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何世瑜 《中外医疗》2014,(23):106-107
目的 探讨分析抗休克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感染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入住该院综合性ICU的6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且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液体复苏各阶段血清中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个阶段血清感染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降钙素原值为:(18.44±6.52),C反应蛋白值为:(140.01±59.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相应值。但经过液体复苏和抗感染治疗后,两项指标的水平均降低,治疗12h后观察组降钙素原值为:(12.74±2.62),C反应蛋白为:(84.87±22.96);治疗24 h后观察组降钙素原值为:(10.98±3.22),C反应蛋白为:(69.11±32.89);治疗48 h后观察组降钙素原值为:(10.98±3.22),C反应蛋白为:(69.11±32.89),治疗3个时段的两项指标的含量值均低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个阶段变化不同,这与治疗时间及病情存在一定的联系。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浓度明显升高,经液体复苏等抗休克治疗后,二者浓度均降低,二者水平的变化与感染程度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可以用来判断感染性休克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和出重症监护室第1、3、5天的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WBC)。结果:观察组患者开始治疗后的第1、3、5天的各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处于最高水平,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在入院第3天时最高。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和治疗时间没有明显关联(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出现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患者出重症监护室的第3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有效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能否对危重患者感染进行预测。方法选择126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确诊当日的24 h内抽取静脉血液行微生物培养、测定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两指标对感染发生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都高于未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对感染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高于C反应蛋白。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在危重患者中明显升高,与C反应蛋白水平一致,但其对感染的预测效果优于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对比存活组和死亡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动态变化。结果:死亡组第1天降钙素原水平与存活组相当,但第3、5、7天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组第1、3、5天C-反应蛋白水平与存活组相当,第7天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存活组。结论:降钙素原及其动态变化对早期评估感染性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8年01月至2019年06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63例,按照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将其分为两组,即未感染组及感染组,同时选取合并糖尿病未合并糖尿病足者31例为对照组。测定三组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糖尿病足感染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足感染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糖尿病足未合并感染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有助于实现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在早期血流感染诊断中使用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方法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血流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其他局部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并进行血培养与菌种鉴定,对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流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低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P<0.05)。将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的cut-off值分别设置为0.35 ng/m L、10 ng/m L,二者联合诊断血流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1)。结论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早期血流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鉴别诊断及对感染性疾病的病情评价作用。方法选取147例病人分为A组、B组、C组、D组。C组+D组称为感染组。测定各组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值,同时记录APACHEⅡ评分。结果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在感染组的记录指标中仅PCT与A 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39,P〈0.05)。结论 PCT可用于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与传统的炎症指标相比,PCT可以更准确地对感染性疾病作出病情评价、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更好的观察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分析和研究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来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肺炎患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3例,均为病情进展期重症肺炎患者,对照组患者43例为轻度肺炎患者,对比和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重症肺炎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轻度肺炎组患者,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肺炎患者其病情变化可将血清降钙素原和 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观察指标并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老年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老年肺炎患者60例,按其严重程度分为A、B、C、三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A、B、C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且C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A、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病情越重的患者,其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浓度越高,检测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可有助于临床判断肺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水平及不同变化趋势的血清降钙素原的危重患者的预后,研究血清降钙素原对危重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112例危重患者24 h内的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动态观察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研究其与患者的感染发生的关系,并与C反应蛋白的预测价值相比较。结果感染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4.34±2.12)μg/L]及C反应蛋白[(23.42±12.31)mg/L]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0.53±0.57)μg,(14.52±6.67)mg/L]。降钙素原≥0.5μg/L作为阈值时预测院内感染的敏感度为88.24%,特异度为72.73%,阳性预测值为83.33%,阴性预测值为80.00%,阳性似然比3.235 3,阴性似然比0.161 8,均优于C反应蛋白≥10 mg/L作为阈值时的预测值(分别为83.33%、80.00%、88.23%、72.72%、4.166 5、0.208 4)。动态观察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发现,以48 h内降钙素原升高1倍作为阈值,48 h内血清降钙素原升高大于1倍的患者感染发生率(86.54%)远远高于升高小于1倍的患者(35.00%)。结论血清降钙素原作为预测危重患者感染发生的指标优于C反应蛋白,且动态观察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危重患者的感染发生,及早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危重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科脓毒性休克中的鉴别诊断和监测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PCT水平,分析脓毒性休克早期和失代偿期上述指标变化。同时进行血细菌培养,比较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脓毒性休克时WBC、CRP和PCT水平。结果①68例患儿中脓毒性休克早期39例,脓毒性休克失代偿期29例,两组患儿体温、CRP、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失代偿期患儿PCT水平明显高于脓毒性休克早期患儿(P〈0.01)。②68例患儿血培养结果显示。G+感染27例,G-感染41例,G+感染与G-感染患儿CRP、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患儿PCT水平显著高于制惑染患儿,G+感染患儿PCT在2.1~10.0¨g几者居多,占66.67%,G-惑染患儿PCT在〉10.0μg/L者居多,占73.17%。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对小儿脓毒性休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可以作为诊断小儿脓毒性休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急诊科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1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部感染休克组64例,胸部感染休克组53例,治疗28 d死亡19例、存活98例,比较所有患者入科时、治疗24 h、48 h和72 h后的血清PCT及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结果腹部感染休克组在入科时、治疗24 h、48 h和72 h后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胸部感染休克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胸部感染休克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在入科时、治疗24 h、48 h和72 h后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腹部感染休克组、胸部感染休克组、存活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在治疗48 h时达到高峰,而前白蛋白浓度水平在治疗48 h时达到最低水平,后逐渐恢复;死亡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前白蛋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动态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PCT、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变化可以对患者感染原因、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镇痛、镇静、镇痛复合镇静对脓毒症小鼠炎性细胞因子及病死率的影响,为临床镇静、镇痛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模型组(M组)、芬太尼组(F组)、咪达唑仑组(M D组)、芬太尼+咪达唑仑组(F+ M D组),比较各组小鼠之间用药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 )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同时比较各组小鼠病死率的差别。[结果]与C组相比,M 组小鼠血清PCT、CRP、TNF-α、IL-1和IL-10水平显著上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与M 组相比,MD组CRP、IL-10和 TNF-α水平明显下降( P <0.05),F组和F+MD组TNF-α水平均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各脓毒症小鼠亚组病死率相比较,M 组最高(50%),MD组最低(21.05%),F+M D组病死率与F组相近(40%和38.1%)。[结论]镇静、镇痛通过减轻抗炎反应和抑炎反应两种镇静免疫机制调节脓毒症小鼠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脓毒症小鼠的病死率。药物选择方面,咪达唑仑优于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盐酸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及盐酸多巴酚丁胺用法同对照组,并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血清CRP及PCT水平分别为(3.16±2.03)mg/L、(0.71±0.63)μg/L均低于对照组CRP及PCT水平(5.97±2.51)mg/L、(2.64±0.9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血清TNF一仪水平为(76.25±28.27)ng/L低于对照组TNF一仪水平(147.39±29.8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不但可以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清CRP及PCT水平,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分脓毒症组(45例)和脓毒症休克组(25例),分析NT-proBNP、CRP、PCT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自入院第1天起,各个时间点APACHEⅡ评分均比前一时间点低,且明显低于脓毒症休克组APACHEⅡ评分,脓毒症组入院第1、7、14天NT-proBNP、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脓毒症休克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CRP、PCT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NT-proBNP、CRP及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可以有效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病情,其指标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4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观察组患者在PICCO监护仪监测指导下补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下补液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1天,2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降钙素原(PCT)和乳酸(L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3天,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LA和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v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护仪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179例受试对象分为败血症组124例和正常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血中PCT、CRP的差异。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组PCT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结论PCT和CRP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快速有效诊断和评估病情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每搏输出量变异度在脓毒症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每搏输出量变异度的特点、机理、研究进展、应用范围、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早期液体复苏在脓毒症休克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可维持最佳前负荷,改善容量管理,防止由于低血容量导致的低灌注和过度复苏,可能进一步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因而治疗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容量的变化极为重要.脉搏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简便、有效的临床实时监测手段,测定每搏输出量变异度比传统的测定中心静脉压更准确地指导快速液体复苏.结论:每搏输出量变异对预测脓毒症体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效果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预处理期间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后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的临床价值。方法 25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纳入本前瞻性研究组,allo-HSCT前予以ATG预处理,使用前监测体温、PCT、CRP、肝功能及血常规,以后每天监测CRP及血常规,隔天监测PCT及肝功能,至少持续1周。结果 ATG使用前,PCT、CRP、体温等均在正常范围内;第1天PCT、CRP及体温较基础水平显著增高(P<0.01),其后持续下降,平均4~6 d降至正常水平。移植前血清铁蛋白水平及肝功能优劣与CRP及PCT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使用ATG会引发发热反应,同时炎症指标PCT、CRP快速增高。ATG使用期间的CRP及PCT这些常用的炎症指标的升高不能说明存在感染,对判断有无感染价值有限。PCT及CRP升高与使用ATG前的肝功能、血清铁蛋白,白细胞水平等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重庆市忠县中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 d。观察指标: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生命体征复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CRP、PCT及TNF-α水平[(4.32±1.05)mg/L,(0.93±0.06)μg/L,(76.22±14.33)ng/L;(6.83±2.39)mg/L,(2.67±0.83)μg/L,(100.36±21.58)ng/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呼吸、心率、血压复常时间[(2.56±0.84)、(2.34±0.55)、(1.65±0.43)h]均显著少于对照组[(4.04±1.22)、(4.98±1.67)、(2.03±0.9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仅出现1例腹胀,停药后消失,余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效果好,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清CRP、PCT及TNF-α水平,还可以缩短生命体征复常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