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的疗效。方法:30例重症肝病患者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通过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来判断ALSS治疗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1),纤维蛋白原(Fib)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检测ALSS治疗的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有助于临床跟踪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前后凝血、肝功能的变化。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50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检测PT、APTT、TT、Fib采用凝固法,AT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法,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肝功能检测采用速率法;分别应用ACL2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相配套的试剂和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凝血指标PT、APTT、TT在ALSS治疗后缩短,Fib治疗后增加,D-二聚体减少,AT活性增加;ALT、AST和TBIL分别降低,ALB和CHE增加。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重型肝病的有效方法,能够改善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抗凝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出血是肝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对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抗凝和纤溶功能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肝病出血的新机制,寻找判断肝病病情和预测出血的敏感指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锐明 《右江医学》2004,32(5):446-447
目的 观察重症肝病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43例重症肝病患者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通过观察实验主要项目前后的变化 ,判断分析ALSS治疗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 (APTT)、凝血酶原凝固时间 (TT)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P <0 .0 1) ,纤维蛋白原 (FIB)无显著改善 (P >0 .0 5 ) ,肝功能和胆红素明显下降 (P <0 .0 1) ,胆固醇和白蛋白明显上升 (P <0 .0 1) ,总蛋白、甘油三酯和电解质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ALSS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是治疗重症肝病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於健  刘莉  洪喆  王芳  曹悦羚  卢璐 《西部医学》2012,24(2):286-288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情的评估及预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106例,其中MAP组65例,SAP组41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检测凝血与纤溶功能指标PT、APTT、FIB与D-D水平。结果 MAP组与SAP组患者PT、APTT、FIB与D-D的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及MAP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PT、APTT、FIB及D-D值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0.83、0.86和0.84(P<0.05);与非MODS组相比,MODS组PT、APTT、FIB及D-D值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SAP的病情与预后,对防止疾病进展和降低死亡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移植受体移植前后抗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改变,探讨抗凝血酶AT-III(AT-III)及D-二聚体在重症肝病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AT-III,挪威NycoCard ReaderII多功能金标定量检测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观察65例重症肝病患者和35例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急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以及其他肝病组(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衰等)患者AT-III均减少,且急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与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肝病组与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均增加,且各组与参考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肝移植术后较肝移植术前两项指标均发生改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抗凝血功能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手术后抗凝血功能逐渐恢复,继发性纤溶亢进亦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7.
孕妇产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荣章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916-1917
目的:研究孕妇产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20例临床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TT、APTT、PT、PT-INR、FIB、AT-Ⅲ、FDP、D-D分别为(18.03&#177;2.11)s、(30.16&#177;1.75)s、(13.71&#177;0.42)s、1.10&#177;0.039、(3.06&#177;0.29)g/L、(230.23&#177;50.25)mg/L、(4.06&#177;0.51)mg/L、(0.38&#177;0.105)mg/L。以上各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后,除APTT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在组间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显示:临床孕妇抗凝活性减弱,凝血、纤溶活性增强,临床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测定对防治产后大出血等产科意外具有指导意义,从而确保母婴健康,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在进展型脑梗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俊学  芦琳  芦璐 《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57-158,161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进展型脑梗死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特点。方法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聚集率(PAgT)、抗凝血酶活性(AT:A)、抗凝血酶抗原含量(AT:Ag)和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活性(t-PA:A)。结果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浆PT、TT、aPTT显著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而Fbg、PAgT和vWF显著高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进展型脑梗死患者AT:A、AT:Ag和t-PA:A水平显著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较高的凝血活性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这是其病情进展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可以用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水平综合判断进展型脑梗死的预后,指导临床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由于各种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影响 ,可出现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可导致患者DIC、局部血管内栓塞形成 ,而且可能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有关[1] 。近年来虽有此方面报道 ,但对肺癌的研究较少。本组实验试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 :①患者组 ,肺癌肺者 42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3~ 74岁 ,平均年龄 5 9岁。经病理及CT确诊 ,其中磷癌 2 9例 ,腺癌 8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 5例。②正常对照组 ,40例健康的正常人 ,男性 2 7例 ,女性 13…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变化。方法检测脑出血患者发病48小时内血中TAT、ATⅢ、t-PA、PAI、PAP,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出血急性期血中凝血活性升高、抗凝血酶降低、纤溶活性升高。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有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 ]177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综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而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及各期存活率。 [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肝功能、PT、PTA等指标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早、中期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结论 ]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低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内皮细胞凝血及纤溶活性变化。方法 选择20例先天性心脏病缺损患儿,于肝素化后体外循环前、转流30min、开放主动脉5min、停机、停机后4h、术后第1日晨取静脉血测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并测定血不同时间的CEC数。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及体外循环结束后各时相点CEC数、vWF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增加(P<0.05);体外循环期间t-PA活性显著升高(P<0.05),停机后t-PA活性逐渐下降,术后第1日t-PA活性与转流前无显著差异(P>0.05);转流后PAI-1活性显著下降(P<0.05),停机后PAI-1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并致凝血及纤溶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DNA的复制情况及其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人工肝前后HBV DNA水平.结果人工肝治疗前后病人血清HBV DNA定量(1og值)分别为(6.20±0.53),(5.33±0.47)(n=36,P<0.01);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等明显下降(n=78,P<0.01),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n=78,P<0.01).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可降低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DNA水平并能明显改善其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前后凝血、抗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部分指标的变化及其对易发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检测比较36例哈萨克族妇女和39例汉族妇女分娩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定量(Fbg)、D-二聚体(D-D)、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APCR)比值。结果分娩前哈萨克族妇女与汉族妇女相关指标比较,D-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TA、INR、APTT、Fbg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组分娩后PS较分娩前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哈萨克族组分娩后PC、PS低于汉族组分娩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汉族组分娩后与哈萨克族组分娩前比较,PC、APCR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前后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PC、PS活性较汉族妇女低可能是其分娩前后易发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分娩前后进行凝血、抗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检查对预防哈萨克族妇女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骨折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凝血指标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凝固法检测34例骨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凝血酶时间测定(TT);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PLG)。结果:骨折患者组除TT以外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骨折患者凝血系统改变,纤溶亢进,自身抗凝能力增强,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临床上应考虑在术前增加抗凝指标(AT-Ⅲ、PC)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慢性重型肝炎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目前临床常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方法之一血浆置换 (PE)对慢性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8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PE方法进行治疗 42人次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氨 (NH3 ) ] ,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 ,血清总胆红素 (TBiL)明显下降 (P <0 .0 0 1)。PTA显著上升 (P<0 .0 0 1)。结论 :PE可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术前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过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连续82例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于肝移植术前2~3h行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后,肝功能、凝血功能显著改善(P〈0.01)。血浆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也少(P〈0.01);术后脱呼吸机早(P〈0.05),胃肠功能及意识恢复快,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率、1个月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移植术前血浆置换能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术前状况,虽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术后生存率,但有利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郑紫丹  杨杰  万晓强 《四川医学》2012,33(5):797-798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胰腺炎(SAP)患者机体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轻型胰腺炎(MAP)、SAP、健康者各40例编入三组,均于入组后首个清晨取空腹血液2ml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SAP组患者PT、APTT、FIB和D-二聚体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和MAP组,MAP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老年SAP患者机体内的凝血和抗凝系统存在明显的异常性,影响正常的微循环,PT、APTT、FIB和D-二聚体可作为检测指标了解SAP患者的病情发展,并对预防SAP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