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并发症、有无肝硬化的关系.结果:年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等指标及并发症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影响(P<0.05),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性别、有无肝硬化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年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并发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Ma H  Guo F  Wei L  Sun Y  W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32-1835
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及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对照研究。方法观察21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个月(3~47个月),对HBeAg阴性及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所观察人群中,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多于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HBeAg阴性患者的中位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低于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性患者中位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低于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及HBVDNA〉10^5拷贝/ml患者比例低于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死率高于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HBeAg阴性患者组,口服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者腹水、出血及肝癌的发生率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抗病毒治疗患者在整个研究期间未出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而出现1~2个并发症的患者比例低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在HBeAg阳性患者组,口服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者腹水的发生率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抗病毒治疗患者在整个研究期间未出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结论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其生化指标,外周血细胞计数,HBVDNA载量等均低于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病死率高于HBeAg阳性组。  相似文献   

3.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1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固醇、白蛋白及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固醇、白蛋白及并发症有关.结论 年龄、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固醇、白蛋白及并发症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指导临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乙型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85例重症乙型肝炎的预后与血清学乙肝病毒模式、饮酒、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重症乙肝的预后与血清学乙肝病毒模式(P〈0.01)、饮酒(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0.01)、血清总胆红素(P〈0.05)、白蛋白(P〉0.05)、并发症(P〈0.01)有明确的相关性。结论重症乙肝的血清学乙肝病毒模式、饮酒、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及并发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初次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速尿、螺内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服用中药益气化瘀利水方.对两组治疗后疗效评定等级及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和腹水消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腹水消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化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初次腹水疗效满意,不仅可缓解症状,还可改善肝功能,缩短腹水消退时间,减少再发腹水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保肝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总胆红素(TBI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乙肝病毒DNA含量(HBVDNA)以及Child-Pugh评分。结果治疗组生化学应答率为45%,病毒学应答率为3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7%,5.8%)(<0.05)。治疗中未发现与服用阿德福韦酯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肾毒性。结论阿德福韦酯可有效抑制乙肝病毒,改善肝脏功能,降低Child-Pugh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大庆油田让北医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接受单纯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载量及肝功能水平、血清丙二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肝纤维化及凝血指标水平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HBV-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C型胶原(Ⅳ-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并优化肝功能,发挥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缓解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0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急性肝衰竭2例(1.90/o),亚急性肝衰竭2例(1.9%),慢加急性肝衰竭102例(96.2%);HBeAg阳性37例(34.9%),HBeAg阴性69例(65.1%),入院后抗病毒治疗46例(43.4%);好转55例(51.9%),无效51例(48.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病基础状态、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B)、白蛋白(ALB)、血清钠离子(Na+)、血清氯离子(Cl-)、凝血酶原时间(PT)、并发细菌感染、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和入院后是否抗病毒治疗,均与乙肝肝衰竭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病基础状态、凝血酶原时间及入院后是否抗病毒治疗和预后相关(P<0.05)).结论 肝病基础状态和凝血酶原时间是影响乙肝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改善乙肝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住院治疗14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住院期间并发SBP80例为研究组,未发生SBP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上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肝功能分级(Child-pugh)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分级(Child-pugh)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高危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低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进行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将8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分为观察组(低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低病毒载量未抗病毒治疗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护肝、支持、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连续治疗2个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好转率及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病死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低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引起的ACLF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赵蕊  吴云海 《中国热带医学》2013,(12):1530-1531,1555
目的回顾分析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96周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与0,4、12、24、48、72、96周的临床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恩替卡韦用药4、12、24、48、72、96周时HBVDNA在检测阴性的比率为32.5%、80.O%、90.O%、95.0%、100.O%、100.0%。e抗原阴转率于24、48、72、96周分别为18.7%、31.2%、43.7%、43.75%,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于48、72、96周分别为12.5%、12.5%、18.7%。ALT、AST、TBiL、ALB、PTA(凝血酶原活动度)复常率96周时分别为100.0%、85.0%、27.5%、100.0%、92.5%。96周时从C级变为A级、B级比例(%):低病毒载量组相对Child—pugh评分改善明显,两者有统计学意义。96周时合并症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上消化道出血88.0%,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100.0%,肝性脑病80.0%。应用恩替卡韦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衰竭患者能迅速地抑制HBVDNA复制,而且因为无耐药的发生,改善肝功能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肝硬化合并症,并且药物安全性得到验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TBIL、TCH、Urea、ALB、PTA等生化指标影响重型肝炎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 118例重型肝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 5 7例 (死亡率 4 8 3% ) ;年龄、性别因素不影响重型肝炎预后 (P >0 0 5 ) ;各临床分型间病死率[1] 急重肝 >慢重肝 >亚重肝 ,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 (P <0 0 1)。有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者预后不良 ,且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 ;血清总胆红素 (TBIL)越高 ,血清胆固醇 (TCH)、尿素 (Urea)、白蛋白 (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越低 ,预后越差 (P <0 0 5 )。结论 :在重肝治疗中 ,密切观察重要器官的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反复检测生化指标是改善重症肝炎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吴新员 《河北医学》2013,19(2):236-238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同期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辅助检查示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血尿酸(uA)等升高明显,肝大、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发生比例较肝炎后肝硬化高,与肝炎后肝硬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GGT升高显著。提示GGT是反映酒精性肝硬化的特征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预后比肝炎后肝硬化好,但晚期二者预后差别不大。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血清载脂蛋白A1(APOAl)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检测血清APOAl水平,并与HBVDNA、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随着疾病进展,APOAl水平、HBVDNA载量、ALT水平均逐渐下降,肝癌组中位数最低,APOAl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l〈0.05);HBVDNA载量、ALT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肝硬化组及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POAl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尸〈0.05),而与AIJT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APOAl水平是反映慢性乙肝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对于判断病情及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应用ETV联合GSH治疗,加用内科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对照组25例常规内科营养支持对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治愈好转率,并观察主要肝功能、PTA及HBVDNA定量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5%,疗效优于对照组的28%(P<0.01),且治疗组TBIL、ALB、ALT、CHE、PTA及HBVDNA等实验指标的定量检测值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其肝功能、PTA与HBVDNA检测也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恩替卡韦(ETV)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AIMS65、GBS、MGBS、EGBS、CRS、CANUKA、Child-Turcotte-Pugh(CTP)、MELD、MELD-Na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esophagealgastricvariceal bleeding,EGVB)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探讨影响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确诊为肝硬化合并EGVB的患者169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院内再出血或死亡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计算出每名患者入院时的各模型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  预后不良组35例,预后良好组134例,预后不良组的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AIMS65评分在预测患者是否预后不良时表现最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后良好组患者HB、ALB较预后不良组高,PT、INR较预后不良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LB可能是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AIMS65是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最佳评分系统;ALB可能是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麦强才  罗婷  颜幸杰  孟南南 《海南医学》2014,(10):1423-1426
目的:探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状况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8例,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HBV DNA。取145例患者的HBV DNA均值即5.877 lg copies/m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HBV DNA组和低HBV DNA组,比较两组的病例组成、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单纯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三组患者的年龄、ALT、Alb、TG、CHO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的年龄、ALT比慢性乙型肝炎组高, Alb、TG、CHO比慢性乙型肝炎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HBV DNA组和低HBV DNA组比较,只有AL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P=0.048,OR=7.673)、年龄(P=0.007,OR=1.099)、ALT (P=0.013,OR=8.343)、Alb (P〈0.001,OR=12.431)、TG (P〈0.001,OR=4.212)、CHO (P=0.001,OR=3.332)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TG、CHO水平降低,乙型肝炎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程度加大,临床上对低水平的TG、CHO患者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8.
朱玉  王启之  燕善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61-1562,156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终点法、溴甲酚绿法、丁酰硫代胆碱/铁氰化钾法检测81例不同程度(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5名正常人(对照组)的RBP、PA、ALB、CHE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RBP、PA、ALB和CH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程度由轻到重患者血清RBP、PA、ALB和CHE均依次降低(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RBP、PA、ALB和CHE能更好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甘信容  田黎  张志坚 《海南医学》2014,(9):1265-1267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POD)患者营养状况对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中加强营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105例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分别接受白蛋白(ALB)、上臂围(MAC)和体质量指数(BMI)等营养指标调查和肺功能评估。按MAC (cm)值分为A1组(≥24)和A2组(〈24),按ALB值(g/L)分为B1组(≥35)和B2组(〈35),按BMI值分为C1组(〉18.5)和C2组(≤18.5),分别比较各组肺功能指标的差异,并将MAC、ALB、BMI与各肺功能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MAC、BMI和ALB分别判断总体营养水平。MAC与FEV1%呈正相关(r=0.312,P=0.031),ALB与FEV1%、MVV%呈正相关(r=0.256,0.267;P=0.027,0.015), BMI与FVC%、FEV1%呈正相关(r=0.234,0.215;P=0.027,0.015)。结论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营养状态与肺功能密切相关,营养不良可影响肺的通气功能,提高营养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巴韦林.同时给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后随访24周。结果40例患者中有29例坚持抗病毒治疗,其中17例治疗24周,12例治疗48周。治疗后,29例患者纳差和腹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和48周时比较,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小剂量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