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lasI rhlI基因缺陷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观察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及其群体感应系统的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人工生物膜致病性的差异,了解群感应系统的lasI rhlI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的培养,3d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AO1、PAO1 lasI rhlI形成生物膜的情况。从大鼠支气管内直接予以PA(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PAO1 lasI rhlI基因缺陷型)海藻酸盐微菌粒悬液(1×109CFU/mL)攻击,建立PAO1野生型及QS系统的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人工生物膜肺部感染动物模型。于感染2周后评估各组大鼠的肺部病理学、细菌学的变化。结果3d后PAO1野生型的生物膜较厚,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所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呈薄膜状,明显薄于PAO1野生型。感染2周后,PAO1野生型组的病理学改变和细菌学改变均显著重于lasI rhlI基因缺陷组(P<0.001)。结论QS系统的lasI和rhlI基因影响铜绿假单胞菌体外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并且在PA肺部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探讨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结构影响.方法 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7 d,得到成熟BF,用扫描电镜(scannm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对BF结构参数分析;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氨溴索对BF内活菌的作用,并测定氨溴索单独作用以及与环丙沙星联用后BF内活菌的荧光强度.结果 氨溴索作用后电镜观察可见BF被破坏,基质样物变稀疏,仅见少量散在细菌.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2 mg/ml氨溴索作用后,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均减少(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增加(P<0.05).0.75 mg/ml氨溴索干预后,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用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当氨溴索浓度大于0.49 mg/ml时,BF内活菌数减少.同时,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F=15.1,P<0.05),且随着氨溴索浓度升高,协同作用增强.结论 氨溴索可影响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形态结构,从而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体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膜(biofilm,BF)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分离呼吸道Pa,采用LB肉汤-吸痰管系统培养BF,建立体外BF模型,银染法观察BF变化。将黄芩苷作用于BF,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5.65mg/L的黄芩苷即可抑制和破坏BF。结论黄芩苷对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在体外复制铜绿假单胞菌(P.a)的生物膜模型,研究盐酸氨溴索与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以聚氯乙烯吸痰管作为生物膜载体制作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模型,分别在生物膜形成的不同时间加入3MIC的阿米卡星及不同浓度的盐酸氨溴索,采用连续稀释法进行生物膜内存活菌菌落计数.结果 与单独应用阿米卡星组相比,阿米卡星与盐酸氨溴索合用后,生物膜中的活菌数明显减少.成熟生物膜中的活菌数随盐酸氨溴索浓度的增高而减少.结论 盐酸氨溴索能增强阿米卡星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的:探讨巯乙磺酸钠(mesna)对成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F)的影响及其联合环丙沙星(CIP)对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作用。方法: 微量稀释法检测 mesna和CIP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体外模型后分为对照组、低浓度mesna组及高浓度mesna组,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 采集并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SA) 定量分析mesna对铜绿假单胞菌BF作用后的结构参数; 铜绿假单胞菌BF再次分为mesna组、CIP组及CIP联合mesna组,用CLSM采集BF图像并结合Amira 5.2三维重建软件定性分析mesna单独及联合CIP对成熟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作用;以棋盘设计,将不同浓度的mesna (0、0.5、1.0、2.0、4.0 g•L-1)和不同浓度的CIP(浓度依次为(0、1/2、1、2、4和8 MIC)两两组合,平板计数法检测mesna单独及与CIP联用后BF内活菌数。结果: mesna对PAO1的 MIC为10 g•L-1,CIP对PAO1的MIC为0.125 mg•L-1; CLSM图像经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esna能使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和结构熵均减少(P<0.01),区域孔率增加(P<0.01),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效应更明显(P<0.01);CLSM图像经三维重建后可见,单用mesna(2 g•L-1), BF内细菌密集层叠,厚度较厚,可见大量活菌,未见明显死菌;单用CIP(2MIC),BF内仍可见大量活菌,死菌数少; mesna(2 g•L-1)联合CIP(2 MIC)组可见BF细菌稀疏、厚度薄,活菌数少,BF内可见大量死菌;单用2 g•L-1mesna能使BF中的活菌数减少(P<0.05),单用2MIC CIP可使BF中活菌数降低(P<0.05), 1 g•L-1 mesna与1 MIC的CIP联合应用可使BF上的活菌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mesna能破坏铜绿假单胞菌BF形态结构,mesna与CIP存在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在体外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黄芩苷联合头孢他啶对生物膜的协同杀菌效果.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的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采用LB肉汤-吸痰管系统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5.65 mg/L的黄芩苷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并增强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结论 黄芩苷能增强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甲基四氮盐[(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phe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XTT]减低法用于检测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阶段生成量的影响,同时,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菌丝特异基因(hypha specific genes,HSGs)表达的影响。结果铜绿假单胞菌LPS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以及使菌丝特异基因HWP1、ALS1、ALS3、ECE1和SAP4的表达分别下调8.3~12.8、1.1~3.0、2.0~4.6、1.3~3.8和6.2~7.6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LPS可以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形成从而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肽核酸体外抑制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潜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和斑点杂交联合筛选出能与铜绿假单胞菌PAO1早期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motA mRNA结合紧密的反义寡核苷酸序列,根据其序列合成肽核酸(PNA)并连接穿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CCPs)(KFF)3K形成CCPs-PNA,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CCPs、PNA和CCPs-PNA处理铜绿假单胞菌PAO1,定量测定并用显微镜观察其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 PNA和CCPs-PNA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的早期形成都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也增加,但CCPs-PNA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明显优于PNA组。1、5、10μmol/L的(KFF)3K-PNA对PAO1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约为30%、50%、70%。而1μmol/L的PNA对PAO1生物膜形成基本没有影响,5、10μmol/L的PNA对PAO1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却分别为3%和10%左右。各个浓度的CCPs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都没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CCPs-PNA处理之后的PAO1,其运动能力明显下降,PAO1处理组与对照组在运动培养基上的扩散直径之比约为3∶5。结论针对motA基因的PNA通过抑制PAO1的运动能力、降低吸附,从而对铜绿假单胞菌PA01起始阶段的生物膜形成产生抑制作用,穿膜肽(KFF)3K大大增强了此作用。推测铜绿假单胞菌的motA基因或其编码产物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 ,CAM )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 (biofilm ,BF)的抑制以及对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CIP)的增效作用。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不同CAM浓度下铜绿假单胞菌BF的形态学变化 ;高氯酸 蒽酮反应物法定量测定BF的己糖成分 ;噻唑蓝法测定活菌数。结果  1/ 16最低抑菌浓度 (MIC)、1/ 4MIC的CAM对铜绿假单胞菌的BF主要成分己糖的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加入CAM后CIP组的铜绿假单胞菌活菌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CAM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BF形成的作用 ,并可增强CIP对菌膜中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李镛  刘嘉琳  周莲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3):288-291,295
目的: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群体行为与群体感应系统(QS)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检测PA群体行为包括弹性蛋白酶、绿脓菌素和生物被膜(BF)等和QS基因表达量,分别在泛耐药PA组和全敏感PA组观察PA群体行为与QS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收集泛耐药PA和全敏感PA各5例病例,各10株PA.泛耐药PA组弹性蛋白酶和绿脓菌素与LasI呈正相关关系(P<0.05),BF与RhlR呈正相关关系(P<0.05);全敏感PA组群体行为与QS基因无相关关系(P>0.05).泛耐药PA组与全敏感PA组第1天收集RhlI和第14天收集LasI、LasR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蛋白酶、BF和LasI、LasR治疗前后表达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泛耐药PA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泛耐药PA群体行为与QS基因相关,且弹性蛋白酶、BF和LasI,LasR表达过高,提示QS基因在PA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F)密度感应(QS)系统所调控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以及各自对应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建立成熟的BF体外模型.采用不同浓度氨溴索干预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RT—PCR)检测其对Qs系统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外毒素A和弹性蛋白酶水平;采用地衣酚-硫酸法检测鼠李糖脂水平;采用Folin——酚比色法检测碱性蛋白酶活性.结果:经氨溴索3.750g/L作用后基因taxA,rtlA,lasB,aprA mRNA相对于培养基对照组的表达量均显著减少,由1.000分别变化为(3.03±0.08),(2.70±0.09),(2.10±0.10),(2.20±0.10)(P〈0.05).同时毒力因子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鼠李糖脂、碱性蛋白酶的表达量也较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减少,分别由(15220.16±988.89),(81.38±5.44),(289.73±6.72),(5011±108.78)减少至(3481.59±599.64),(29.76±3.84),(101.74±3.32),(1757±57.21)(P〈0.05).经氨溴索1.875g/L干预后具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P〈0.05).结论:氨溴索可以降低BF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以及各自对应的毒力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Ambroxol Hydrochloride,Amb)联合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影响。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粘液型菌株PDO300为实验菌株,构建体外BF模型。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mb组、LFX组、Amb与LFX联合作用组,二倍稀释法测定LFX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测定BF形成量。结果 PDO300培养7d后可形成稳定的BF。与单独应用LFX相对比,Amb与LFX联合作用后测定载体表面BF值显著降低(P〈0.01),且载体表面BF随着LFX浓度增高而减少。结论 Amb可显著增强LFX对BF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3.
Wang R  Pei F  Chai D  Chen Q  Li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76-1278
目的 探讨抗藻酸盐血清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细菌形态上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 ,经不同稀释度的抗藻酸盐血清与不同浓度的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处理后 ,以银染法快速鉴定 ,扫描电镜 (SEM)确认细菌生物被膜形态 ,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显示 ,空白组生物被膜的平均光密度为 0 82± 0 0 6 ;加入抗藻酸盐血清后 ,抗藻酸盐血清组、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合用药组生物被膜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 0 79± 0 0 6和 0 70± 0 0 4 ,加替沙星单独用药组生物被膜平均光密度值为 0 76± 0 0 7的 ;光镜和电镜图像可见黏液样物变稀疏 ,细菌数减少 ,形态不甚规则。结论抗藻酸盐血清能够影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构建和形态 ,与加替沙星联用后可以使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破坏。  相似文献   

14.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柴栋  王睿  裴斐  陈迁  方翼  刘皈阳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5):934-936
目的:观察不同结构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细菌生物被膜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平板培养法培养细菌生物被膜,银染法鉴定,经不同浓度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加替沙星对生物被膜处理后,用MTT法测定存活细菌数。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粘附性的影响。结果:1/16,1/4MIC的克拉霉素,阿齐霉素强减少加替沙星作用后被膜存活菌数(P<0.05),并可减少细菌对硅胶片的粘附(P<0.05),而螺旋霉素无明显作用。结论:减少细菌的粘附,防止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克拉霉素,阿齐霉素可与抗菌药物(加替沙星)起到协同杀菌作用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方法 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PAO1菌株,体外建立6h、1d、3d及6d时间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BF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摄取BF形成发展各阶段不同层面的图片堆,经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zer,ISA)分析获得PAO1菌株BF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 ①CLSM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实现了对PAO1菌株BF动态形成过程的观察.②随着BF形成时间的延长,各层死菌比例逐渐增加,且死菌多分布于微菌落中心.③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BF发展,厚度显著增加,前3d增加程度显著大于后3 d;区域孔率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扩散距离呈逐渐增加趋势;结构熵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 利用ISA程序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可以表征PAO1菌株BF的空间结构特征和BF各层细菌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pvdQ(PA2385)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构建pvdQ基因表达质粒pME6032-pvdQ,鉴定后,采用电穿孔法将其转入PAO1野生株中,构建pvdQ高表达株.同时将空质粒pME6032采用电穿孔法转入PAO1野生株中,构建pME6032空质粒株,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