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7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与57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测定,同时进行颈部超声,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动脉狭窄程度。结果: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程度,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动脉硬化狭窄发生率和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进展性脑卒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脑动脉狭窄(闭塞)的血管分布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308例经DSA和/或CTA诊断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其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特征及特点等进行比较,同时测血压、血糖(GLU)、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及同型半胱氨酸,与无脑动脉狭窄组比较以上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率(54.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35.12%),比较脑动脉存在狭窄与无狭窄的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GLU、TG、TC、同型半胱氨酸、年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脑动脉狭窄均相关,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农媛  肖海  杨叶妮 《广西医学》2013,35(1):63-64,7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例(进展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85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发热、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动脉狭窄、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史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热、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组周围血白细胞计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巫碧佳  王鹏  卢颖瑜  区腾飞  李永鸿 《吉林医学》2011,32(12):2303-2304
目的:研究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病情开始第1天、第2天、第3天早晨采空腹血测定Hcy及每天按NIHSS评分标准评估,选取早期进展性卒中患者40例入组进展组,同期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进展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病情进展的第1天、第2天、第3天患者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进展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具有相关性,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不能作为评估卒中进展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恶化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4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进展组,并选取同期住院的48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彩超进行分析。结果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比较,两组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血压下降>30%后病情加重者,进展组有16例(33.3%),非进展组有3例(6.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有高血糖者26例(54.2%),非进展组有11例(24.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38例(79.1%),非进展组有12例(2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斑块形成且造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进展组有19例(76%),非进展组有8例(34.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合理降压、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H型高血压)动脉血管狭窄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血管狭窄患者36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1)MT增厚在HHcy组较单纯高血压组更为显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HHcy组较单纯高血压组更高,HHcy组的血清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2)高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联,不同血管狭窄程度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比较,H型高血压与血管狭窄部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均为引起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增高,血管狭窄程度也逐渐增高,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 236例病例组患者中,183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4%;260例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发生率为23.07%,缺血性脑卒中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性质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李渝 《医学综述》2013,(16):3004-3006
目的分析并评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收治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以及体检健康对照者各31例,分析三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上升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作为中青年存在脑血管疾病倾向的常规检测指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及血管狭窄组。观察4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CRP等指标。结果 动脉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另外3组(P<0.01),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组及动脉狭窄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同型半胱氨酸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5,P=0.040),与叶酸呈负相关(r=-0.32,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维生素B12制剂(甲钴胺)和叶酸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6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60例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老年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给予甲钴胺联合叶酸治疗,治疗4周后复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结果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和正常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浆Hcy水平有显著差异,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之间血浆Hcy水平、叶酸和B1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予以补充叶酸和甲钴胺治疗后,干预组血浆Hcy水平明显下降,与非干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补充叶酸、B12制剂有助于降低血浆Hcy水平,有利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转归。  相似文献   

11.
薛忠元  宋洋  王加中 《医学综述》2013,19(1):174-176
目的探讨年龄≤45岁的青年脑梗死和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给予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后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42例脑梗死患者、42例TIA患者及42例健康人进行血浆HCY检测,同时测定其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后,脑梗死组和TIA组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给予叶酸5 mg,维生素B12500μg,维生素B610 mg,均每日1次,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指标。结果治疗前三组血浆HCY水平各不相同,脑梗死组、TI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后,各治疗组血浆HCY水平均有下降(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急性脑梗死和TIA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和B族维生素水平随着HCY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血浆HCY水平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HCY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增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检测156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17例),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45例),后循环梗死组(POCI,28例),腔隙性梗死组(LACI,66例))、64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后1~2 a未复发患者及40例正常体检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并与发作类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复发组.②TACI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PACI组、POCI组、LACI组(P均<0.05).③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89,P<0.05);Fg含量高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7.3±7.8)分,含量低者为(17.6±5.4)分,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7,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关,并间接反应病情,提示在卒中二级预防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48例为病例组,其中出血性脑卒中36例,缺血性脑卒中112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72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所有受检者的血清HCY水平,分析HCY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并比较不同HCY水平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关系.结果 148例患者中,轻度、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为69例、52例与27例.出血性脑卒中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HCY水平分别为(23.28±7.24)μmol/L和(22.34±8.46)μmol/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6±4.5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2,P<0.05);重度、中度及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患者的HCY水平分别为(43.02±10.36)μmol/L、(29.12±10.21)μmol/L和(18.82±9.3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1,P<0.05);HCY水平等级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72,P<0.01);HCY(+++)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为37.78%,明显高于HCY(++)组的20.41%和HCY(+)组的9.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CY水平与老年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不仅能反映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而且有助于评估脑卒中预后.  相似文献   

14.
降纤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起病在72 h内的203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降纤酶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降纤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纤酶,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同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降纤酶组10例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组2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降纤酶组发生的进展性脑卒中的进展的严重程度比常规治疗组轻(P<0.01);近期预后较常规治疗组好(P<0.05);降纤酶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论降纤酶治疗能降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有利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史宝柱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266-1267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VD)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其与CVD危险因素和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对160例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发生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65%,中、老年组的中重度狭窄的比率明显高于青年组;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内动脉狭窄组,而伴高血脂和吸烟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中;中、重度血管狭窄组的脑梗死和TIA的发病率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易导致颅内外动脉狭窄,而后者是CV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CVD的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支架植入围手术期服用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其近期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科接受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强化组(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80 mg/d预处理3 d,术后原剂量巩固3 d,之后20 mg/d维持)和对照组(同期均匀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每组20例。抽血检测术前24 h、术后24 h血清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soluable 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CD147)及 solua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变化;术后1个月行神经专科及DSA随访,观察主要终点事件(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再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24h各指标无差异(P>0.05)。强化组术后24 h血清hs-CRP、sCD147及sVCAM-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血清hs-CRP、sCD147及sVCAM-1水平在支架植入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术后1个月强化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围手术期服用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血清hs-CRP、sCD147及sVCAM-1水平,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大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年龄分青中年组及老年组和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对脑大动脉血管的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52/347(43.8%),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80/152(52.6%),颅外动脉21/152(13.8%),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51/152(33.6%),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s=0.156,P<0.05),脑动脉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动脉狭窄组(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与脑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干预性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无症状脑梗死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只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治疗;干预组44例,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尼莫通保护脑细胞及中药治疗。治疗6个月后测定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仅低切全血黏度降低(P<0.05)。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3年随访期间,对照组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21例(52.5%)高于干预组12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望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0例IS患者(记为IS组)及同期于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记为健康组)为对象,比较2组血浆Hcy水平、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探讨不同程度IS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级)评估与血浆Hcy水平关系以及血浆Hcy水平在疾病预后中影响。结果 IS组血浆Hcy水平、Fbg较健康组明显高,a PTT、TT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IS患者血浆Hcy水平最高,中度次之,轻度最低,三者之间两两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升高患者的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31.82%明显高于Hcy正常患者10.87%(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是IS疾病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不同程度IS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分为早期进展组31例,非早期进展组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3天的血浆DD浓度,同时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早期进展组入院即刻、第3天的血浆DD水平均高于非早期进展组(P<0.01)。2组入院第3天DD水平高于入院即刻(P<0.01)。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入院即刻DD可作为独立预测ACI早期进展的因素(P<0.05)。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SSS下降分值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血浆DD水平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