测。结果:无血清悬浮培养组的CD133~+CD34~+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含血清培养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肾癌干细胞球、肾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细胞,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血清悬浮培养相比含血清培养,肾癌干细胞CD133~+的表达率更高,但二者培养的肾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涛  张伟  金顺钱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0):785-786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及大肠癌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在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食管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性;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比较,具有非常显性差异。40例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相比,差异无显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大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9.
原发性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ELISA法对32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32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切缘粘膜组织(P<0.001)。肿块最大径≥5cm肿瘤组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最大径<5cm肿瘤组(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1)。早期(I、Ⅱ期)胃癌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晚期(Ⅲ、Ⅳ期)胃癌(P<0.01)。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异常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张乐鸣  刘东海 《宁波医学》1999,11(4):151-152
目的 通过检测胃肠道癌症患者肿瘤中心组织,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肿瘤手术切缘的安全性,方法 分别取肿瘤中心组织及肿瘤上下切缘各2cm,4cm组织共5处,用TRAP银染显色法检测各部分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15例胃癌中端粒酶阳性93.3%,癌旁距肿瘤边缘2cm,阳性20%,4cm以上均为阴性,10例直肠癌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0%,癌旁距肿瘤2cm阳性率为10%,4cm以上皆为阴性。结论 肿瘤为中心部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 :4 0例大肠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5%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 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提示 :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 ,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类恶性肿瘤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拉酶在人类常见恶性肿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及PC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人胃癌11例,结肠癌14例,肝癌4例,乳腺癌9例及其相应的38例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8例肿瘤组织中,有31例端粒酶呈阳性(81.6%);38例癌旁组织中,有8例阳性(21.1%)。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的均与肿瘤临床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癌旁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原发头颈部鳞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 ,并探讨其作为头颈部鳞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TRAP银染法 ,对 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及 15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端粒酶阳性率为 84 .4 % (2 7 32 ) ,15例癌旁组织阳性率为 33.3% (5 15 )。有淋巴结累及(86 .7% )和无淋巴结累及 (82 .4 % )以及低分化鳞癌 (90 % )和中、高分化鳞癌 (81.8% )端粒酶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活化与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可能是癌变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4.
人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 ELISA法检测 2 1份卵巢肿瘤组织 (其中恶性 8份、良性 13份 )及 4份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87.5 0 % ,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的 7.69%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正常卵巢组织阳性率为 2 5 .0 0 % ,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例化疗后复发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其端粒酶活性呈弱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建春 《华夏医学》2003,16(3):307-308
目的 :通过测定乳腺癌中端粒酶 ,探讨端粒酶活化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35例乳腺癌组织、17例乳腺癌旁组织、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端粒酶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乳腺纤维腺瘤、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85 .7%、11.7%、10 %、0 ,乳腺癌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乳腺纤维腺瘤和正常乳腺组织 (P<0 .0 1)。端粒酶在乳腺癌中临床 期和临床 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5 %、86 .6 % ,二者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一个新的理想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微孔板反向杂交法对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加以改进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量化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方法 将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与微孔板杂交法相结合 ,并采用蜡珠包埋活性酶及引物的方法 ,使TRAP反应单管一次完成。结果 与TRAP法相比 ,该方法检测鼠骨髓瘤细胞株的敏感性为 10个细胞 ,检测肝癌标本为阳性 ,经RNase处理及加热处理的细胞和标本及正常细胞均呈阴性。结论 应用该方法可简便、快速检测端粒酶活性 ,1日内完成并可单人份操作 ,对临床试剂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非放射性检测方法。方法将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测定法(TRAP)与微孔板杂交 相结合建立了非放射性检测方法,对3例正常肝组织和4例肝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癌组织、瘤旁组织、肝癌凋亡组织 进行检测。结果肝癌组织具有比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而正常肝组织和瘤旁组织无此酶活性,肝癌凋亡组织端粒酶活性 显著降低。结论 该定量分析方法简单、灵敏、特异性强,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状态。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乳头状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ELISA定量及TRAP-PCR银染定性法,对49份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 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6.9%,其活性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灶越大,年龄越大,病期越晚,端粒酶活性水平越高,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端粒酶皆为阴性。8例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emol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检测 4 2例原发性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在 4 2例胃癌中 ,有 35例端粒酶呈阳性 ,而癌旁组织中仅有 2例阳性。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并可能成为诊断胃癌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杨晔  程庆书  王小平  周勇安  黄立军  徐鉷 《医学争鸣》2003,24(23):2199-2202
目的 :研究Bcl 2 ,p5 3及端粒酶异常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并探讨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用改良的端粒重复扩增法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 .方法 :(TRAP PCR ELISA)检测NSCLC组织端粒酶表达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Bcl 2和 p5 3蛋白表达 .结果 :在 6 2例NSCLC中 ,Bcl 2及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 5 .2 %和 5 3.2 % .无淋巴结转移者Bcl 2表达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 (5 9.4 %vs2 4 .0 % ,P <0 .0 5 ) ;Ⅱ +Ⅲ期Bcl 2表达阳性率为 2 0 % ,明显低于Ⅰ期 (P <0 .0 5 ) .p5 3表达与肿瘤的类型、大小及 pTNM分期显著相关 (P <0 .0 5 ) .Bcl 2与p5 3表达活性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9.6 %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 (P <0 .0 1 ) ;淋巴结有无转移 (P <0 .0 5 )显著相关 .不同pTNM分期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端粒酶活性与Bcl 2表达无相关性(P >0 .0 5 ) ,而端粒酶活性与p5 3蛋白表达有显著相关性 ,在p5 3阳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高 (P <0 .0 1 ) .结论 :p5 3,Bcl 2及端粒酶异常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 ,其表达变化的综合分析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